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沟景区必须在12月12日重新开园,春节前要让灾区群众搬入新居!”
面对业主定下的年底交房和重新开园目标,仅剩的70天工期、遍地开花的施工点、城镇夜间施工的严要求、大型机械的进场难,在节点冲刺的重要关头,水电七局磨西项目开展“大战70天,为海螺沟景区灾后重新开放争做贡献”劳动竞赛活动,吹响冲锋号角。
擂响奋进战鼓
“克服一切困难,齐心协力完成年底交房和年底开园目标!”项目负责人唐勇目标明确。
第一时间成立劳动竞赛领导小组。比安全、比质量、比进度、比环保、比产值……参赛员工摩拳擦掌,大杉树安置点一期84栋楼、磨子沟安置点20栋楼、11条市政道路、安置点二期、中学校舍4496平方米等,30余个施工点的舞台上硝烟四起,尽展风采,跑出加速度。
一时间,方圆百公里的建设现场热浪滚滚,千余名建设者活跃在安置点一、二期,市政二期,磨西镇、燕子沟镇公服项目等施工现场,一幅幅如火如荼的画卷映入眼帘:
呵气成霜的早上,扎钩与扎丝共舞,立柱箍筋被牢牢捆扎起来;烈日直射的中午,在切割机和皮锤的轮番上阵中,一块块地砖被平整铺下;滴水成冰的夜晚,抓起冰冷的草皮,手绘出一片绿地;飞溅的焊花、流淌的汗水、旋转的塔吊、温热的纸张、酸涩的双眼……共同构成川西高原寒冬里最火热的场景。
钢筋加工、钢构焊接、材料调运、地砖铺贴等施工争分夺秒,各工作流程在繁忙中井井有条。
70天,完成19960立方米混凝土浇筑、2150吨钢筋制安、4749米车行道沥青混凝土摊铺、6816平方米防水卷材铺设、2569平方米道路地砖铺设……
打响攻坚战役
如何保证安全质量,在70天内完成工作?他们排兵布阵,打响攻坚战。
把安全生产目标列在劳动竞赛首位。“现场监控系统让施工现场没有隐秘的角落,全过程可视化。”项目安全总监介绍。
走进大杉树施工现场,标识标牌规范挂设,红白相间的围栏整齐划一,进场道路被冲洗得干干净净。安全教育、技术交底,天检、周查、月检,项目认真排查各类风险隐患,落实落细各项安全生产措施。
“要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太阳还未越过贡嘎山头,班前五分钟的声音已回响在清晨的施工现场。
夜间10点,会议室还灯火通明。这是针对4个打包水利项目召开的安全专题会。“必须抓紧春节前的黄金施工期,在雨季来临前完成90%的工程量。”分析安全隐患、研究应对策略,从项目负责人到一线安全员,会议室座无虚席。
“质量是市场的敲门砖,赖以生存的基础!”项目副经理杨杰多次强调。
严控材料质量、严格按设计和工艺施工,细化标准、实时跟踪,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PDCA循环管理、质量培训、专题管理会、月度大检查,不折不扣落实“三检制”“举牌验收”……
为达到“镜面效果”,每日巡视、旁站监督,关键工序全程守护。每一根梁柱浇筑,每一块瓷砖铺贴,每一根钢筋焊接,责任心与匠心在此融合。
竞赛期间,工程质量现场验收合格率100%,并做到一次验收合格和安全生产“零事故”。
奏响创新乐章
如何提质增效?团队在大杉树村、磨子沟安置点费工费时的外山墙砌体风貌上开动脑筋,进行技术优化,通过采用超厚外墙保温施工工艺及技术创新等措施,把原设计外山墙砌体风貌,变更为20厘米的超厚保温板,节约3道工序,在工期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使每栋房屋外墙装饰施工节约工期7天,为外架拆除及总坪施工节约了大量工期,也为年底交房创造条件。
在传统材料上大做文章,从改变老传统的木模板中探索新契机,在大杉树村安置点一、四施工区采用新型胶模板,在持续提高整体混凝土成型质量的同时,达到国家提倡的“四节一环保”中的节材,获得监理、业主、项管等单位的一致肯定。
激发潜能创造“金点子”,从小创新中获得大收益。经过多轮实地调研,严谨细致推敲,磨子沟安置点结合农村污水、供水项目的给、排水管网,通过设计优化,取消原有的污水处理设备和净化设备,节约成本近百万元。
谱写民生幸福曲
关键时刻,方显担当。项目18名党员冲在攻坚克难一线,团青骨干挑大梁担重任,带动1000余名工人全力以赴。
无惧粉尘弥漫,手起血泡,在保交房的关键时刻,你拿铁锹,我提水桶,浑身湿透清理建渣……
“咚,咚,咚……”夜间11点,举着夯锤,敲击地砖,两名工人在情海路进行最后的局部修补。
“停下来,停下来,就这个位置!”载着满满一车花,挑战一夜跑8条街,叶才其借着路灯和星光,指挥着货车停下来,与工人们用12650盆花裁满253个花台。
党员以饱满的热情,奋力冲刺在管道安装、磨西大堰潜流坝施工、燕子沟防洪治理、市政道路施工等各条赛道上。
春节将至,82栋安置房旁,劳动竞赛特别贡献奖的获得者唐国强正拉网式排查交房前的细微问题。他一边对照现场,一边认真记录。
2023年12月12日,海螺沟景区迎来了第一批游客;春节前夕,大杉树安置点热闹非凡……
傍晚时分,在新增路灯的映衬下,磨西古镇停满了来自各地的车。客栈门口灯光明亮,汤锅店里热气腾腾,烧烤店里肉串正吱吱冒油……浓浓的烟火气息里重新升腾起灾后群众的“幸福滋味”。(作者:王雅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