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被誉为纳米发电机之父

  他是国际公认的纳米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领军型科学家。2006年,王中林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发电机——纳米发电机,被誉为是“纳米发电机之父”。他同时也是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两大学科的奠基人。

  6月14日,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揭晓,西电校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王中林斩获这一世界性的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该奖项评选委员会评价王中林教授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认为这一领域“将对人类和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利益”,“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

  世界科学奖评选委员会对王中林的科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开创性贡献,使人类从环境和生物系统中获取能量这一全新的技术成为现实,并认为这一领域“有潜力彻底改变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

  委员会还认为,这些发现和突破已经引发世界范围内学术界和工业界对纳米能源与自驱动系统技术的兴趣与努力,并认为他发明的海洋蓝色能源技术,有可能从海浪中获取大量能源以解决世界未来的能源需求,将对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委员会在认可王中林在科技领域贡献的同时,也对他在物理学领域取得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认为他首先证明了纳米发电机起源于麦克斯韦的位移电流,建立了利用机械能为移动传感器供电的原理和技术路线图;给出了2600年以来首个对摩擦带电物理学的科学阐释,为摩擦电纳发电机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外,委员会还对王中林的个人品质和学术水平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一位“天生的领导者,总是非常善良,鼓舞人心,充满活力,对与他合作的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影响”。

  数据统计显示,王中林已经发表论文1500余篇,包括55篇在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上发表的文章;根据Google Scholar的统计,王中林教授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20.6万次,标志学术影响力的H指数为226。

  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是一项着名的世界性科学大奖,由世界文化理事会(World Cultural Council)设立,每年颁发一次,目的是表彰和鼓励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授予为人类带来福祉的杰出科学家。该奖获奖人由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124位世界着名科学家组成的跨学科委员会选出,委员会成员包括25名诺贝尔奖得主。

  最年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61年,王中林生于陕西省蒲城县。在他出生两年前的1959年,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P。 Feynman)发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演讲,“纳米”一词被世界广泛关注。1978年,王中林考取了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学习物理,同时也开启了他的励志“开挂”人生。

  在“恶补”英语一年后,他于1982年通过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就读,1987年7月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王中林应聘到佐治亚理工学院当副教授,由于没有专用实验室,他只能白天看文献,晚上蹭别人的实验室进行研究。“不能因为条件艰苦而停止研究”,在这样的环境下,王中林用3年时间发表了80多篇论文,并一举获得终身教授的席位。

  这本名为《电子成像和衍射中的弹性和非弹性散射》的书是他的第一本着作,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被媒体称为 “具有卓越成就的经典之作”。 这本名为《电子成像和衍射中的弹性和非弹性散射》的书是他的第一本着作,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被媒体称为 “具有卓越成就的经典之作”。

  自1992年以来,王中林长期推进中美科技、教育的交流和发展,频繁往返中美两国,培养了多位分布在中国和美国的华人学生、学者。

  2009年,王中林当选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起,他参与组建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在他的带领下,纳米能源所硕果频出,在领域内处于国际研究领头羊地位。

  “绊倒你的可能是块金子”

  2005年的一天,王中林与一位博士生用当时最高级的手段测试纳米材料的压电系数。学生做了一个夏天,得到的结果却和王中林期待的不太一样。是方法错了,假设错了,还是计算错了?他和学生一起反复研究,重新计算,最终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利用纳米材料发电。一年后,王中林发明了纳米发电机。

  纳米发电机是基于规则的氧化锌纳米线的纳米发电机,是在纳米范围内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发电机。

  它的问世完全打破了人们对“发电机”尺寸的认识极限。纳米发电机能实现对环境中特别微小机械能的进行收集和利用。例如,空气或水的流动、引擎的转动、机器的运转等引起的各种频率的噪音、人行走时肌肉伸缩或脚对地的踩踏、甚至在人体内由于呼吸、心跳或血液流动带来的体内某处压力的细微变化,都可以带动纳米发电机产生电能。因此,纳米发电机理论为目前实现物联网和传感网络以及大数据提供了理想的电源解决方案。

  “有时候你摔了一跤,但绊倒你的很可能不是砖头,而是一块金子。”后来回忆起这段波折的经历,王中林如此形容。

  在2008年这期《科学美国人》上,王中林首次提出“self-power”这一概念。在2008年这期《科学美国人》上,王中林首次提出“self-power”这一概念。

  研发无需电池的自驱动心脏起搏器

  2012年,王中林带领团队构建了全新的纳米器件“摩擦纳米发电机”。小巧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可以把人走路、说话、心跳,肌肉收缩等运动中由摩擦产生的能量收集起来,转换成电能,为一些设备供电。未来很多装置在身体中的医疗器械就不再需要电池了,因为自驱动本身就是一种可以实现自己发电的技术。这一技术还可以推广使用在安防和老年人监护等方面。

