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清洁能源蓝皮书:中国电力行业有较大减碳潜力

发布时间:2016-12-26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国际清洁能源论坛日前在澳门发布《2016清洁能源蓝皮书》,报告认为目前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燃煤发电大国,电力行业具有较大的减碳潜力。

  蓝皮书是国际清洁能源论坛(澳门)的系列年度报告,已经连续四年出版,每年针对国际和国内关注的清洁能源领域发展状况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和讨论。今年的蓝皮书分为《温室气体减排与碳市场发展报告(2016)》和《清洁供热与建筑节能发展报告(2016)》两部分。

  蓝皮书在分析中国 “十二五” 期间电力工业发展状况和展望未来各发电技术以及需求侧管理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中长期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发电的发展变化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发电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电力、电量占比均将不断提升。全国化石能源发电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24年左右达到峰值,但六大区域达峰时间不尽相同,呈现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 西部地区逐步达峰的过程。华北地区有望在2019年左右达峰,华东地区则相对滞后在2025年前后发电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华中和东北地区随后将分别在2026年和2030年左右达到发电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西北地区在2035年前尚未实现达峰,南方地区则将在2020-2025年间达峰。

  蓝皮书认为,电力市场改革将促进碳价和电价格互联的效率,随着碳价信号的发出和碳价的逐步提高,必然会影响到电力企业参与碳市场的积极程度,毫无疑问会影响到电力行业的发展和经营,以及重大的投资决策等。在电力市场改革及碳市场发展的推动下,售电商未来可能是跨市场交易的最大获利者。

  蓝皮书总结了国际不同碳市场不同方面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国际碳市场的经验对未来中国建立碳市场的影响和启示。蓝皮书提出,中国碳市场的建立,不但扩展了国际碳市场的减排内容,而且将成为最大的碳市场和减排的贡献者。中国碳市场对国际碳市场的影响,虽然从碳价方面评论为时尚早,但是肯定为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提供了经验和可借鉴的模式。而国际碳市场也在积极准备考虑和中国碳市场的链接问题,将中国的碳市场纳入了世界的减排格局并和其他碳市场共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无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和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的参与非常重要。目前国家正在积极起草《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和相应的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 以确保在2017年建立全国碳市场。作为中国碳交易试点,目前已平稳运行了三个年头,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扎实基础。我国目前的碳交易受到的来自不同层面以及不同利益竞争之间的体制挑战。鉴于中国大型国企拥有既得利益,还专门就电力部门以及电价等重点问题展开了分析,蓝皮书认为,中国的碳交易要么可能成为推进改革的一大因素,要么成为无力克服已知体制障碍的牺牲品。而中国自愿减排量 (CCER) 作为碳配额市场的重要补充, 其有效开发和健康发展有利于延伸碳市场的作用并实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目标,同时也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一定调节与缓冲的空间。

  蓝皮书从煤改气、工业余热、热泵、潜热地能和太阳能利用等方面介绍了我国在清洁供热领域所开展的研究和工程。蓝皮书详细探讨了“煤改气”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天然气供不应求、调峰压力增大、采暖成本增加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能源贸易与合作、实施天然气调峰价、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实施燃气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对策建议。对新型供热技术应用的技术可行性、环境效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在煤矿利用余热取代燃煤小锅炉具有经济可行性,在长江以南城市推行太阳能联合热泵的能源形式有显著的可行性,利用太阳能场联合供热在西部油田有显著的经济性。加速转变供热发展方式、优化供热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和推进节能减排,才能全面提升供热保障能力和供热运行效率。

  蓝皮书从政策制度、零能耗建筑、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在建筑节能上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日本等国提出的从节能建筑、低碳建筑、到近零能耗建筑或净零能耗建筑,最终实现零碳建筑的绿色建筑发展战略。介绍了不同新型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发展和研究现状。并提出需要引导建筑面积合理增长、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普及高效建筑用能设备和系统、优化终端用能结构和升级建设运行管理模式,实现建筑部门节能低碳发展。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国际清洁能源论坛(澳门)是一个常设于澳门的非盈利性国际组织,致力于推广清洁能源技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低碳和绿色发展的竞争能力,促进创建人人享有低碳、清洁、可负担得起的可持续能源的生态文明社会。主要任务是研究清洁能源政策、支持清洁能源研发、推动清洁能源投资、普及清洁能源市场。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70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