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地下几十米的隧道,身处闷热潮湿的环境,一待便是12小时以上,餐食全靠龙门吊运送……这些场景,不是特技电影的拍摄画面,而是“隧月”逐光者的工作日常。
他,是中国电建水电七局“隧月”逐光的一员、水电七局2023年盾构施工技术技能比赛第一名、2023年成都百万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盾构机操作比赛第一名获得者——冯帆。
青春钻劲,初心追梦
2013年7月,冯帆离开校园入职水电七局,在深圳地铁7号线从事盾构施工。
盾构机长度超百米,号称“地下航母”!是长着“铁齿铜牙”的“钢铁巨龙”……为了能够驯服这条“钢铁巨龙”,实习期的每一天,他都会跟随师父早早到达隧道施工点紧锣密鼓学习。
隧洞中的作业环境潮湿闷热、光线昏暗,但对“隧月”逐光者们而言,已是常态。一进入控制室,冯帆就会紧盯变动的数据,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情况及所面临地下建构筑物和管道情况,请教师父如何操作几十个按钮,控制好每个参数,保障隧道开挖、管片拼装、注浆等工作安全进行。
凭着一股好学、肯钻的劲,还没到实习期结束,对于一些常见的故障诊断及排除、施工技术及安全措施、突发事件处置等,他已经能够“手到擒来”。
青春韧劲,锐意进取
“闷热、嘈杂的盾构施工工作环境也曾让我感受到压力,当时很多干盾构的同事都纷纷跳槽,但我相信干盾构一定会有出路!”,冯帆说道,“工作以来,最紧张的是2017年成都地铁18号线盾构施工期间。”
精于毫厘,行之千里。“18号线是当时成都首条最大直径盾构地铁隧道,开挖直径8.6米,下穿1号线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为确保运营安全,项目部将监测要求的黄色预警值每天3毫米或累计20毫米改成了“0”沉降要求。
正式下穿前,冯帆与团队一起对盾构机整机做了全方位大检查,根据前期盾构施工掘进参数及监测数据,拟定下穿掘进控制参数。在团队精心“呵护”下,盾构机不负众望,实现了近距离下穿运营既有线“0”沉降的精准穿越。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他先后成功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个,工法荣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首届工程建设企业数字化、工业化、绿色低碳施工工法大赛优胜工法奖”。
青春干劲,薪火接力
“盾构人要敢于挑刺,要像刀盘一样能啃硬骨头,可以失败,但不能服输!”这是师父郭伦对冯帆经常说的话,冯帆亦这样要求自己的徒弟,以师带徒,传承匠心。
在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他始终要求每拼装一块管片都用靠尺去量拼装平整度,保证拼装质量“0”错台。百环验收时,得到重庆市质监站及业主的一致认可……
参加工作十年来,冯帆累计掘进和指导完成的盾构隧道20327米。“他对工作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给整个盾构团队带来了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安全感。”徒弟张煊感慨。
“隧月”不止,“巨龙”潜行。“盾构施工前方永远都是未知的,在方寸之间调兵遣将,怀匠人之心摸索掘进,每当盾构机顺利出洞时,光明不仅洒进了隧道,也照亮了漫漫人生路!”冯帆说道。
冯帆(中)在盾构技能竞赛现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