  利用纳米技术可以把环境中无时不有处处有的能量转换为电能来带动一些小型的电子器件,就可以制造出自驱动的微纳系统。

  今年年初,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王中林及其同事联合研发的一款可植入式自驱动心脏起搏器:无需电池供能,仅从心脏搏动中就能收集足够的能量,确保心脏起搏器工作。这意味着,患者不必再为更换电池失效的起搏器遭受多次手术之苦了。中美科学家团队在猪体内证实,他们的可植入系统不仅可以进行心脏起搏,还能纠正窦性心律不齐。

  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评选委员会称,王中林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开创性贡献,使人类从环境和生物系统中获取能量这一全新的技术成为现实。

  提出颠覆性海洋能采集方式

  王中林另一项备受瞩目的研究是海洋蓝色能源技术,被评选委员会称为“有可能从海浪中获取大量能源以解决世界未来的能源需求。”

  蓝色能源与传统绿色能源相比,拥有地理分布上的优势,海洋覆盖了地球70%的表面。但利用海洋能发电研究领域一直进展缓慢,海洋波力发电开发困难重重。

  海洋能的采集主要基于电磁感应的原理,利用海洋水流冲击形成线圈对磁感线的切割来产生电能。然而,构成传统电磁感应机的是重的磁铁和线圈,放到水中后会往下沉,不能自然地浮在水体表面,除非从海底建立支撑塔架,但这样会加大工程的难度和代价。由于海浪上下翻腾的不规则运动,使得传统的电磁发电机难以收集波浪能。

  蓝色能源梦想是网状联结数以百万计的可捕获低频海波能量的摩擦纳米发电机。

  王中林利用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原理,为收集利用海洋能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效率远高于电磁发电机,非常适用于收集蓝色能源,在缓慢流动和随机方向的波流条件下能够稳定输出功率。

  “我们将摩擦发电机做成了球形,像网球一般大小。通过球中套球,外层的球在水中随波浪晃来晃去,里边的球也随波动晃来晃去,就会产生发电所需的能量。并且因为它是球体,所以是无规则的,哪个方向都可以。通过发电球积少成多的规模效应,收集波动能量并发电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

  对每一位合作者都有积极影响

  除了开创性的科研成果,王中林的个人品质也赢得了评选委员会的高度评价——“他是一位天生的领导者,总是非常善良,鼓舞人心,充满活力,对与他合作的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影响”。

  评选委员会对他在学术上取得成绩表示钦佩。目前,王中林已经发表论文1500余篇,包括55篇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及其子刊上发表的文章;根据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的统计,他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20.6万次,标志学术影响力的H指数为226。

  2018年7月23日,王中林因其在纳米发电机理论和技术方面的重大原创性贡献获得了世界能源领域的权威奖项“埃尼奖”,该奖一向被誉为是世界能源领域的“诺贝尔奖”。

  “我在纳米领域已经研究了30年,未来的20年,我还会坚持现在的研究内容。”王中林在今年年初接受采访时表示,“科研就是我的生活,是我快乐的源泉”。

  推动北京纳米能源所成为世界一流科研机构

  这些年,在王中林的协调下,北京纳米能源所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在纳米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合作。与此同时,王中林也在积极推动他在美国的学生回国发展,仅仅从王中林美国实验室回国的博士、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等就达到百位左右。

  这些研究人员回到国内以后,又迅速带上新的研究队伍前进。他们每个人都带着 5~10 人左右的研究团队,从而让北京纳米能源所的研究能力迅速上升。

  事实上也是如此,在王中林所研究的领域,国内的研究水平也迅速走向了国际前沿的位置。王中林表示,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北京纳米能源所创立了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两大学科,发明了纳米发电机和自驱动系统的原创技术,首次提出了“新时代”能源的概念,在本领域已经处于国际引领的地位。

  2018年5月17日,“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推进会”在北京召开。院市双方签定了《共建纳米能源所协议书》。

  根据计划,2018年底,北京纳米能源所整体搬迁到怀柔科学城,成为中科院与北京市在怀柔科学城共建的第一个整建制入驻的科研机构。

  现在,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以微纳能源和系统为主的科研机构,成了北京纳米能源所的新目标,这也是王中林的梦想。

  女儿王琦给王中林做了一个大拼图,每一个色块都是一篇高引论文。

  王中林的故事,满足了世人对卓越科学家的所有幻想:天才,勤奋,反抗权威再成为权威。从关中小镇到名牌学府,从科学理论到产业应用,从个人奋斗到开宗立派,他每时每刻都在展现着巨大的才华和与之相配的野心。

  在王中林看来,

  科学家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才华;

  第二阶段是尽力帮助朋友和周围的人;

  第三个阶段

  要用自己的知识来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他觉得自己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关键词: 区块链, 发电机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王中林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被誉为纳米发电机之父

