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正式公布,它将对未来五年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指导性方向。这个规划既让我们振奋,也让我们疑惑,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澄清。
当然,规划不是计划。“五年规划”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而不是约束下指令。每一个地区和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安排自己的发展进度。
十二五的教训应该总结
“十二五”期间,我们的电力工业快速发展,除了核电受到日本福岛核电事故的影响,其他各种发电方式都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是,接踵而来的是严重的产能过剩,供需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到2015年火电装机9.9亿千瓦,设备利用小时从2011年的5294小时降至2015年的4329小时,按照火电项目可行性研究的5500小时计算,全国富裕火电装机超过了2亿千瓦。
弃风、弃光、弃水、弃核的矛盾更为突出。2015年风电弃电339亿千瓦时,水电弃电超过400亿千瓦时,光伏弃电46.5亿千瓦时,核电2015年设备利用同比减少437小时,弃电100亿千瓦时,合计丢弃的电量超过887亿千瓦时,1亿人口的菲律宾年用电量也只有826亿千瓦时。大量没有温室气体排放的清洁能源被白白弃之,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而进入2016年问题非但没有得到缓解,而且越演越烈。水、风、光、核的弃电量有可能增加一倍。
尽管《电力发展“十二五”规划》未能正式公布,但是《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电力规划目标是有的。“十二五”我们原来预期到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6.15万亿度,实际只达到了5.55万亿千瓦时,仅完成预期增量的70%。对于这个问题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应该说是研究重视不够,没有完成目标不能仅仅将问题归置于“新常态”。其实,这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节能技术进步,节能环保意识的提升多方面造成的,这一趋势将会延续到“十三五”,并进一步实现更大的转型。
从计划经济脱胎而来的“五年规划”,特别是行业规划往往局限在行业内部,而且不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尤其在国有企业云集的电力行业,基本上就是一个“保供”计划,而且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对于投资效益和项目经济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主管这些央企国企的国资委至今还是“做大做强”,没有制定关注企业投资效益的考核机制。整体而言,大家对于市场需求变化和国家竞争力等要素的考量是欠缺的。
结构转型应当重视
习近平同志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第二产业单位GDP电耗下降了13.43%;第三产业下降19.98%。而第二产业对于GDP的贡献为40.53%,占全部用电量的72.15%;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高达50.47%,仅用了12.9%。而这种趋势进入“十三五”之后明显加速,今年1至9月,第三产业的用电增长11.5%,而第二产业用电仅增加2%。9月份的第二产业用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的占比降至65.7%,第三产业升至15%。
2015年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创造1万元GDP仅仅需210千瓦时电,而包括重工业和制造业在内的第二产业创造1万元GDP需要1460千瓦时电。2015年中国每万元GDP耗电823千瓦时,而1999年高达1367千瓦时,16年平均每年下降34千瓦时/万元GDP。而“十二五”期间,5年平均每年下降46千瓦时/万元GDP。
上述数据告诉我们如下的事实:1、中国经济正在快速转型,第三产业对于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2、单位GDP电耗随着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和技术进步,在逐年下降;3、节能技术的普及使各产业的能耗都在快速下降;4、经济增长与电力需求增长将不再是同步线性关系;5、在新发展理念下,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将维持在一个中高速水平,电力需求的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
结论很清楚,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电力来驱动了。
预期过高误导行业
根据《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预期,到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6.8到7.2万亿度,年均增长3.6~4.8%。实事求是地说,这一指标已明显低于当初国家电网预期的数值,也低于华北电力大学预估的用电量,国网认为到2020年中国的电力需求将达到8.68万亿千瓦时,华北电大研究则认为会达到7.32万亿千瓦时。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按照年均降低34千瓦时电耗的数据推算,2020年仅需要5.88万亿千瓦时稍稍多一点。
