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氢能 > 动态

氢能标准体系建设有了“新支点”

中国能源报发布时间:2023-08-14 09:56:49  作者:仲蕊 张胜杰

  《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出台,确定了当前氢能标准研制的重点,结构和内容更贴近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产业实践,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8月8日,国家标准委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南》系统构建了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并明确了标准体系建设目标。

  “这是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给出指导意见,也是多年来业界期盼的一件大事。”“标准体系的推出,是对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任务的分解和呼应,无论对氢能企业还是整个行业而言,《指南》的出台都是重大利好。”业内普遍认为,《指南》确定了当前氢能标准研制的重点,结构和内容更贴近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产业实践,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树立产业发展风向标

  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秘书长、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委会副秘书长卢琛钰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指南》是一个多部门联动的标准化相关规划任务,此次联合发布《指南》的六部门中,有五个部门均是氢能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主管部门,多部门围绕标准体系建设,确定了未来3年氢能产业标准化工作的重心。“《指南》既表明国家层面对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视,对氢能相关政策细化和完善的态度,同时也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指南》的印发是对《规划》的呼应、落地和补充。”隆基氢能总裁马军指出,这有利于推动完善氢能制、储、输、用细分标准体系,加快关键环节、关键产品的技术攻关和标准研制应用,提升氢能产业核心竞争力。“标准的统一对于行业规范发展意义重大。氢能产业化初期很多环节技术和产品还不成熟,各类示范和应用项目刚开始启动,评价尺度不统一,难免鱼龙混杂。”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十五所研究员、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靳殷实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从前期以燃料电池等交通领域应用为主,到目前开始向上游氢气制取和储运环节发力,氢能产业已进入产业链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下一步,产业在注重规模扩张的同时,将更加注重质量。《指南》的出台,对保障产业安全、加速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逐步降低成本以及促进产业化发展均有积极作用。

  从企业层面看,《指南》也将为企业在产品生产等方面营造更好的市场运营环境。上海翌晶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青认为,对企业而言,具体的标准出台将会统一产业相关规范,让产业上下游更容易形成一个明确分工的市场参与主体,也更加便于企业进行产品选型和设计,同时,标准体系的建立完善将规范行业的发展,减少行业无序乱象。

  标准制定与技术提升相互促进

  《指南》系统构建的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5个子体系,按照技术、设备、系统、安全、检测等进一步分解,形成了20个二级子体系、69个三级子体系。

  “《指南》的内容框架已相对较全,包含了氢能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安全、氢的制储运加和氢在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重点领域的应用,产业界和投资界关注的各类制氢和输氢技术也都有所涉及。”卢琛钰表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指南》重点规划了PEM制氢、管道输氢、加氢站关键设备与监测、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部件等重要标准,同时对行业比较关注的液氢、氢能船舶、氢能航空器、氢冶金等技术方向和应用领域都有所提及,部分标准已经立项或拟制定。

  “要把标准做好,首先离不开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从应用端推动标准的进步。”在靳殷实看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将更新换代,从而持续带动标准的完善与提高。“标准和技术是互相牵引推动的,标准建设完善且具体,将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比如,目前PEM制氢、固态储氢、液氢以及管道输氢等技术领域刚刚起步,相关标准相较其他领域要少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

  目前,氢能领域仍处于技术快速发展和变革的阶段。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氢能专委会执行秘书长蒋晓健指出,《指南》提出探索形成氢能领域企业标准、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协同发展新模式的要求十分及时,不同层级的标准体系,对于支撑不同成熟度的技术路线,具有重要意义。“标准主要为产业化服务,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能源化工材料领域的氢能应用将以更迅猛的速度发展,这需要进一步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标准编制工作,以满足应用领域的实际需求。”

  马军指出,氢能项目实践应用和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的推动,也离不开标准的引领。此外,氢从危化品到能源产品的角色转变,仍面临很多政策性堵点,需要标准的突破带动政策的调整,支撑产业快速发展和商业化推广。

  重在落实和完善

  根据《指南》设定的目标,到2025年,支撑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制修订30项以上氢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指南》同时强调,深度参与ISO、IEC国际标准化工作,积极提出氢能领域国际标准提案,逐步提高我国氢能国际标准化影响力。

  《指南》发布后,重在落实和完善。卢琛钰认为,《指南》具有规划性和导向性作用,为氢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但并非解决问题的钥匙。“在《指南》制定的框架下,产业应在未来3年内,将规划出来的重点标准编制完成,实现研制、发布和应用实施。”

  马军认为,在氢能产业发展的先行地区,部分技术领域和应用方向很快就会有标准化的需求,需要团体标准先行先试,隆基也将发挥龙头企业力量,与其他企业一起积极参与标准起草制定。如今年4月,隆基参与中国氢能联盟牵头制定的《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碳足迹评价方法及要求》(T/CAB 0245-2023)团体标准,这也是制氢设备碳足迹评价领域的首个标准化文件。

  在参与氢能国际标准化工作方面,我国相关专家一直在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国氢能标委会也对一系列标准的制定考虑得非常周全,且具有前瞻性。西南化工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牵头制定了1项ISO国际标准;在燃料电池方面,大连化物所牵头制定了两项IEC标准。在马军看来,《指南》强调要深度参与ISO、IEC国际标准化工作,也就意味着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将优势技术、产品进一步输出去。

  除龙头企业要积极参与氢能国际标准制定外,我国氢的基础性研究也亟待提高。“在已发布的氢能国家标准中,部分标准由于发布年代距今已久,已出现不适应产业现状需要的情况。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几年,国际氢能标准在产业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在靳殷实看来,这主要因为我国在氢的基础研究方面比较落后,只有积累丰富的数据和经验,制定的标准才能更加准确。

  “以安全方面的标准为例,我国制定标准时普遍以增加冗余度来提高安全性,比如距离拉的更大一些,安全要求更高一些等,但这样的标准在使用过程中,成本更高、代价更大,不利于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另外,我国部分标准在精细化方面需更进一步,在更加具体精细的标准要求下,做出性能更好、可靠性更高的产品。”靳殷实说。

  中国能源报 记者 仲蕊 张胜杰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