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建设 > 企业

前海“历险”

水电七局发布时间:2023-07-25 14:47:44  作者:侯燕秋 尹曦悦 

“和融一号盾尾已脱出地铁1号线新前区间右线边线1.2米、姿态正常、掘进参数正常、既有线沉降值正常……”

在水电七局穗莞深宝前区间隧道工程现场,“和融一号”“和融二号”盾构机似“地下蛟龙”,正开展一段段惊险的下穿之旅。

超前策划,曲折艰难勇攀登

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项目,是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及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将对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和深莞惠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穗莞深宝前区间左线长2960.2米,右线长2944.7米,区间设6个联络通道和1个电力洞室,其中一个联络通道与废水泵房合建,采用两台直径9140毫米EPB/TBM双模盾构机掘进。

看似平静的地面下,地铁匆匆穿梭而过。盾构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在业内被称为最难啃的“硬骨头”,既需要技术和实力,更需要胆识和气魄。

穗莞深宝前区间盾构机连续下穿桂湾一路地下匝道群各类型桩126根,且盾构与匝道群之间地质为砂层,盾构掘进易导致地下匝道沉降变形开裂,影响匝道运营,盾构掘进难度极大。同步下穿地铁11、5号线和侧穿10号景观桥桩基础,两隧道间最小竖向净距仅4.95米,隧道与桥桩基水平净距仅3米,同时,该处隧道范围内存在砂质黏性土,透水性强,隔水层(粉质黏土层)最薄约2.5米,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多重风险源叠加,风险等级高,施工难度大。

宝前区间盾构双线下穿运营地铁1号线范围共计65米,两隧道最小净距12.5米。该处隧道范围内主要为中风化花岗岩,地层地下裂隙水发育,局部存在砂质粘性土,盾构穿越期间存在地面及运营地铁线失水沉降风险。

只有了解盾构下穿既有线路有多难,才知道七局人有多拼。同步下穿既有线路,施工犹如在‘豆腐上绣花’。

直面挑战,项目团队积极应对,谋定而动,各项筹备工作随即紧张有序展开。

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直径盾构连续下穿既有线路、下穿河道,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南方分公司高度重视,带领项目团队结合公司多年来穿越“江河湖城地铁”丰富案例经验 ,超前筹划,为下穿每个风险源“量身定制”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技术方案,数次邀请知名专家参与研讨,进行现场“问诊把脉”;项目部统筹谋划,成立盾构施工专家组、应急处置小组;项目党支部积极组织,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带头坚守在盾构施工的各个环节;下穿前与相关单位建立有效联动联防机制,开展下穿风险源桌面推演、现场应急演练,并对盾构机长、拼装手、注浆作业班组以及设备维保人员进行详细交底。

攻坚克难,盾行前海竞峥嵘

公司目前最大直径9.14米盾构机,首次亮相城际铁路,能否在粤港澳大湾区再次创新品牌?对于项目管理团队而言,既是机遇亦是挑战。

项目负责人表示,建设品质工程就是打造核心竞争力,锻造好口碑就是再次擦亮七局品牌。而项目精细化管理,精在执行,细在落实,关键点着重在于“管”。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团队坚持“网格化”管理,将参建各方责任落实到现场,发挥出大盾构施工核心优势,应用可视化智慧施工系统,狠抓关键工序,严格控制盾构机推进姿态,将“细活精做”;落实设备“日检制”管理,及时排除故障和安全隐患,对盾构机掘进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实时分析,认真把控盾构机掘进参数、管片选型、同步注浆量,将“粗活细做”,全力保障施工高效推进,夯实品质工程建设根基。

项目部提前布设自动化监测,每4小时进行一次地铁线内添乘检查,每班进入地铁线内进行巡视巡查、人工复测等措施,及时分析、预测和反馈信息,指导现场施工;下穿过程中,业主、设计、监理、电建南方、分公司各单位24小时联合一线值班“严阵以待”,第一时间打通“堵点”,解决“难点”,全力确保下穿过程“万无一失”。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100个日夜,奋斗在各个岗位上的管理者,全员联动、各司其职,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在轰鸣声中埋首苦干,甘做工程建设的“螺丝钉”,以始终昂扬的奋斗姿态,力保目标,突出重围,传承着七局人的意志品质和精神根脉。

4月26日,盾构机安全、连续、近距离成功下穿双界河、深圳地铁11号线前宝区间、地铁5号线前临区间;

6月25日,宝前区间盾构指挥中心传出喜讯,继一个月前成功下穿既有运营地铁后,再传捷报,左右双线顺利下穿深圳地铁1号线!

下穿过程一气呵成,实现了“零失误、零事故”,最终把“难点”干成了“亮点”,为公司在城际铁路大直径盾构施工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了参考。

截至目前,“和融一号”盾构机已掘进301环,“和融二号”盾构机已掘进354环。

走过风雨,“和融号”步履弥坚。

肩扛重任,七局人追梦向远!


管片拼装机


穗莞深宝前区间右线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