“十三五”规划为治理环境污染将推进电能替代,到2020年电能替代而产生的新增用电量约4500亿千瓦时。实现能源终端消费环节电能替代散煤、燃油消费总量约1.3亿吨标煤;2020年根据规划预期,将发展到500万辆电动汽车。中国的乘用车平均年行驶里程1至1.5万公里,以百公里15千瓦时电量估算,单车年均耗电2250千瓦时,全年最大需求112.5亿千瓦时。据此合计不超过6.34万亿千瓦时。与规划提出的目标相差甚远。如果目标过高,而没有市场接盘,必将对电力行业形成误导,导致全系统投资效益进一步下降。
人均用电攀比无意义
规划预期,到2020年我国人均电力消费将达到5000度左右,超过很多中等发达国家,甚至接近英国和丹麦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到2020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英国2014年人均GDP是4.56万美元,丹麦为6.06万美元。2015年,英国人均用电5193千瓦时,丹麦是人均5094千瓦时。这些国家随着技术进步和节能环保意识的提升,人均电力消耗从2007年到2015年,英国的人均用电下降了19.11%,丹麦下降了24.35%,到2020年这两个国家人均用电可能会低于5000千瓦时。
原因也很简单,以前用白炽灯照度800lm电功率60瓦,现在LED只需要9瓦,负荷和用电量同步减少85%;以前用台式计算机,主机300瓦,显示器300瓦,现在用iPad,仅需要10瓦,负荷和用电量同步减少98%,而且充满电可以连续使用8-10小时;过去空调的能效比2.0,现在动辄5.0、6.0,甚至高达7.0。节能技术进步的影响需要我们特别关注,而且与我们没有发展阶段的时差。这些年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的人均用电量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这是一个大趋势,但这一趋势在《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体现的显然不够。
现在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国已经不是比谁的人均用电量更多,而是谁的用电量更有效、更环保,创造的经济价值更多。习近平同志在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对于能源规划的要求是:“既要控制能源总量,也要控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我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节约能源和节约电力上,因为中国经济增长太过粗放,能源和电力的浪费太严重。单位GDP电耗,美国是中国的44%,法国是38%,德国是31%,英国只有22%,丹麦仅仅是中国的18%。说明中国节电的潜力巨大,即便未来中国用电量不增加,GDP翻两番也达不到英国2014年的水平。
降低电价应为目标
《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0亿千瓦,人均装机将超过1.43千瓦,年均增长5.5%。这一指标大大超越了绝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甚至超过了英国的人均装机1.15千瓦。仅仅重视装机总量,不关注设备利用率是不行的,因为设备利用率太低,将导致发电和输电、配电的设备利用效率相应下降,不仅降低了电力企业自身的投资收益,而且会大大增加电力用户的电价负担。作为电力规划,应该特别关注这一问题。如果这一规划最终得以实施,到2020年我们的设备利用小时将降到3400~3600小时。2014年,韩国是5500小时,英国是4500小时,法国是4300小时。
我们将“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无望恢复生气”的企业列为僵尸企业。对于僵尸企业我们口诛笔伐,人人喊打。但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的僵尸企业都是装备技术落后的企业,他们成为“僵尸”并非完全是自身的原因。一些僵尸企业领导抱怨,社会只看到他们是“僵尸”,为什么对于谁吸光了他们的血却无人问津。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僵尸”。
中国企业的经济负担之重也是世界罕见的,不仅是税赋较重,各种地方政府的苛捐杂费负担沉重。此外,物流成本、燃料成本、电力成本都不低。其中,电费除了正常的用电电费,还有基本电费、峰谷差电费、初装费、增容费等等,一般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班制或两班制企业的综合电费超过1元/千瓦时,商业企业更是高达1.5元/千瓦时。而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2016年8月全美制造业平均用电价格为0.5639元/千瓦时,商业平均用电价格为0.8892元/千瓦时。
李克强总理几次开会要求“为降低企业成本、稳定市场预期、促进经济增长、有扶有控调整产业结构,适当下调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工商业用电价格”。遗憾的是在《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降低用电企业电费,未能列入相关的预期目标。由此可见,这是一个由发电和电网企业主导的规划目标,没有体现终端用户的呼声。
煤电目标值得商榷
《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煤电装机力争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的目标值得商榷。尽管能源局有关领导已经澄清,11亿千瓦已经是一个缩减目标,因为开工建设的项目总容量就高达2.5亿千瓦。
2015年全国6000千瓦以上燃煤火电机组总装机88419万千瓦,再考虑“十三五”将淘汰火电落后产能2000万千瓦,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燃煤火电机组将新建容量23581万千瓦,比“十二五”新增装机23522万千瓦还多。2014年、2015年、2016年1-8月燃煤火电的发电量一直是负增长,在严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未来五年火电装机再增加24.4%,是否有此需求?