发布时间:2019-06-17   来源:未来论坛

  他是国际公认的纳米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领军型科学家。2006年,王中林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发电机——纳米发电机,被誉为是“纳米发电机之父”。他同时也是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两大学科的奠基人。

  6月14日,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揭晓,西电校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王中林斩获这一世界性的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该奖项评选委员会评价王中林教授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认为这一领域“将对人类和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利益”,“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

  世界科学奖评选委员会对王中林的科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开创性贡献,使人类从环境和生物系统中获取能量这一全新的技术成为现实,并认为这一领域“有潜力彻底改变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

  委员会还认为,这些发现和突破已经引发世界范围内学术界和工业界对纳米能源与自驱动系统技术的兴趣与努力,并认为他发明的海洋蓝色能源技术,有可能从海浪中获取大量能源以解决世界未来的能源需求,将对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委员会在认可王中林在科技领域贡献的同时,也对他在物理学领域取得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认为他首先证明了纳米发电机起源于麦克斯韦的位移电流,建立了利用机械能为移动传感器供电的原理和技术路线图;给出了2600年以来首个对摩擦带电物理学的科学阐释,为摩擦电纳发电机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外,委员会还对王中林的个人品质和学术水平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一位“天生的领导者,总是非常善良,鼓舞人心,充满活力,对与他合作的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影响”。

  数据统计显示,王中林已经发表论文1500余篇,包括55篇在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上发表的文章;根据Google Scholar的统计,王中林教授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20.6万次,标志学术影响力的H指数为226。

  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是一项着名的世界性科学大奖,由世界文化理事会(World Cultural Council)设立,每年颁发一次,目的是表彰和鼓励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授予为人类带来福祉的杰出科学家。该奖获奖人由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124位世界着名科学家组成的跨学科委员会选出,委员会成员包括25名诺贝尔奖得主。

  最年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61年,王中林生于陕西省蒲城县。在他出生两年前的1959年,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P。 Feynman)发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演讲,“纳米”一词被世界广泛关注。1978年,王中林考取了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学习物理,同时也开启了他的励志“开挂”人生。

  在“恶补”英语一年后,他于1982年通过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就读,1987年7月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王中林应聘到佐治亚理工学院当副教授,由于没有专用实验室,他只能白天看文献,晚上蹭别人的实验室进行研究。“不能因为条件艰苦而停止研究”,在这样的环境下,王中林用3年时间发表了80多篇论文,并一举获得终身教授的席位。

  这本名为《电子成像和衍射中的弹性和非弹性散射》的书是他的第一本着作,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被媒体称为 “具有卓越成就的经典之作”。 这本名为《电子成像和衍射中的弹性和非弹性散射》的书是他的第一本着作,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被媒体称为 “具有卓越成就的经典之作”。

  自1992年以来,王中林长期推进中美科技、教育的交流和发展,频繁往返中美两国,培养了多位分布在中国和美国的华人学生、学者。

  2009年,王中林当选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起,他参与组建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在他的带领下,纳米能源所硕果频出,在领域内处于国际研究领头羊地位。

  “绊倒你的可能是块金子”

  2005年的一天,王中林与一位博士生用当时最高级的手段测试纳米材料的压电系数。学生做了一个夏天,得到的结果却和王中林期待的不太一样。是方法错了,假设错了,还是计算错了?他和学生一起反复研究,重新计算,最终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利用纳米材料发电。一年后,王中林发明了纳米发电机。

  纳米发电机是基于规则的氧化锌纳米线的纳米发电机,是在纳米范围内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发电机。

  它的问世完全打破了人们对“发电机”尺寸的认识极限。纳米发电机能实现对环境中特别微小机械能的进行收集和利用。例如,空气或水的流动、引擎的转动、机器的运转等引起的各种频率的噪音、人行走时肌肉伸缩或脚对地的踩踏、甚至在人体内由于呼吸、心跳或血液流动带来的体内某处压力的细微变化,都可以带动纳米发电机产生电能。因此,纳米发电机理论为目前实现物联网和传感网络以及大数据提供了理想的电源解决方案。

  “有时候你摔了一跤,但绊倒你的很可能不是砖头,而是一块金子。”后来回忆起这段波折的经历,王中林如此形容。

  在2008年这期《科学美国人》上,王中林首次提出“self-power”这一概念。在2008年这期《科学美国人》上,王中林首次提出“self-power”这一概念。

  研发无需电池的自驱动心脏起搏器

  2012年,王中林带领团队构建了全新的纳米器件“摩擦纳米发电机”。小巧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可以把人走路、说话、心跳,肌肉收缩等运动中由摩擦产生的能量收集起来,转换成电能,为一些设备供电。未来很多装置在身体中的医疗器械就不再需要电池了,因为自驱动本身就是一种可以实现自己发电的技术。这一技术还可以推广使用在安防和老年人监护等方面。

