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高新区科学城核心、高龙大道旁,一座城市地标性建筑正“茁壮生长”,这就是由中国电建所属水电九局承建的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会堂项目,该项目是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重大项目和重庆市重点建设项目。
自项目进场施工以来,项目团队坚持重安全、高标准、严要求推进项目建设,匠心深厚,用高质量履约书写出高新区地标崛起“三字诀”,目前,项目已全面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正在全力冲刺二次结构及装修工作,为项目整体完工做足功课,在不久的将来会实现全新亮相目标。
抓“快”字,满弓发力提“效率”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会堂项目现场,全体人员抢时间、抓进度,工程车、运料车穿梭不止,搅拌机、升降机运转不停……工程建设正有序推进。
今年3月以来,科技服务中心项目实现了冲出正负零、1号地块提前16天主体封顶、全面封顶目标、会议会展主体钢结构顺利封顶等重大节点目标。
从科技服务中心到会议会展地块,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然而,实现这一良好开局,并非一日之功。
项目采用“投资-建设-运营-移交”的PPP模式运作,不同于传统具备成熟工艺和材料的建设项目,工艺新、要求高、工期紧、任务重、多专业交叉施工等困难,给项目建设带来很大挑战。
“关键在一个‘快’字。”面对这些难题,项目团队提出建设保障要快,坚持策划先行、方案先行、设计先行,在人员、机械、物料上优先安排、充分保障;工程施工进展要快,项目团队迅速拉出任务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现场施工进度要快,项目部合理划分了施工工区和作业层面优先穿插顺序,综合采用“九宫格”“AB区”“三叶草”等不同的穿插作业法,使有限的班组发挥出了“乘数效应”……
项目团队迎难而上,跑出了一条高效建造的上扬曲线,实现项目单块区域面积约2000平方米、主体结构阶段每个施工区段7天一层的建设“加速度”。
谋“智”字,智慧建造强“效能”
“工种多、工艺新,要求太严格了。”施工班组负责人谈及项目建设过程直摇头:“新工艺多而复杂,很多地方需要多工种相互配合,每做一步都需要经过反复协调确认。施工工艺、施工难度、现场调配、安全环保要求等,远不是一般的房建项目可比拟的。”
一边是创建优质工程的豪情万丈,一边是工期紧任务重的“压力山大”;一边是打造地标建筑的未来憧憬,一边是新工艺、新材料的现实挑战。
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化被动为主动?项目团队深谙“数字化建筑”发展浪潮,从安全、质量、施工、技术等全项目周期入手,搭建起了面向智慧建造的“1+N”平台——“1”即“1个智慧工地集成平台+BIM建造技术”,“N”则是代表各业务条线的子单元管理板块。
在项目施工效率提升上,项目劳模创新工作室依托BIM技术进行施工全过程的模型协同、单体模型建立、现场方案模拟优化、机电和钢结构深化设计、安全控制及云上办公,从工程设计、施工到管理等方面均实现精细化分析。结合智慧工地平台进行数字施工、绿色施工,实现项目质量安全管理、动态掌控生产进度、场布智能化排查,为工程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材料成本并有效控制了现场扬尘。
项目团队不拘泥于过往经验,大胆采用新模式、新技术、新工艺,从建设模式到施工技术,一系列创新让项目更具创造力,正助力把科学会堂项目建成为一座精品地标建筑。
瞄“人”字,团队建设增“效益”
面对挑战,如何才能让新人快速“上手”,让骨干“独当一面”,让团队生机勃发?“高标准、严要求,新工艺、新材料、新困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此,项目负责人提出,“着力班子建设,发挥带头引导作用;聚焦人才培养,推动青年素质提升;多措并举,强化职工综合素能,打造一流的项目团队,在高质量履约中培养和锻炼人才队伍。”
项目部从党的建设、团队建设、履约管理等方面着手,统一思想认识、统一目标路径、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建设能力。通过加强思想建设、建立健全制度、构建保障体系、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开展“星级员工”和青年精神素养提升工程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干部员工担当作为、勇挑重担的活力,形成“相互补位”机制,实现工作无缝衔接。
思路清行则明,目标定志则坚。项目开工以来,项目团队攻坚克难、全力以赴,通过积极优化施工方案,加强相关资源投入,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科学配置岗位资源,创造了多工种、多作业面交叉施工条件,攻克了框架结构、错层悬挑异型结构、型钢组合结构、装配式、钢结构等多种复杂结构综合施工的难点,高标准、高速度地完成了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节点目标,为后续的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培养队伍,做优项目,擦亮品牌。用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精神和精工善建、金石为开的意志,建设地标建筑!”当前,项目部全体干部员工,带着使命任务,以永不懈怠的姿态,凭着满腔热忱,全力冲刺年度目标,为点亮重庆科学会堂项目这颗熠熠生辉的地标明珠,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项目现场开启施工大干模式,全力冲刺年度目标任务
项目建成效果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