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如果问起环保行业最受瞩目的大动作,许多人都会想到瀚蓝环境(600323.SH)与粤丰环保(01381.HK)的并购。7月,瀚蓝环境公布了一项重大资产购买预案,计划私有化港股上市公司粤丰环保,交易总价约为11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03.54亿元。据悉,目前这项交易正在实施中。
近日,在E20环境平台主办的2024(第十八届)固废战略论坛上,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金铎向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行业存量整合时代必然来临。环保行业从工程时代到运营时代转换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存量的整合,这是新的十年一定会出现的新变化。过去在工程时代,企业更关注市场端的攻城略地,但现在要更加注重区域协同,通过精耕细作,将实现从追求项目数量最大化到追求项目价值最大化的转变。
《华夏时报》记者关注到,12月11日瀚蓝环境回复上交所问询函时指出,本次交易完成后,短期内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会有一定幅度上升,但同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基本每股收益将进一步增长,上市公司通过日常经营收益偿还债务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再现大手笔并购
据E20统计,截至2023年底,过去十年间环保行业中的水务、固废领域共发生539宗并购事件,交易总金额约为两千亿元,平均三四年会出现一个小高峰。
不过在2024年,放眼整个资本市场,由于国内IPO的收紧,在新“国九条”“并购六条”等政策的推动下,并购重组市场却迎来大幅增长。环保行业虽然上半年并购交易的数量和金额并没有明显增长,但在7月份,市值170亿元的瀚蓝环境与117亿港元的粤丰环保的收购案,填补了这一空白。
作为佛山本地国企,前身为南海发展有限公司的瀚蓝环境于1992年成立,起初以供水为主业,业务服务局限于南海区域。此后,公司每一次的产业链扩展,几乎都是通过并购完成的:2004年,收购九江自来水有限公司60%股权,收购桂城污水处理厂、平洲污水处理厂,从供水行业进入污水处理领域;2006年,收购南海环保电厂,进入固废处理领域;2014年,并购南海燃气,进入能源供应领域,又并购创冠中国,垃圾焚烧发电规模从3000吨/日增加到14350吨/日,上演固废行业经典“蛇吞象”式并购;2017年,并购驼王生物,进入农业垃圾领域;2019年,并购国源环境,进军环卫领域;2023年,收购新源中国40%股权,开拓东南亚市场,首次进行国际化布局。
而2024年,瀚蓝环境又发起大手笔并购,将私有化市值约为自身60%的粤丰环保。粤丰环保同样是国内标杆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市值超过百亿港元,其2023年营业收入在环境企业中也居于20位。预计交易完成后,瀚蓝环境有望成为A股规模最大的固废处理上市公司。
上述回复公告也表示,并购贷款大额资金支出对公司现金流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尤其是在政府化债的大背景下,在相关政府的支持下,自2024年第四季度初到12月中旬,瀚蓝环境已经收到存量应收账款回款约4.40亿元,并争取在2024年年内再解决10亿—15亿元存量应收账款。
地方国企新机遇
“瀚蓝环境作为一家地方环保国企,从自来水公司成长起来的32年里,其实就是通过并购,在原有的地方特许经营业务以外不断地获得市场化的业务。”E20咨询合伙人、北大纵横企业创新研究院院长代维昭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虽然现在环保企业面临的大环境形势较为严峻,但相对其他类型的环保企业而言,地方环保国企反而迎来了更好的机遇。
首先,在之前市场化较为充分的时候,地方环保国企一直存在偏行政化、经济自由度比较差、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但近年来由于土地财政不可持续,地方环保国企反而有较多的市场红利;其次,在地方财政较为紧张的形势下,地方政府更希望把GDP留在当地,因此地方环保国企在当地整合业务时更具有天然优势,包括特许经营业务陆续到期后,地方政府收回也会交给当地的环保国企去运营;另外,随着环保行业技术成熟度越来越高,例如垃圾焚烧厂,很多之前地方上不会运营,现在也慢慢学会了,因此地方环保企业有后发优势,可以选择优质专业的合作伙伴,有效整合相关资源;最后,由于当前整体经济环境压力比较大,作为国企并购成本比较低。“就像这次瀚蓝的并购,在经济形势非常好的时候,一百亿元可能拿不下粤丰,现在同样的钱能获得更多项目,也是地方环保国企的一个机会。”他说。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下降、补贴退坡,市场化新业务能力偏弱、体制机制活力偏低也是地方环保国企面临的一些挑战。代维昭指出,市场化升级对地方环保国企来说既是“十五五”最大的红利,也是“十五五”最大的挑战。一方面,要进行市场化结构的优化。无论是污水还是垃圾其实都是特许经营业务,特许经营业务未来的市场化定位一定是要少花钱、不花钱,甚至赚钱做好环境服务,因此要注重与当地产业形成协同,服务当地的先进制造业;另一方面,要有更强大的战略执行能力和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在决策上、管理上进行市场化升级。
华夏时报记者刘诗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