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由重庆送变电工程公司承建的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第18标段,项目经理康骥用手机拍下首段放线作业的现场施工照片,然后发到微信群里:“首段放线完成。全线贯通、安全。”通过微信群,康骥让项目部第一时间掌握工程动态情况。
新媒体助力安全管理
在榆横—潍坊特高压工程第18标段61~72号放线段牵引场,康骥介绍说:“施工过程中,我们注重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安全管理中,提高管理效率。应用QQ群、微信群等多种平台,建立项目部与班组、重庆送变电公司、监理业主属地公司等单位的联系渠道,每天通过信息平台管理施工进度,非常方便、快捷。”
在张力场,技术员朱云龙正在操作无人飞行器,对整个施工作业现场进行航拍。“以前靠人工拍照,角度有限,想要拍出全景很困难,特别是特高压工程的施工现场,往往地势宽阔、塔位高,人工拍照只能反映局部,不能呈现整体情况。现在,用无人机拍摄,不仅方便,视野还更好。”朱云龙翻出以前拍摄的照片和无人机的航拍图做比较说道。无人机除了在架线、巡线中广泛应用,在项目管理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无人机的飞行高度远大于铁塔和抱杆组立高度,45度的航拍角度刚好能满足最大化航拍要求。通过航拍,项目组能及时发现现场的整体施工水平,全方位拍摄每个作业点,对后续整改和管理纠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项目部安全员张安全说:“我的名字就叫安全,安全员的工作非我莫属。安全必须放在首位,一定要重视,这是我到现场后每天都要重复的一句话。每星期,项目部组织2次安全自检自查工作,加上每月的月度安全大检查,所有自查情况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闭环,形成记录存档。同时,对查出的问题举一反三地自查自纠,对责任人进行处罚。项目部积极开展十项基建安全管理整改活动,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
“时间紧、任务重,但千万不能放松要求。”每次班前会,康骥都如是说。为了提高工艺标准,更好地保证工程质量,项目部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各施工队负责人及技术专责学习相关技术标准、交流经验,进一步强化全员安全意识。项目部严格执行“同进同出”管理要求,施工时,现场负责人、安全监理人与施工班组同进同出,全过程监控施工细节,确保施工现场不留监控死角。同时,项目部严格按照分包合同和安全管理协议管理分包队伍,按照其提交的身份证件禁止超龄人员进入现场,通过教育培训,考试、体检合格者,建立台账,根据人员流动实行动态化管理,项目部将分包队伍的表现,每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上报安监部。
从停工整顿到模范标段
重庆送变电公司承建的18标段全线长30.49千米,铁塔60基。这是康骥经历的首个特高压工程建设,对于他来说,肩上的责任和压力都非常重。康骥下了决心:“一定要在特高压的现场展现重庆送变电人的风采,要在河北展现重庆送变电公司的实力和施工人员的精神风貌。”
业主对标准化施工的管理非常严格,每周至少3次以上不定时地到现场突击检查。基础施工阶段,因为现场工器具堆放不规范,业主要求项目部停工整顿。当时的康骥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他很是自责,觉得自己没有把现场管理好。在停工期间,康骥夜不能寐。有一天,为了整理停工期间的问题,康骥连夜思考解决方案,组织施工队召开会议。第二天一大早,康骥奔赴各个现场,指导施工队解决困难,并向施工队提出具体要求。经过康骥的努力,项目部迅速调整管理思路,将关口前移,提前解决问题,18标段从停工整改一跃成为全线模范标段。
组塔期间,项目部采用双平臂落地抱杆,这也是重庆送变电公司首次采用该种方法进行组塔施工作业。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操作,项目部都没有太多经验,这无疑给施工增加了较大难度。现场施工方案复杂、工器具较多,康骥带领项目部的同事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3月18日,首基铁塔组立完成;8月23日,18标段最后一基铁塔组立完成。对于康骥和项目部来说,每次作业的完成,都是难得的经验累积和学习过程。
从基础浇筑到铁塔组立,再到放线施工,项目部一直坚持严格把控施工关口,每一项施工环节都制定了专项方案。提前研判问题,扫清施工障碍,提高效率。“一切按照标准流程来施工,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康骥说,“现在是放线施工阶段,项目部编制了《架线施工方案》,制定了架线分部工程质量控制措施及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我们用一切手段来确保安全,全体施工人员有信心圆满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