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青岛市日前出台的关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意见,到2020年,该市将建成充电站200座、充电桩49000个,形成车桩相随、布局合理、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同时还将大力推进住宅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意见要求,原则上新建住宅配建的停车位要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
事实上,基于电动汽车发展趋势及政策导向,国内许多地方都在像青岛一样筹划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人士分析预计,随着新能源车市场放量,国内充换电站建设迎来密集扩容期,数量将逐年翻倍增长。多家上市公司均表示,去年充电桩订单均出现大幅度增长,预计今年还将有新一轮的增长空间。以深圳为例,仅半年多时间,深圳的慢速充电桩便由去年5月底的近3000个增加到年底的15134个,增长了4倍多。
那么,充电桩未来的市场容量到底有多大呢?根据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用于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以充电桩均价2万元/个、充电站300万元/座计,未来几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站)的直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320亿元。如考虑到城市公共充电设施和家庭自用充电桩的投资,则整个充电桩市场的总投资有望达到万亿级别。
这么大的市场蛋糕,意味着什么?一个字:抢。一位充电领域的企业负责人表示:“2015年社会资本疯狂进入,大家觉得充电桩是个好生意,觉得这可能是新的用户入口,高频、刚需、用户基数大,于是都往这儿挤。”为了能抢得先机,许多企业甚至赔本也要干。这种局面很像前两年打车软件疯狂烧钱搞补贴大战的情形。而充电桩行业正处在早期的投入阶段,商业模式虽然模糊不清,但着实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蜂拥而入。
不过,任何市场一旦犯抢必会出现问题,目前充电桩市场已经有了不好的苗头。利益驱使,加之该行业技术门槛不高,投机者就混杂其中。比如在华南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深圳,目前共有23家运营商进入备案名单。其中既有中兴、比亚迪这样的本土企业,也有科陆电子、鹏电跃能、普天新能源这样的领域大鳄,还有生产电池的沃特玛、从事环保的鹏达信这样的非专业企业,甚至深圳地方政府投资的公共运输企业也加入进来。企业背景可谓五花八门。
老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不管以前是干什么的,进入充电桩市场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干,也该鼓励,但问题是许多企业根本就没打算好好干。国家电网旗下上市公司国电南瑞集团的高级工程师倪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充电桩展会上,人人都说自己有系统,但打开他们的App就会发现,里面的数据,比如充电桩位置信息,都是你抄我我抄你的。而且,这套系统既不能联网,也不能远程操控。”更严重的问题是,许多区域运营服务商为了跑马圈地,只顾产品数量,忽略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大打价格战。这种恶性竞争必然使充电桩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很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
去年年底,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发布新修订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5项国家标准(该标准已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这意味着之前部分运营商建立的充电桩要进行改造,而质量低劣的产品也要被淘汰。但这也只是规范行业的第一步。现在充电桩行业乱象丛生,光有接口标准是不够的,还要着眼安全等问题出台强检法规等规范市场发展的措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电桩市场刚刚起步,一定要做好预的工作,不然等问题积累起来,再去解决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