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建设 > 企业

匠心筑梦“科技殿堂”

水电四局发布时间:2024-10-15 13:54:40  作者:盛杰

近日,水电四局参建的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会堂项目建设再次刷新“进度条”——项目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即将投入试运营。

该项目位于重庆高新区科学大道与高新大道交叉处,总建筑面积约34.6万平方米,包括会议会展及科技服务中心两部分。中国水电四局负责会议会展地块北区,实施内容包括科技展览中心、科学会议中心以及配套服务用房,总面积约16.3万平方米。

走进重庆科学会堂项目建设现场,这个外形方正、全钢结构的“庞然大物”令人十分震撼。面对如此庞大的工程,四局建设者深耕山城,立足创新创效,数智引擎、绿色节能,匠心筑梦“科技殿堂”。

创新引领  强化科技赋能

置身于创新引领、科技赋能的黄金时代,智慧与梦想交织、变革与机遇并存,项目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数智技术提升建筑施工水平。

“这是72米大桁架,重258吨,需要两台350吨级履带吊车的默契合作才能吊起。”项目总工程师熊煊炎手指轻轻指向一楼大厅屋顶的桁架,介绍着建设过程。

在桁架组装与焊接的过程中,项目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必须以毫米级别的精度控制来应对各种变数,确保每一部件的完美契合。整个施工区域被精心划分为A、B、C三个主分区,下又细分出若干个精细单元,犹如一场精密编排的棋局,每一步都在计算之中。自南向北,项目团队步步为营,先是构筑框架根基,继而搭建桁架翅膀,最终屋面管桁架在高空“优雅降落”。这一切都得益于数字技术的运用,项目团队通过Madas软件构建受力计算模型,预先模拟每一个安装步骤,通过详尽的施工模拟获取关键参数,为实际操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此外,在幕墙施工阶段,项目团队大胆引入无人机3D扫描技术获取高精度地形数据,创建三维模型,助力构件生产和装配,确保无缝对接,提升效率,确保品质。通过数字孪生平台和智能AI分析,实现智慧管理运营,居同类场馆前列。用于消防的石墨硅风管、用于机电施工的BIM模拟管理,均成为支持科学会堂数字化改造的一部分,重庆科学会堂项目新动能进一步激发,结出累累创新硕果,彰显了四局在大型公共建筑领域的创新力和建造技术。

实干创效  提升价值创造

聚焦“效益提升”,项目部深耕细作、实干创效,激活各类资源潜能,全力提升管理效能和价值创造力。

重庆科学会堂项目施工流程错综复杂、涉及专业广泛,高峰期现场集结了10余个专业队伍,超过2400名工人与700余台机械设备。面对紧张工期与空间局限的双重考验,项目团队提炼出“四大制胜法则”——以制度约束行为、工序倒置、抓主放次、即时修正。这种“逆向施工法”以装修为牵引,反向驱动机电、消防等配套工程提速,实现了工序间的有机衔接与高效流转。

项目钢结构用量高达8.5万吨,工期紧迫,每月平均需完成近0.94万吨的安装任务,对施工团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在预埋件的安装上,传统的定位方式合格率只有88.23%,成为制约工程进度的关键瓶颈。项目团队通过对现场预埋件的测评和深度分析,迅速锁定“预埋件与钢筋骨架间未形成有效连接”及“预埋件与混凝土面间存在错台”两大核心问题,通过引入先进的“卡槽定位架”技术,辅以细化的技术交底与严格的施工监管,有效解决了预埋件定位不准的根本问题,实现了预埋件与钢筋骨架之间的无缝衔接,显著减少了错台现象的发生,使安装精度合格率成功攀升至96.67%,远超最初设定目标,保障了整体工程高质量推进。

在项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因表面色差问题,合格率仅达73.75%,未能达到设定的90%高标准。项目QC小组经过39次研讨与实践,聚焦于温度裂缝这一关键挑战,精准定位“模板锈蚀”与“脱模剂污染”两大症结,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的实施,成为混凝土施工质量提升的转折点。浇筑完成的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检查合格率高达92.49%,成功超越合同规定的90%目标。

数智引擎  构建智慧运营

在数字化转型的洪流中,科学会堂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构建了一个更加智慧、高效、安全的服务生态,展现了智慧建筑新时代的应用场景,持续释放新质生产力。

10月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消防实战演练在二楼登陆大厅上演,生动展现了项目数字化与自动化创新亮点。随着模拟火堆的熊熊燃烧,墙面嵌入的高灵敏红外线感应系统迅速响应,实时信号直传消防控制中心,触发一连串智能化应急反应。语音播报与警示灯光交替闪烁,自动卷帘门与防火垂壁迅即下降,形成有效隔离;墙面上凸出的精确喷水装置——水炮瞬间启动,一道水柱径直扑向火源,精准高效灭火。

现场负责人介绍:“项目占地面积广阔、设施物资繁密,消防安全尤为关键。此次测试旨在评估消防系统内部联动性与应急效率。”不同于传统模式,这里的一切操控皆由智能化平台统一调度,南区消防控制室在其中扮演着“神经中枢”的角色。火灾探测器捕捉到异常信号后,立即生成详细报告,包含事件地点及状态描述,同步打印留档,为事故追溯与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同时,重庆科学会堂依托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造了集模块化机房、能碳管理、室内定位导航、数据中台与智能集成平台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体系,实现了楼宇的高效运营、绿色低碳和用户体验升级。其中智能集成平台IOC是全能大脑,展示着会堂概貌、平安、智能等多个方面的专题视图,为众人提供了全景视角。

绿色节能  绘就生态画卷

始于自然,归于科学;大式建筑,山水会堂。重庆科学会堂呈阶梯形布置,自南向北渐次降低,形成一幅层次分明的阶梯画卷,既彰显了对自然地貌的尊重,又实现了空间利用的极致高效。

中国水电四局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绿意匠筑,绘就山城生态画卷。项目建设伊始,项目团队坚持科学与合理的原则,利用好既有资源,保留原有道路、建筑物和管线设施,最大程度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在重庆科学会堂的角落处,2号蓄水池已完成施工,其设计容量400立方米,专门用于收集会堂区域的雨水。现场施工负责人苗传林介绍道:“项目整体规划了三个蓄水池,总蓄水量达到1180立方米,旨在高效利用雨水资源,通过收集、存储和再利用,为后续的绿化灌溉提供稳定的水源。”

与此同时,项目团队通过对深基坑施工方案的反复论证与优化,有效控制了土方开挖与回填规模,最大程度地减轻了对土壤和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进一步践行绿色施工的理念,屋面施工“真空排水系统”的运用,利用空气作为输送介质实现污水收集和排泄。

装配式高效机房能根据不同的使用时段和气候变化,自动调整空调运行参数,确保室内环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实现能源的有效节约。机房内置智能系统持续收集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采集机电设备运行参数,结合历史数据预测分析,自动调节最优运行状态,实现节能减排。

重庆科学会堂以“打造高新区核心、创建重庆城市新地标”为设计导向,建成后将成为重庆最具辨识度的地标建筑之一,并成为集科技体验、科技展览、学术交流、创新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国际会议、科技文化论坛的举办地。

精耕三年,山城攻坚,见证重庆新地标拔地而起,四局人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铸就了四局在成渝地区的辉煌成就,更成为了四局人在这片热土上的一张亮丽名片。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