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节能环保 > 综合新闻

绿色供暖模式让寒冬“热起来”

科技日报发布时间:2023-12-22 09:16:10  作者:崔爽  卢伟 唐崇哲

  近段时间,全国大部分地区经历“过山车”式急剧降温,开启“速冻”模式。作为能源央企,国家电投全力以赴做好能源保供工作,强化燃料供应保障,推进自有煤增产增供。

  在国家电投山东海阳核电项目现场,4台汽水换热器正在24小时不间断稳定运行,每小时可供出零碳热量1651吉焦。

  “以前只是听说过核能供热,今年终于用上了。”山东威海乳山市东山小区居民说,“家里能达到23度左右,也不会忽冷忽热。大烟囱不冒烟了,明显感觉环境变好了。”

  提供热源的正是11月25日投运的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三期核能供热项目。今年供暖季,项目实现零碳热源的跨区域互通共享,覆盖海阳、乳山两市城区1250万平方米,让约40万名居民用户温暖过冬。

  “硬核”供暖源自硬核技术。国家电投山东核电供热系统运行负责人王林晖介绍,“暖核一号”供热项目用户与核电机组之间采取多重隔离屏障的方式,整个过程经过5个物理隔离回路,并且在厂内外的回路之间采取了压差设计,确保供暖安全稳定。

  “暖核一号”核能供热工程还有显著的环保效益,本供暖季已供出零碳热量64万吉焦,相当于节约原煤消耗5.7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6万吨。

  走进内蒙古霍林郭勒市南露天煤矿装车站,卸料溜槽繁忙运作,管道内的原煤经过抑尘站封装后运出,去往东北。

  南露天煤矿隶属于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作为东北最大的煤炭保供企业,公司拥有5座大型露天煤矿,每年总产能8300万吨。今年,该矿新增产能200万吨,“火力全开”投入电煤保供工作。

  寒潮影响,松花江畔的吉林省吉林市室外气温已经下降至零下20℃,当地百姓家中却暖意融融。“我们创新引进了蛟河方向地煤,这一优质煤种热值高、流动性强、含水率低,折算下来,相较同期能在原标准温度基础上升高约1℃。”国家电投吉林松花江热电公司负责人介绍。

  “过去我们在家里烧煤取暖,墙都熏黑了,现在用上光伏供暖,在家就能发电,家里很暖和。”河北省承德平泉市小寺沟镇村民说道。

  在小寺沟镇,当地百姓用上了“光伏+供暖”用能模式。这套由国家电投建设的“光伏+供暖”模式,具有清洁无污染、利用效率高、施工难度小等优点。加装在村民屋顶的光伏发电板,产生的电能优先为村民供暖,多余电能上送至电网。据了解,项目每年贡献绿色电力约900万千瓦时,还为村民额外增加99.36万元的清洁取暖补贴收入。

  基于北方城乡自然禀赋、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空气能热泵、地热、风电、光伏、生物质掺烧……国家电投创新多种供暖模式,落地成为绿能供热“样板间”,新兴产业的动能和优势也“热起来”。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崔爽 通讯员 卢伟 唐崇哲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