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的绿色草坪上,耸立着各类巨大的输变电设备,6条粗壮的1000千伏电压等级输电母线延向远方,十分壮观……10月9日,记者来到1000千伏特高压芜湖变电站。这里是“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的一个重要节点,连接两淮煤电基地与华东电力负荷中心,为安徽电网向上海、浙江源源不断输送着富余电量。
“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期间,特高压芜湖站是一级保供电变电站,不能有一点闪失。为此,我们设置了三道保电防线,最终顺利完成保电任务。”特高压芜湖站站长翁良杰说。截至目前,“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南环)已安全运行3周年,累计输送电量约562亿千瓦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安全运行的背后,离不开技术、管理、人才多角度的支撑。10月9日上午,在特高压芜湖站,工作人员正给记者介绍情况时,一台智能巡线机器人迎面驶来,热情地做起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巡线机器人特特,可以替代人工完成红外测温、设备巡视等检测……我的工作很重要哦。”变电站班长朱仲贤介绍说,巡线机器人会将检测所获得的数据通过网络传送给运维人员,大大减轻人工巡检工作量。
在变电站内的一台电压互感器设备上,一张黄色的二维码标签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扫码后,手机显示出该设备“主人”姓名、工种等相关信息以及每周工作内容。“这是今年9月中旬,我们站落实‘设备主人制’的新做法。”朱仲贤说,“我们给员工划分了‘责任田’,每人都负责某几项设备,并通过二维码进行标注、信息更新。为了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站里还将设备看护状况与员工绩效考核挂钩。”让记者惊讶的是,不仅是各类输变电设备,变电站内所有财物,小到一台空调外机机箱甚至洗手池前的一面镜子,都贴上了“设备主人”的二维码,管理的精细程度可见一斑。
走进特高压芜湖站的办公楼,看着涂满彩绘的墙面,谁也想不到,这是一间劳模创新工作室,陈列着各类专利发明、新型检测装备。其中,一种名为“智能巡视单兵装置”的可穿戴检测设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展示图片上,一位工作人员戴上了炫酷的眼镜,正在进行检测。“我们的装置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后台数据库、智能终端应用、运维人员巡查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了‘现场比对出结果、一键传输出报告’。”翁良杰说。
除了劳模创新工作室,这座变电站还设有油化工作室、运检工作室,站内的18名员工,经常在工作室内开展各类培训。朱仲贤告诉记者,从本职工作来说,运维人员只负责设备的运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检修人员。但在实际工作中,运维人员需要掌握基本的检修手段,以便及时消除隐患。今年1月15日,特高压芜湖站一台设备的在线监测装置系统出现故障。通过相关数据比对分析,运维人员及时排查出缺陷并消除,大大缩短了等待检修的时间。
翁良杰给记者打了个比方:“简单来说,我们就相当于门诊医生,先对设备可能存在的病症做一个检查,小毛病就自己解决。由于站内设备种类多,不同的设备涉及不同的专业,如果遇到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再转给各相关专业的检修人员,他们就相当于专科医生。”有了实践中的不断历练,站里运维人员的检修水平正在向专业检修人员靠拢,除了具备国网“运维一体化”100项要求以外,还具有蓄电池放电测试、二次设备C类检修等23项检测、检修项目能力。
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培训……正是有了这些保障,“特高压”线路才能长期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