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出台氢能产业支持政策,抢占产业发展机遇。业内人士表示,在政策加持下,氢能行业各环节降本取得实质性进展,行业景气度提升。
抢占机遇
1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创建广州南沙粤港融合绿色低碳示范区,推进氢能等清洁能源利用。
记者注意到,近日多地政府出台氢能产业利好政策,不仅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而且“真金白银”支持氢能产业发展。
为抢占氢能产业发展机遇,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的《安徽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实现氢能商业化推广应用,建成国内重要的氢能产业发展高地。
具体来看,要实现产业规模明显提升,氢能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燃料电池车辆推广量达到2000辆以上,氢能船舶运营10艘以上、建成加氢站(包括合建站)数量达到30座,建成1个以上氢能产业特色园区。
四川省成都市印发的《成都市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措施实施细则(试行)》提出,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氢能发展利用。对绿电制氢项目市区两级联动给予每千瓦时0.15元-0.2元的电费支持。鼓励氢能多领域应用示范,对加氢站建设运营给予最高1500万元补助。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优化节能管理促进新能源消纳利用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加大绿氢替代应用,推动现代煤化工、冶金、化工等行业开展“煤+绿氢”耦合、绿氢冶金、绿氢替代化石能源原料等绿色低碳改造升级。研究对作为燃料使用的绿氢(如氢能重卡使用的绿氢等)不纳入盟市能耗总量和强度控制。
根据吉林省发布的《抢先布局氢能产业新赛道实施方案》提出,2025年氢能产业布局初步成型,产业链逐步完善,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氢能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带动新能源装机规模500万千瓦。2030年全省氢能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链布局趋于完善,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产值达到300亿元。
景气度提升
近日,多个输氢管道项目披露新进展,推动绿氢产业迅速发展。
张家口市康保-曹妃甸氢气长输管道项目备案近日获河北省发展改革委批复,该项目总投资金额约61.07亿元,预计于2024年6月开始建设,建设周期为三年。
此外,中石化10万吨/年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近日也重新开展申请能源指标工作。该项目计划年供氢能力达到50万吨,其中一期工程年产绿氢10万吨。绿氢通过约1132公里长输管道送至燕山石化、天津石化、石家庄炼化,用于部分替代现有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灰氢。同时,还可为输氢管道沿线和京津冀地区的氢气用户提供交通用氢。
氢能产业链分为上游制氢、中游储运氢及下游氢能应用,氢能储运是产业降本的关键环节之一。德邦证券研报表示,当前主流的长管拖车运输高压气氢200km运氢成本高达11元/kg左右,而1000km管道运氢成本仅为1元/kg左右,输氢管道建设有望解决绿氢消纳难题。
华福证券研报表示,自2023年起,中国已相继推进数个重要的管道输氢项目。管道输氢作为氢能长距离、大规模运输的最佳方式之一,能够有效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氢需求并缓解国内氢资源错配矛盾。
目前,上游电解水制氢经济性也逐渐显现。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在新能源科学论坛2023上表示,随着风电光伏装机大幅增加,2023年上网波谷电价降低到0.15元/KWh,使电解水制氢的成本接近煤制氢成本,比预期提前5年进入经济性成本空间。
《中国氢能产业展望报告》预计,2060年我国氢能消费规模将达到近8600万吨,产业规模将达到4.6万亿元。届时,在我国专门制氢的用能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将从2022年的1%增长至93%,其中风能和太阳能制氢占比将达2/3,氢源结构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申万宏源研报表示,目前,氢能行业正在经历蝶变,在政策加持下,氢能行业各环节降本取得实质性进展,行业景气度提升。
来源:中国证券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