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成能源转型根本方向 清洁、低碳转型势在必行

发布时间:2016-11-10   来源:中国能源报

  10月30—31日,第二届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在苏州召开。论坛以“能源转型中的协调发展”为主题,重点围绕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发展、终端能源消费转型、可再生能源协同创新发展、未来电力系统转型、交通能源转型、建筑能源转型、能源互联网、区域能源转型与分布式能源等领域,就如何建立适应能源转型的制度、政策、市场体系,如何协调不同能源领域发展诉求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本期特摘编论坛部分精彩内容。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凡荣:

  可再生能源成能源转型根本方向

  上世纪能源危机以来,可再生能源就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动力和根本方向,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社会对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重视,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全球约200个国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或者政策,丹麦率先提出2050年摆脱化石能源,埃及等发展中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也开始加速发展。化石能源比较丰富的中东北非地区也都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目前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成熟解决方案,这一方面有力推动了《巴黎协定》的达成,另一方面也成为落实《巴黎协定》的重要途径。去年196个国家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巴黎协定》,并于今年4月由175个国家正式签署。今年G20前夕,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巴黎协定》。G20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提交了我国批准《巴黎协定》的文件,G20能源部长会议通过了《G20可再生能源自愿行动计划》。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中国和国际社会已发出了共同行动。

  加快推动能源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信号已十分明确,今后的关键是如何落实。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能源革命的战略方针。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将能源的绿色低碳发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各方已形成共识,能源革命的本质是推动主体能源更替和能源生产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可再生能源是清洁低碳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既是我国推动绿色经济创新的新动力,落实能源革命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减排,落实《巴黎协定》的必然要求。中国将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使可再生能源在推动能源革命中发挥引领作用,在确保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20%这一目标中发挥决定作用。

  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和大规模开发利用需要形成能源转型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世界各国国情千差万别,能源资源以及现有的能源体系也各有所异,我们需要加强各国之间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政策、市场机制、商业模式等领域的交流,凝聚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真知灼见和更多共识,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本下降,开拓市场和促进投资,解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的挑战,实现可再生能源与能源系统的融合,不断推动和引领能源变革。

  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司长王思强:

  能源互联网现状:“三分技术、七分改革”

  作为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业态,能源互联网是当前能源领域研究和创新最活跃的方向之一,受到广泛关注。

  当前世界能源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正在加速,以清洁低碳、高效为主题的全球能源变革转型方兴未艾。需要充分认识能源互联网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作用。为解决国内能源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要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以“互联网+”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

  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市场的深度融合正在催生能源互联网行业新兴业态的形成。以“设备智能、多能协同、信息对称、供需分散、系统扁平、交易开放”为特征的能源互联网,对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促进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提升能源综合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国际能源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互联网作为一种能源产业发展新常态拥有全新理念和丰富内涵。从发展理念来看,开放、对等、互联、共享这是基本理念;从系统构成来看,涉及煤、油、气、电、冷、热不同能源形式的互联互通,涉及信息和能源之间深度融合,涉及大量丰富的商业模式;从发展改革角度来看,能源互联网涉及能源基础设施合理开放,涉及能源生产消费有机融合,从而推动能源商品属性的进一步还原,以及大众参与程度进一步的提升。

  从现有技术和体制基础来看,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现状是“三分技术、七分改革”。能源互联网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抓紧凝聚各方共识形成合力,加快健全相关配套体制机制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推动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

  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相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电力、油气、价格、投融资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为我国能源互联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正在推进能源互联网相关示范试点工作,示范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能源相关体制机制改革的保障。作为能源相关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试验田,示范项目将成为重大能源体制机制创新提供重要突破点。

  政府将以试点示范项目为抓手,从行业准入、财税价格、互联互通等方面加快制定配套措施,并为后续能源相关体制改革研究中为能源互联网发展预留空间。

  同时,政府也在研究和拓宽能源互联网建设投融资渠道,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投资在能源互联网领域大有作为,为能源互联网建设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当前我国能源互联网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为确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必须下大力气做好示范试点、技术攻关、技术标准、国际合作等相关基础性工作。

  今后要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抓好首批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目前试点示范项目征集工作已经完成。全国几百个示范项目都已上报,正准备开展评估,待评估确定后,政府将重点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同时,搭建试点示范项目跟踪监测协调服务平台,建立专家咨询服务指导机制,对示范项目开展全过程、全周期跟踪服务。及时评价总结示范效果,尽快形成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其次,要加快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突破。支持建设国家级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无缝衔接,研究互联网关键技术。作为国家科技计划专项重点支持领域,加快能源互联网系统规划,需求侧响应互动等,尽快突破多能协同控制、信息物理融合、能源路由器技术装备瓶颈。

  第三,抓紧制定一批重点急需的技术标准。能源互联网涉及能源、信息等多个行业。国家能源局正在加快推进技术标准化工作,优化制定跨行业标准,建立统一规范开放的技术标准体系。根据试点示范项目推进情况,制定急需标准,并致力将关键标准推进成为国际标准。

  最后,进一步建立健全能源互联网国际合作机制,为能源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提供广阔的国际合作平台。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抓紧建立健全开放共享能源互联网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国家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国内能源互联网先进技术、高端装备、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走出去”。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黄学农:

  电力清洁、低碳转型势在必行

  近年来,中国电力工业取得了瞩目成绩和长足进步,有力支撑了社会经济发展。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和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及应对气侯变化和生态环保约束日益趋紧,电力清洁、低碳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为加快电力清洁、低碳转型发展,我们将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煤电灵活性提升工程。根据不同地区调节能力需求,科学制订各省煤电灵活性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十三五”期间,优先提升30万千瓦级煤电机组的深度调峰能力,适度积累煤电机组的快速增减负荷和快速启停改造运行经验。到2020年,完成对全国2.2亿千瓦煤电机组的灵活性提升工作,其中热电机组1.33亿千瓦。

  二、推进各类灵活调节电力设施建设。加快已纳入规划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适时开展新的电站规划。在气源有保障、调峰需求突出的地区,发展一定规模的燃气机组进行启停调峰。积极推动太阳能发电,鼓励建设具有较好储热能力的项目。加快推动西南地区龙头水电建设,提高梯级水电站的综合能力。同时不断优化和提升电网调度水平,加强电力系统与现代信息控制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智能电力系统调度控制平台。

  三、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和应用,加快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创新,重点在大容量液流、锂离子、钠硫等电化学储能电池,压缩空气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提高新型储能技术的转换效率和使用寿命,降低单位度电使用成本。在弃风弃光现象突出的地区,结合电力系统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的力度,建设一批集中新型的储能电站。开展在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配套建设储能设施的试点工作,鼓励微电网以及终端用户侧开展分布式储能应用,探索发、输、配、用、储一体化的运用和商业运行模式。

  四、全面提升电能替代水平。在民生采暖、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全面推进电能替代,提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在新能源富余地区,重点发展储热式电锅炉、海水淡化等灵活用电组合。探索利用电动汽车的储能作用,提高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和协同控制能力,促进电动汽车与电网的电能双向互动,提高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

  五、科学优化输配电网建设,坚持分层分区、结构清晰、安全可控、经济高效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电网主网架,促进各电压等级电网协调发展,提高安全稳定水平;科学谋划跨省跨区外送和联络通道建设。到2020年,跨省跨区输电能力新增1.3亿千瓦,充分发挥省级联网效应和调峰优化资源配置能力,特别是促进清洁能源发电在区域和全国范围内合理优化配置。开展配电网建设改造,推动智能电网建设,满足分布式电源接入需要,全面构建现代配电系统。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发展需要,结合农业现代化和扶贫搬迁的需要,适度超前建设配电网。按照差异化需求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高压配电网“N-1”通过率,加强中央配电网联络率,提升配电自动化覆盖率。

  六、鼓励能源就近高效利用,积极发展分布式发电,放开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建设,推广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的运营模式,鼓励企业、机构、社区和家庭根据自身条件投资建设屋顶式太阳能、风能等各类分布式电源。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有条件的产业聚集区、工业园区、商业中心、机场、交通枢纽以及数据存储中心等推广建设分布式能源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分布式、中低温地热发电、沼气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等项目。支持工业企业加快建设余热、余压、瓦斯发电项目。

  七、提高高效智能装备水平。依托基础研究和工程建设,组织推动高效智能电力系统关键装备的技术攻关、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突破一批制约性或瓶颈性技术装备和零部件的技术攻关。推动一批已完成关键技术的技术装备开展试验示范,进一步验证技术路线和经济性。推广一批完成试验示范的技术装备,实现批量化生产和产业化应用。

  国家能源局电力安全监管司司长童光毅:

  交通领域能源结构转型意义重大

  在全球终端能源消费中,电气化与石油消费此消彼长态势十分明显。从OECD经验来看,全球用能增长潜力最快的领域在于非OECD交通用能。2015年我国交通运输能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约10%,过去10年,我国交通用能整整增长了一倍。高能耗意味着高污染和高排放。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交通运输排放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排放总量的1/3,2030年预计将超过50%。环保部的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地区31%的雾霾污染物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上海雾霾来源中,机动车、船、飞机等流动污染源占29.2%。

  从消费结构来看,交通领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交通用能是增长最快和空间最大的领域。40年来,交通电能全球占比仅有1.1%,石油在交通能源消耗中占比仅从93.5%下降到92.5%。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交通领域将是未来几十年能源和电力消费结构变革的重头戏,将有力带动全球能源供应向电气化、清洁化、低碳化转型。可以预见,当交通领域电能占到非交通领域同等水平时,电动汽车推动交通领域电气化转型有望使全社会电能占比提升至30%—40%,对应未来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汽考察时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新能源交通有望肩负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历史重任。从销售量来看,在市场和政策的双向驱动下,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突破了33万辆,市场规模与累计销售量双双跃居世界第一,同比增长3.4倍,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国家。今年1—8月份,在政策调整的不利影响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依然达到25.8万辆,同比增长了1.1倍,预计全年销量有望达到50万辆左右。

  多年来,我国一直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加强培育,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国家能源局按照国务院总体部署,积极参与相关政策的出台及落实。

  关于构建绿色能源交通体系,我有六点思考: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二是加快标准建设,强化标准支撑能力;三是加强制度研究,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四是组织试点示范,实现典型导向作用;五是聚焦关键环节,加大创新驱动作用;六是开展宣传交流,营造社会支持氛围。

  虽然交通领域能源结构转型的空间很大,但面临的任务也很艰巨。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转型,最后为我们能源结构转型提供更好支持。推动能源转型中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新能源交通作为突破口势在必行,任务紧迫而艰巨,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并进,做好推动能源变革这篇大文章,为全球能源事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70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