  利用纳米技术可以把环境中无时不有处处有的能量转换为电能来带动一些小型的电子器件,就可以制造出自驱动的微纳系统。

  今年年初,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王中林及其同事联合研发的一款可植入式自驱动心脏起搏器:无需电池供能,仅从心脏搏动中就能收集足够的能量,确保心脏起搏器工作。这意味着,患者不必再为更换电池失效的起搏器遭受多次手术之苦了。中美科学家团队在猪体内证实,他们的可植入系统不仅可以进行心脏起搏,还能纠正窦性心律不齐。

  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评选委员会称,王中林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开创性贡献,使人类从环境和生物系统中获取能量这一全新的技术成为现实。

  提出颠覆性海洋能采集方式

  王中林另一项备受瞩目的研究是海洋蓝色能源技术,被评选委员会称为“有可能从海浪中获取大量能源以解决世界未来的能源需求。”

  蓝色能源与传统绿色能源相比,拥有地理分布上的优势,海洋覆盖了地球70%的表面。但利用海洋能发电研究领域一直进展缓慢,海洋波力发电开发困难重重。

  海洋能的采集主要基于电磁感应的原理,利用海洋水流冲击形成线圈对磁感线的切割来产生电能。然而,构成传统电磁感应机的是重的磁铁和线圈,放到水中后会往下沉,不能自然地浮在水体表面,除非从海底建立支撑塔架,但这样会加大工程的难度和代价。由于海浪上下翻腾的不规则运动,使得传统的电磁发电机难以收集波浪能。

  蓝色能源梦想是网状联结数以百万计的可捕获低频海波能量的摩擦纳米发电机。

  王中林利用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原理,为收集利用海洋能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效率远高于电磁发电机,非常适用于收集蓝色能源,在缓慢流动和随机方向的波流条件下能够稳定输出功率。

  “我们将摩擦发电机做成了球形,像网球一般大小。通过球中套球,外层的球在水中随波浪晃来晃去,里边的球也随波动晃来晃去,就会产生发电所需的能量。并且因为它是球体,所以是无规则的,哪个方向都可以。通过发电球积少成多的规模效应,收集波动能量并发电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

  对每一位合作者都有积极影响

  除了开创性的科研成果,王中林的个人品质也赢得了评选委员会的高度评价——“他是一位天生的领导者,总是非常善良,鼓舞人心,充满活力,对与他合作的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影响”。

  评选委员会对他在学术上取得成绩表示钦佩。目前,王中林已经发表论文1500余篇,包括55篇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及其子刊上发表的文章;根据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的统计,他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20.6万次,标志学术影响力的H指数为226。

  2018年7月23日,王中林因其在纳米发电机理论和技术方面的重大原创性贡献获得了世界能源领域的权威奖项“埃尼奖”,该奖一向被誉为是世界能源领域的“诺贝尔奖”。

  “我在纳米领域已经研究了30年,未来的20年,我还会坚持现在的研究内容。”王中林在今年年初接受采访时表示,“科研就是我的生活,是我快乐的源泉”。

  推动北京纳米能源所成为世界一流科研机构

  这些年,在王中林的协调下,北京纳米能源所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在纳米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合作。与此同时,王中林也在积极推动他在美国的学生回国发展,仅仅从王中林美国实验室回国的博士、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等就达到百位左右。

  这些研究人员回到国内以后,又迅速带上新的研究队伍前进。他们每个人都带着 5~10 人左右的研究团队,从而让北京纳米能源所的研究能力迅速上升。

  事实上也是如此,在王中林所研究的领域,国内的研究水平也迅速走向了国际前沿的位置。王中林表示,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北京纳米能源所创立了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两大学科,发明了纳米发电机和自驱动系统的原创技术,首次提出了“新时代”能源的概念,在本领域已经处于国际引领的地位。

  2018年5月17日,“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推进会”在北京召开。院市双方签定了《共建纳米能源所协议书》。

  根据计划,2018年底,北京纳米能源所整体搬迁到怀柔科学城,成为中科院与北京市在怀柔科学城共建的第一个整建制入驻的科研机构。

  现在,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以微纳能源和系统为主的科研机构,成了北京纳米能源所的新目标,这也是王中林的梦想。

  女儿王琦给王中林做了一个大拼图,每一个色块都是一篇高引论文。

  王中林的故事,满足了世人对卓越科学家的所有幻想:天才,勤奋,反抗权威再成为权威。从关中小镇到名牌学府,从科学理论到产业应用,从个人奋斗到开宗立派,他每时每刻都在展现着巨大的才华和与之相配的野心。

  在王中林看来,

  科学家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才华;

  第二阶段是尽力帮助朋友和周围的人;

  第三个阶段

  要用自己的知识来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他觉得自己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关键词:电力, 发电机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