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氢能 > 动态

国产燃料电池企业面临生存挑战

能源发展网发布时间:2021-04-28 00:00:00

即便前景被市场普遍看好,并且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概念,但因整体还处在发展初期,氢能的产业化正经历阵痛。

“对于企业而言,我们要想办法做到今天不死掉,明天也不死掉。”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期间,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鸿氢能”)副总经理刘志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是概括当前企业面临的严峻市场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燃料电池企业认为是“大年”的2020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产销均遭遇腰斩的尴尬,2400多家相关企业平均每家只卖出不到0.5台发动机。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即便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已陆续发布40余项相关规划,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也逐渐成为各路资本的“香饽饽”,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距离真正规模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内氢能车产销下滑

刘志祥的上述表态,主要源于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2020年的产销答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99辆、1177辆,同比分别下降57.5%和56.8%。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中国市场的下滑与全球类似,2020年,全球共销售氢燃料电池汽车9006台,同比下滑9.1%。其中,美国去年的销量也惨遭腰斩,为937台,同比减少55%。

氢能服务机构香橙会分析认为,中国2020年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下滑的原因与美国不同。美国主要受疫情影响,而中国是由于政策转向及示范城市群的开展导致销量延迟。韩国受益于政府的大力补贴,全年销量达5823台(同比涨39%),贡献了全球销量的65%。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9月份,五部门正式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示范期暂定为四年。示范期间,五部门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入围示范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

不过,一家主营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公司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原以为2020年是燃料电池的‘大年’,但地方政府的推广进度受到疫情影响,示范应用也被迫延期。目前,厂商都在观望。”

“我们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至2020年底,做电池发动机或者做燃料电池系统的企业就达到2400多家,平均一家企业销售不到一台发动机。”在刘志祥看来,这也意味着大量的企业还没有售出产品。

这并不代表氢燃料电池市场会就此遇冷。刘志祥同时表示,从终端应用来看,氢燃料电池市场还处于一个爆发期的前夜,因为这个市场是跟政策密切相关的。

在4月24日的主题演讲中,同济大学教授、中国氢能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余卓平提供的汇总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已经陆续发布了45项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相关规划。

商用车将是重点落地领域

被各方普遍看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正逐渐成为各路资本的“香饽饽”,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距离真正规模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根据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数据,我国2019年燃料电池车产能约为0.2万辆/年,计划2020~2025年达到5万辆/年,2026~2035年达到130万辆/年,2036~2050年达到500万辆/年。

相比于乘用车只有小批量上线,在刘志祥看来,商用车将是氢燃料电池汽车落地的主要方向,“现在大家都关注商用车,包括燃料电池公交、轻重型卡车,国家政策也是引导大家走重型货运车这样的应用方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去年9月发布的《通知》明确,应注重促进应用新技术的车辆推广,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不断提高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经济性,其中应重点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在中远途、中重型商用车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中金汽车分析认为,来源广泛、能量密度高的氢是较为理想的车用能源,随着燃料电池及氢气储运技术的不断成熟,结合政策推广力度的逐步加大,燃料电池在汽车能源领域的渗透率将不断提升。氢燃料电池或成为汽车重要的能源解决方案,商用车领域或将率先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多个省份加快布局氢能源产业的当下,山东省可以说是最坚定的一个。

4月16日,在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的见证下,“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框架协议在济南签署,此举意味着山东成为全国首个氢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示范省份。

来自山东省能源局的信息显示,目前,山东省制、储、运、用等氢能产业链条基本完备,产业发展已具规模。截至2020年12月底,全省发展氢能产业的企业、研究机构超过120家,已明确具体项目的产业链重点企业近80家,成为全国氢能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1月,搭载国鸿氢能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的50辆氢能源公交车,正式由青岛美锦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交付青岛真情巴士集团,率先开启氢能公交示范运营模式。这将极大推动青岛西海岸新区乃至青岛市、山东省的氢能汽车产业发展。

刘志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构建开放共赢的氢能生态链,也将为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