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建党100周年 > 人物

匠心风范好榜样:南方电网公司三名“大国工匠”先进事迹

南方电网报发布时间:2021-05-14 00:00:00

  编者按:近日,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开展“大国工匠——能源化学地质篇”(第六季)活动,共推出60名“大国工匠”,并号召能化系统各单位开展学习。南方电网公司彭煜民、王海军、李辉三名职工入围。现将他们相关事迹简介如下,供广大干部员工学习。

  彭煜民:争当蓄能机组自动化领域“领头羊”

  他,二十年如一日,攻坚克难,勇于创新,默默耕耘,用一个个灵动跳跃的代码敲响了人生中的华丽篇章。他就是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调峰调频公司技术中心自动化研究员、电气二次专业一级技术专家彭煜民。

  “一路走来我感觉自己挺幸运的,非常感谢公司为我提供了一个宽松优越的创作平台,让我有机会去做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从中我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作为深耕抽水蓄能机组监控技术领域二十载的工程技术人员,彭煜民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刻苦钻研,厚积薄发,逐步成长为该领域的技术专家。由他主持设计开发的清远抽水蓄能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打破了国外厂家技术垄断,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同时,“大容量抽水蓄能机组高稳定性运行关键技术研究与运用”项目也获得了2020年全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南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时光追溯回2000年,那时候彭煜民刚到广州蓄能水电厂工作,而他勤奋好学、刨根问底的性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尽快熟悉设备,掌握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他啃读了厚厚的设备英文资料,用几个月时间看完了本专业各种重要图纸,每天进厂房分析控制程序和逻辑,不断探寻新知识,然后将各种问题和疑惑不断求助于各位师傅。师傅们都调侃他说,“你这么爱问问题,以后就叫你‘问题少年’啦。”

  正是因为这样的“爱问问题”,不断激发着彭煜民对技术创新的激情,也为他自己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要问题没有解决,我心里就会一直不舒服”。为了尽快解决各种疑难缺陷,他曾经持续15个小时坐在电脑边分析程序逻辑,也曾经半夜突然想到一个解决思路而起床跑到厂房去现场确认。

  电厂500千伏联络线路无法从B厂向A厂充电是广蓄B厂建厂后一直存在的缺陷。知道这个“缺陷”后,彭煜民就下决心一定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为此,彭煜民潜心研究了500千伏开关复杂的程序控制逻辑。2003年4月30日,在运行值长的配合下,他按照自己的分析,成功定位了缺陷的原因所在。这是他分析处理的第一个重大缺陷故障。

  “在缺陷圆满处理之后,当听到开关厚重的合闸声,我心中充满了工作的喜悦和成就感。”彭煜民回忆道。

  不惧困难,喜欢挑战,精益求精是彭煜民身上鲜明又可贵的个人标签。他笑称自己有“强迫症”,总想着一鼓作气把事情做好。他把每一项高难度的挑战当作是打游戏闯关的过程,并乐此不疲。2019年10月,彭煜民调到海南文昌燃气电厂,负责文昌机组自启停(APS)系统设计开发和机组调试投产工作。为此,他深入学习燃气机组各系统工艺流程和图纸,精心选择合适的控制传感信号,穿针引线,精细设计机组APS各层级控制流程。他打破传统顺控思维,采用条件触发多线程同时执行方式,大大缩短了机组启动时间。

  不得不提的是,在1号机组发电前的20多天时间里,他废寝忘食,每天泡在厂房里长达16个小时。得益于他的不懈努力,文昌电厂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机组刚投产即投运APS功能的目标,为投产初期机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坚强保障。因在文昌燃气电厂建设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他被评为南方电网公司“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电源工程劳动竞赛先进个人并记南网集体二等功。

  经过20多年的技术磨练,彭煜民的心态也显得愈加从容。谈到工作中解压的方式,他打趣道:“那就是赶紧把事情做好了,压力就自然解除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以前干这些活心里没底,满脑子就想着系统还可以怎么优化、完善,现在有了前期的工作积累,再开发新系统也比较有谱了。”目前他负责调峰调频公司集控中心监控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这个监控系统是对现有系统的一次全新升级,建成后可以对各个电厂的上位机进行实时远程控制,从而实现集控中心的值班员一个人可以监盘多个电厂的机组运行情况。”建设集控中心是调峰调频公司集约化运行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该公司迈向智能化、数字化的重要一步。

