当前位置: 首页 > 碳中和 > 动态

率先推动全面绿色转型,京津冀等三大重点区域气候行动力评估发布

新京报发布时间:2023-06-30 11:44:20  作者:白华兵

  “长三角的低碳转型行动力指数最高;京津冀在“双碳”目标和政策及能力建设和保障方面表现最突出;粤港澳则在低碳发展水平方面最具优势。”

  6月30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与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发布报告,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最新低碳转型成效进行解读。

  在这份《中国三大重点区域气候行动力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最新低碳转型成效解读》的报告中从低碳发展水平、低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双碳”目标和政策、能力建设和保障四个基础维度,和区域协同一个附加亮点维度,全面系统地评估了三大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搭建起“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指数”评估体系。


三大重点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指数。绿色和平供图

  研究课题牵头人、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表示,“经济发展需要‘火车头’带动,‘双碳’工作的推动也需要引领者”,因此,三大重点区域无论从经济体量还是碳排量来说对于中国的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都至关重要。”

  构建“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指数”评价体系

  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各地区要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从实际出发推进本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同时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要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资深项目主任谢雯雯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表示,“三大区域作为实现‘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应进一步深化引领作用。一方面,通过强化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气候立法与政策、绿色金融发展等抓手,着力加强各省市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三大区域也要继续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将气候行动、低碳转型与区域重大战略良性结合,促进共同富裕和区域公平性发展。”

  据介绍,为客观分析重点区域低碳发展和转型现状、环境和潜力,助力各省市找到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路径,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与绿色和平合作开展了“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指数”评价体系研究。



区域层级低碳转型行动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绿色和平供图

  该研究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与能源结构、碳排放水平、政策规划及其他低碳发展和转型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层级低碳转型行动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由基础评分项和附加评分项两部分构成,这两个评分项下又划分为一级指标层和表征一级的二级指标层。其中,基础评分项准由12个一级指标构成;二级指标由48个二级指标构成。附加评分项准则层由区域协同这一项构成,其作为本指标体系的亮点特色,主要展现区域内各地区绿色低碳协同一体化发展水平。

  该研究报告表示,本研究致力于帮助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明确低碳发展和转型的工作重点,规范引导其落实低碳发展和转型的行动;为国家和地方的“双碳”和气候主管部门了解和评价地区低碳发展和转型状况提供依据;并为现状和潜力各异的三大区域各级地方政府互相借鉴、促进地区间的良性合作竞争提供有益参考,加速推动其成为全国低碳转型的典范。

  三大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各有“长短”

  评价结果显示,长三角在区域协同、低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方面走在其他区域前面,京津冀在“双碳”目标和政策、能力建设和保障方面表现最突出,粤港澳则在低碳发展水平方面最具优势。此外,三个区域在“双碳”目标和政策以及低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两项上表现较为接近,而在区域协同、能力建设和保障上表现差异较大。

  研究发现,三大区域尽管同属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区域,它们在低碳转型行动力的现状与潜力上,存在着不同的“长短版”。

  作为中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和低碳政策试点的重要落脚点,长三角区域在区域协同与低碳产业基础维度最为领先,这得益于长三角在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等制度和政策协同的积极尝试,以及三省一市特别是江苏省良好的绿色低碳产业布局。据统计,江苏省是目前三大区域中新能源企业总部落户最多的省份,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基地数量最多的省份。


三大区域非化石能源占比。绿色和平供图

  京津冀区域在“双碳”目标和政策、能力建设和保障维度表现最为突出,这特别表现在其最具雄心能源低碳转型目标和政策之上。研究发现,京津冀设定的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目标为三个区域中最高。京津冀还拥有三大区域中最为严格的煤炭和煤电控制目标,和“十四五”以来重大项目清单能源项目中最大的低碳投资力度。

  粤港澳区域的低碳发展水平在三大区域中领先,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能源与产业低碳化水平,和其走在全国前列的区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方面。粤港澳的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碳强度),和人均碳排放均为三个地区中最低。香港和澳门能耗总量小、对区域整体影响较小。除去这一因素外,广东省在能源和产业结构转型方面也有亮眼表现,该省的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2020年达到30%)以及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明显优于其他两个区域。

  三大区域也均存在着亟待进一步提升的部分:粤港澳亟须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和市场方面的协同发展;京津冀在科技创新协同、产业低碳化方面和另外两个区域有一定差距,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仍需进一步优化;长三角总体低碳转型表现最佳,但在能源低碳化、“双碳”政策出台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绿色竞跑”需兼顾区域协同,促进公平发展

  尽管存在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增强区域与地方竞争力,三大区域大部分省市都选择了绿色低碳产业这一热门赛道,加码对新能源汽车、储能、新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


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指数评价维度说明。绿色和平供图

  柴麒敏表示,“绿色低碳发展和转型不只有成本和代价,也是做加法的过程,转型本身也会为省市和区域带来更多发展机会、创造新产业发展模式和动能。”三大区域各省市加速布局以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安徽均有亮眼表现,“绿色竞跑”呈加速度态势。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研究发现,目前三大区域各省市均已拥有较为良好的布局基础: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基地方面,除江苏拥有42个制造基地领跑全国外,浙江、广东、安徽三省均拥有超过20个制造基地,北京、天津、河北也各有超过10个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方面,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以全国约45%的GDP占比,贡献了全国55.2%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截至2022年底,三大区域中的广东、浙江和上海包揽了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前三。

  在产业规划和目标方面,三大区域多省市已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十四五”规划与行动方案,制定了颇具雄心的产业发展目标。

  该研究报告建议三大区域进一步深化在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作用,继续在制度与政策创新、绿色产业发展、区域协同和公平性发展等方面率先发力,锻长板与补短板结合,为全国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益经验与借鉴。同时,加大对本地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投入力度,激发与加强地方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强化区域协同,促进公平性发展,加强区域中不同地方之间的一体化发展,既要加强基础设施、产业链与市场方面的协同,也要进一步深化标准和制度、法律上的协同,开展区域气候立法,健全横向补偿机制,以区域内转移支付等形式缩小区域地区间的经济、财政差距。

  该研究报告还建议国家加速出台构建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指标评价体系。当前,中国并无完善、统一和权威的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和转型指标评价体系,无法对不同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和转型成效进行评价和比较,这将对区域进一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决心和力度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建议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门制订并出台一套全面、权威的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和转型指标评价体系,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协同发展与制度创新,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和区域重大战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