就在《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之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连续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通知》、《关于促进我国煤电有序发展的通知》、《关于建立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机制暨发布2019年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的通知》等多份文件,为日益严重的煤电产能过剩踩下急刹车。明确提出:“我国用电量增速趋缓,电力供需总体宽松。煤电行业面临利用小时数逐年下降、规划建设规模较电力需求偏大等问题”。要求建立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机制,严控各地煤电新增规模,取消一批不具备核准条件煤电项目,缓核、缓建一批电力盈余省份煤电项目等。在“十三五”规划中再提出如此进取的目标,着实令人费解。
五年规划是具有引领性的,一个最主要的引领是资本的走向。中国金融机构投资基本上是“闭着眼睛跟政策走”,政府给定目标,银行就跟着瞎投,主要投给央企、国企,投给国有企业就是投给了中国政府。这样的投资模式不仅不健康,而且非常危险。政府应该千方百计不要误导他们,你给出一个“小目标”他们都会蜂拥而至,你再给出如此一个“大目标”,一定会造成严重的投资淤积。
减排努力急需作为
2016年9月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投票批准《气候变化巴黎协议》。习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会》上正式提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习主席在巴黎气候大会上曾宣布: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
根据《巴黎协定》,全世界将人类工业文明之后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2℃以内,并为气温升在1.5℃之内而共同努力。温升2℃对应的是大气中CO2含量不能超过450ppm。2016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宣布,全球大气监测网中多个监测站数据显示,地球大气CO2日均浓度值已突破400ppm关口。由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研究发分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6)》指出“2015年是全球自有现代观测以来的最热的年份,平均气温比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出0.76℃。全球大气中的CO2平均浓度在2015年为400ppm,是自有仪器观测以来的最高值”。该绿皮书主编、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据2016年已有数据,今年全球平均气温将超过去年,成为自1880年有现代气象观测以来最高的一年。”这意味着全球的减排进程将必须提前实现目标,而减少燃煤是最关键一环。
清洁能源潜力巨大
到2020年,我国常规水电从2.97亿千瓦增长到3.4亿千瓦,年均增长2.8%。水电的建设高峰期已经过去,国家能源局严格控制中小流域、中小水电开发的做法应予支持。终归水电对于生态环境是存在一定影响的,严控开发是必要的。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蒸发量增加,水电的发电量也在增长。水电如此便宜,仍在大量弃水,这是我们当务之急要解决好的,现在云南、四川等省份的弃水量之大大远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至少有数百亿千瓦时之巨。
随着居民和第三产业用电增加,以及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占比的增加,电力的峰谷差越来越大,增强电网的调节能力越发关键,建设更多的抽水蓄能电站实属必要。“十三五”期间抽水蓄能电站年均增长11.7%,从2015年的2271万千瓦增加到2020年的4000万千瓦。但仅靠大系统调节,成本高,效益差。应该将抽水蓄能电站电价成本公布,向社会的需求侧管理和用户储能电站招标,将一部分调节能力通过经济手段在用户侧实现,这对于推进能源需求侧革命意义重大。
核电是清洁能源,但也是人们十分关切和担心的能源。目前的建设重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到2020年核电装机5800万千瓦,年均增长16.5%。核电要想走入内陆,打消大家的关切十分重要,而核电的小型化、微型化、分布式技术应该特别关注。中国第一条091核潜艇已将反应堆拆除封存,并改建为博物馆。这说明核电小型化对于化解百姓对其安全和事后封存问题的担忧是一个办法。小型化还有一个突出优势是可以热电化,核电一旦热电联产其积极性和环保效益将非常突出。
风电装机从2015年的1.45亿千瓦增长到2020年的2.1亿千瓦,年均增长9.9%。而到2020年风电的电价将逐渐下降,一类地区将降至0.38元/千瓦时,如果考虑燃煤火电的碳税以及脱汞、砷、铅、镉等有害物质推升的成本,风电电价将可能呈现全网“负补贴”。也就是说,风电将反补化石能源。
近年,中国风电建设企业在山区和沿海风场建设技术的进步,使造价下降,利用小时增加,特别是云南、贵州、福建等省将风水互补大大提升了风电的可用性。一旦风电进入“负补贴”时代,风电的建设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可能对此估计不足。就风电行业制造能力而言,2020年装机达到2.5亿极有可能,在电价无需补贴的条件下,风电很可能从集中式,向大规模分散式转型,可能会形成雨后春笋的新态势。
“十三五”规划太阳能发电装机1.1亿千瓦,年均增长21.2%,其中分布式光伏6000万千瓦以上。按照行业预期,与风电一样,到2020年太阳能光伏将可实现平价上网,完全不需要补贴。最近的几次“光伏领跑者”招标,含增值税的电价一降再降,从0.61元/千瓦时,降到0.52元/千瓦时,再降到0.45元/千瓦时,大大低于预期。这个充分竞争不断进取的行业,将平价上网的目标整整提前的5-10年。如果刨掉增值税,领跑者项目的平均电价已经低于国内绝大部分用户的电价,包括需要电网交叉补贴的居民和农业电价。这一突破将会使光伏无处不在,分布式光伏将成为一种省钱和节能的建筑标配,规划预期显然不够。就中国的制造能力而言,在2020年光伏装机超过1.6亿千瓦也是存在可能性的,届时政策也需调整,对传统电力工业将产生极大的冲击。
按照规划,届时,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将达到7.7亿千瓦左右,比2015年增加2.5亿千瓦,约占我们发电容量的39%,发电量占比提高到31%。我们可以乐观的相信,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将大大高于规划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