  对技术的热爱,对创新的执着,让彭煜民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出了不平凡的力量,这也让他在技术的道路上走得愈加沉稳而坚定。(冯舒敏)

  王海军:直流输电技术“最强大脑”修炼之路

  2008年,王海军成为超高压公司检修试验中心的一员,是中心第一批技术“垦荒牛”。虽然参与过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引进,承担过国内首个背靠背直流工程、首个国产化示范工程和首个特高压直流工程直流控制保护系统软件设计,但如何打造“主攻直流”为目标的技术阵地,他当时并没有自信。

  一年后,他遭遇了第一根“硬骨头”——天广直流控制保护国产化改造。

  天广直流是南方电网第一个高压直流输电工程,2000年12月投运,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天广直流控制保护系统软、硬件故障逐渐暴露出来。直流控制保护系统是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神经中枢,对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决定性作用。它的“衰老”,给南方电网主网架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前所未有的压力。

  王海军作为修试中心的攻关主力,牵头组成了攻关团队。“修试中心刚成立1年多的时间,手底下总共不到10人,还包括刚毕业的学生,当时心里真的没底。”他回忆道。

  天广直流原有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由德国西门子公司供货,而准备更换的国产直流控制保护系统是基于引进ABB技术路线设计的,与原有系统有非常大的差异,“最大的难题就是新系统的控制策略、保护逻辑、运行界面、接口方式与原有系统都不一样,而天广直流所有的一次设备都不进行改造。就好比一个苹果的笔记本电脑,要安装一个国产的操作系统一样,难度可想而知。”王海军说。

  直流控制保护系统是直流输电工程的神经中枢,如果中枢出现问题,将影响一次设备和主网架的安全稳定。王海军组织团队深入剖析两种技术路线控制保护系统在硬件架构、控制保护逻辑、接口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结合直流运行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在原有一次设备承受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制定了一套综合两套控制保护系统优点、符合原有运行习惯、具有南方电网特色的直流控制保护技术路线。

  2009年12月,天广直流双极停运正式开始现场施工。改造期间,马窝换流站的改造异常复杂,由于交流系统还需正常送电,每次只能停运部分线路,一边送电,一边改造。

  留给王海军团队的时间不多。2010年的春节,王海军主动留守现场,敦促各参建单位按时保质地完成各项施工及分系统调试工作,严把“进度关”和“质量关”。很快,天生桥换流站和广州换流站均按期完成了直流控制保护设备改造的拆除、安装、调试和分系统试验,具备了开展站系统和系统试验的条件。仅2个月时间,便完成新敷设电缆680公里,安装屏柜326面。

  啃下了第一根“硬骨头”,王海军又全程参与了南澳多端柔直控制保护技术攻关,通过一步步的技术破冰,见证了国内高压直流到特高压直流、传统直流到柔性直流的巨大进步,见证了直流控制保护技术从国外引进迈向国际引领的跨越式发展。

  到了2018年3月,昆柳龙直流工程获得项目核准。作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输电工程,昆柳龙直流工程不仅社会意义重大,还将深刻影响直流输电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保障工程建设,超高压公司成立了4个关键设备攻关团队,王海军任直流控制保护系统攻关团队副组长,负责昆柳龙直流工程控制保护系统技术攻关工作。

  由于采用大量前沿技术,昆柳龙直流工程直流控制保护系统面临巨大挑战,其设计复杂性,从运行方式的数量可见一斑。公司前期常规直流的运行方式为21种,特高压直流的运行方式为77种,而昆柳龙直流排列组合后的运行方式可多达632种,延续旧有的工作思路,不仅会引入海量的试验需求,还会为工程投运后的现场调度、运维带来风险。

  王海军带领攻关团队首次提出根据故障类型对运行方式进行优化分类,将632种运行方式优化为108种重点运行方式和144种非重点运行方式,大大降低了试验压力及工程运维复杂度。

