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需思减速换挡

发布时间:2016-06-07   来源:电力决策与舆情

  我国新能源狂飙突进之势不减。
 
  今年一季度,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533万千瓦,较此前两年同期的470万千瓦、456万千瓦,仍呈加速之势。截至3月底,全国累计风电并网容量达到1.34亿千瓦,同比增长33%。光伏发电的增势更加明显,一季度新增装机容量714万千瓦,远高于去年同期的504万千瓦。截至3月底,全国累计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31万千瓦,同比增加52%。
 
  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装机增长上可谓“风光无限”。风电装机从4200万千瓦增长到1.29亿千瓦,远超1亿千瓦的规划目标,年均增长170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装机从89万千瓦到4318万千瓦,尽管规划目标一再大幅上调至3500万千瓦,最后还是被大幅突破,成为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根据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非化石能源确实需要快速发展。但到底应该多快、哪种非化石能源更快,并非众口同声而是众说纷纭。比如,在太阳能领域,去年三家机构建议2020年光伏发电装机目标提高至2亿千瓦。在核电方面,去年则有21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议2030年核电装机至 1.5亿~2亿千瓦。
 
  进入“十三五”后,由于现实情况的变化,也需要重新考量新能源发展速度。首先是电力过剩问题。尽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电力过剩”的表述即已开始见诸报端,不过得到的认可并不高,业内更多采用“电力供应宽松”一类的表述。当前,电力过剩的担忧蔓延,快速形成了业界共识。去年2015年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969小时,是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火电利用小时数4329小时,降至1969年以来最低,有专家预计今年还将继续下探至3800~4000小时。
 
  投资需谨慎。经济进入新常态,电力消费增速放缓,去年全国电力消费量仅有区区0.5%的增长,今年一季度也只有3.2%,剔除闰月因素则只有2.1%。在电力过剩风险明显的情况下,超过需求的增长速度只能进一步加剧过剩,伴着无效投资导致的巨大浪费。
 
  其次是“三弃”问题。“十二五”期间,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迅速扩张,弃水、弃风、弃光问题愈演愈烈。2015年,全国全年弃风电量339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13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15%,同比增加7个百分点。多数地区光伏发电运行情况良好,但西北部分地区弃光较为严重,甘肃、新疆弃光率分别达31%、 26%。
 
  年内弃风弃光形势更加严峻。今年一季度,全国弃风电量192亿千瓦时,同比增加85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26%,同比上升7个百分点。全国弃光限电约19亿千瓦时,主要发生在甘肃、新疆和宁夏,弃光率分别达到39%、52%和20%。据业内预测,今年“三弃”电量将达到800亿千瓦时。
 
  或许别有蹊径。如果能将800亿千瓦时“三弃”电量全部利用,按照去年电力消费基数,即可提高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约1.5个百分点。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衡量标准在于终端真实利用,而非投资额、装机量,“晒太阳工程”并无实际意义。
 
  当前,国内已着手采取刹车措施,煤电首当其冲成为去产能对象,水电也进入了自觉的减速换挡状态。新能源方面亦出现一些新变化,比如弃风严重地区暂不安排新增项目建设规模、拟建立光伏补贴逐步下调机制等,具有一定的降温作用;但新能源配额制的出台,要求各发电企业2020年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全部发电量的9%以上,则可能引发新能源新一轮扩张。配额要求越高,其引发的扩张则可能越剧烈。
 
  完成配额包括购买、新建两种途径。去年,全国发电量5.6万亿千瓦时,同比略有下降。其中风电1863亿千瓦时、光伏发电392亿千瓦时,合计占比仅约4%,即使加上弃风弃光电量也不足5%。购买显然难以完成配额目标,更多需要依赖新建项目。
 
  按照《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2020年风电装机2亿千瓦、光伏装机1亿千瓦,今后五年年均增长空间分别为1400万千瓦、 1100万千瓦,则今年一季度“超速”了,尤其是光伏发电。突破原定目标似乎已是定局,有单位预计2020年全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4.1亿千瓦,其中风电2.4亿千瓦、太阳能发电1.5亿千瓦。
 
  果如此,则风电、光伏发电分别年均增长2000万千瓦以上,在“十二五”高速发展基础上再加大油门。对此,必须深思熟虑。电力过剩风险加剧背景下,新能源装机规模扩张不能再“风光无限”,或许也应考虑适当松松油门、踩踩刹车。各项政策措施也应协调、配套,不能这边厢踩刹车、那边厢踩油门。

      关键词: 新能源

阿里云ECS服务器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70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