  为了对昆柳龙直流工程直流控制保护系统新功能、新特性进行充分验证,他带领团队开展各类试验2000余项,充分暴露并消除各类控制保护问题1000余项,同时牵头召开13轮次集中攻关会议,牵头解决了多端协调控制、阀组在线投退、运行方式转换、交流系统故障穿越等47项重大技术难题,有效打磨了直流控制保护设备的整体性能,推动了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为工程按期投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袁湘湘)

  李辉:创新型劳模带出桃李芬芳

  他说他是个平凡的人,却一直在追求卓越。

  他说他是个怕麻烦的人,却解决了最多的麻烦。

  他说他是个木讷的人,却培育了满园桃李。

  他就是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云南电网公司昆明供电局变电修试所继电保护工李辉。

  从事电力继电保护工作已有22年的李辉,始终把工作当作事业,在技术革新方面颇有成就。除了在生产现场刻苦钻研,他还在家里设置了试验台,利用休息时间试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李辉爱“琢磨”,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负责“试验电压法测量主变压器差动保护相量图”课题,突破了当时测试仪表限制。2015年跨专业解决了“无法检测区分运行中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组别”的国际性难题,广受国内外同行赞誉。2016年研究的“电网广域控制及保护”项目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2018年研发实施“快速自动调电装置”项目,有效解决了国内“大电网高压系统合环运行导致中低压配电网调电困难”的问题。2019年负责的“智能矢量测量分析仪研发”项目突破传统算法桎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助力绿色能源接入大电网……

  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里,一个其貌不扬的夹子体现着李辉的奇思妙想。夹子呈三角形,跟家里晾衣服时用的夹子造型相似。但它将测试和探针的功能合二为一,小空间有大智慧。这个组合式测试夹,获得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除了取得实用型专利证书,更多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推广应用,尤其在使用员工中受到热捧。

  有人问李辉,哪来的灵感?我们怎么没想到呢?

  事实上,思考只是一个方面,知识的学习、储备和积累,技术的提高,各方因素的综合、叠加,创新才不会停歇。

  “技术资料是我们专业人员的眼睛,我来帮你们把眼睛擦亮吧!”这是李辉常说的一句话。几年来,他通过各种途径从同行、设备生产厂家、专业技术人员、老专家手里收集到了昆明供电局二次设备的几千份技术资料,很多兄弟班组的专业人员经常来找他借阅,他总是有求必应。

  对于痴迷技术的李辉,学习和阅读已是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有一段时间,他迷上了物联网有关的电子标签,“我主要还是看书,特别是教你如何做实验的那种,把各个地方学习到的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有意思,这种学习我特别享受。”

  近年来,随着电网的飞速发展,继电保护专业人员相对紧缺,工作量增大了。作为继电保护专业技术核心骨干,李辉严格要求自己,他曾说:“这么好的发展机会,我们要学习解放军,不怕疲劳,连续作战。”

  说到做到。在工作中,李辉每天早上8点准时进入工地现场,开始一天的工作。大家休息之后,为做好第二天的工作准备,他还会一直工作到凌晨。在抢修任务中更是如战士般冲在最前线,通宵达旦的工作中最有精气神的员工准是他。

  扎根一线,每天和各种型号的设备打交道,是他最大的快乐。李辉曾说:“我没有刻意想着当劳模,只是喜欢这份工作,越做越喜欢,开心工作很重要。”他热爱一线生活、热爱继电保护岗位。只要到了工作现场,他总有使不完的干劲。他喜欢和同事们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工作中有什么新想法、技术上有什么新发现,他总喜欢和大家聊聊。大家碰到技术难题,也总喜欢向他请教。

  要问什么事让李辉觉得最自豪,他会告诉你是他带出很多优秀的“徒弟”。他总是毫无保留,生怕别人学不会,他常说:“你们的技术、技能提高了对我也是个促进,等大家的水平都高了工作就轻松了。”他带领的“李辉劳模创新工作室”特别注重青年技术骨干方面的培养,短短几年先后走出了4名技师、2名省网公司技术能手、3名技能、技术专家、5名后备技能专家,6名高级工,为企业的人才培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如今“李辉劳模创新工作室”及工作室所在的基层已成为昆明供电局有志青年员工十分向往的地方。(曹春霞 汤潇潇 周捷)

  (本文人物图片由所在单位提供)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