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的最后一天,60后“大老张”接到通知,他退休了。
“大老张”的大名叫张雁辉。人高马大几十年,180的个子依然那么高,头发却已然花白。三十多年水电生涯的辛勤劳作,一大半的时间辗转在海外工地,让他的从业经历既简单又丰厚,折射出一个默默无闻的水电人平凡而厚重的职业生命线。
军人本色,转业水电承初心
他的籍贯是山东枣庄,从小就知道铁道游击队那些闻名中华的英雄好汉,为国家、为百姓舍生忘死,冲锋陷阵。
当他18岁成为一名军人,曾在青海省海西州的部队服役三年半。军队的培养,让他更加懂得什么是奉献和担当。
1990年6月,他转业来到了水电五局。水电五局的前身也是一支部队,“于1954年由水利二师整编组成,是新中国历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部属水利水电施工劲旅之一,历经国民经济恢复调整、三线建设、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等多个重要发展阶段,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和亚非欧20余个国家。”1968年他出生于甘肃省文县的碧口镇,父母都是水电五局职工,正参加碧口电站的修建。所以,他的生命中依然延续着部队所传承的奉献和担当的精神“血脉”。
他是水电五局子弟,回到五局就是回到了家。他被分配到制安公司,也就是当时的水电五局机电安装工程处,在河北省迁西县洒河桥修配厂当电焊工。于是,一身青春热血的他放下钢枪,拿起焊枪,在改革开放的宏大浪潮中,为中国第一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潘家口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挥汗如雨,淬炼初心。
在那里,他经过正规的焊工培训,成为一名合格的电焊工。抽蓄电站的金属结构工程中,留下了年轻的他的“习作”,那是青春“焊花”的初次绽放。
1993年3月,他来到四川省广元市宝珠寺电站从事电焊工工作。在如今的第一水工厂的车间里,为宝珠寺电站制作压力钢管。“电站的钢管都是在这里做好的。先下料,再卷板,拼装好后焊接,整个流程是这样的。我们焊工就负责焊接。”他说着,记忆里又清晰地浮现出当时的工作情形。
宝珠寺电站发电后,他又去了四川省蓬安县马回电站、云南省麻栗坡县马鹿塘电站,还是干电焊工工作,一直干到2004年。
置身海外,坚守东非十五载
2004年9月,他接到公司的通知,听从时代的召唤,走出国门,远赴苏丹,参加麦洛维大坝工程建设,成为公司最早奔赴海外水电市场的征战大军中的一员。而这一去,就扎根海外十余年。
麦洛维大坝是一项以发电为主,兼顾灌溉的枢纽工程。它的建成,使水库总库容达140亿立方米,下游灌溉面积延长至400公里,100多万亩良田形成自流灌溉,400万人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获得实质性提高,而电站发电后使当时苏丹全国电力装机容量增加了两倍。
在那里,他和同事们用中国技术构筑了绵延十公里、最大坝高67米的巨坝,用中国速度创造了“尼罗河上的东方传奇”,其出色的工程质量荣获了中国境外工程“鲁班奖”。回忆起那些日子,是他18年海外水电生涯的起点,作为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水电力量”的电建人,他倍感自豪。
他还记得,这个被誉为“苏丹三峡”的世纪工程,2010年4月全部十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苏丹总统巴希尔在隆重的竣工庆典仪式上,感谢中国水电人历时7年,在世界最长的河流上建成世界最长的大坝所创造的人间奇迹,对“中国兄弟”在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勤劳、智慧与无畏感到由衷的钦佩”。
“干完麦洛维之后,我又去了罗塞雷斯。”他说。罗塞雷斯大坝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该电站原装机7台共28万千瓦。大坝加高工程是在原大坝基础上整体加高10米。加高后,坝体全长从原有的13.5公里增加至25.1公里,目前为世界最长土石坝。发电装机总容量提高至41.5万千瓦,库区的蓄水量增加40亿立方米,达到70亿多立方米,扩大农业灌溉面积约1000万亩,在水利灌溉、电力开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各个领域福泽四方。
而就在麦洛维大坝竣工典礼的前两天,2010年4月6日,在巴希尔总统的见证下,水电五局又成功签约苏丹另一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工程的承建合同。
再次吹响的“集结号”,召唤着他奔赴新的工地。于是他重整行装,来到上阿特巴拉,继续和在苏丹的中国同事、苏丹同事一道奋战在建设工地上,与新朋老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19年,麦洛维大坝、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罗塞雷斯大坝加高工程项目同时“亮相”,印上苏丹100镑纸币。这三个水利项目坐落在苏丹“母亲河”尼罗河的干流和支流上,所生产的电力占苏丹水电装机总量的95%。当地人说,这三座大坝撑起苏丹的民生基础。
就在这一年,他这个“老苏丹”,离开了这个他工作了15个年头的非洲国家,心里总有一种恋恋不舍的感觉,那是对他自己最美好的岁月的记忆,那是一种电建人共有的情怀和骄傲。
在那里,他不仅参加了这三项大型工程,还完成了与这些工程配套的抽水泵站的建设,使水利灌溉的效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忙碌的他,把辛勤奋进的足迹深深印在了尼罗河两岸更广阔的土地上。
在那里,他亲眼见证了这个“非洲兄弟”国家快速发展的15年,并曾用汗水打湿身上印有“中国电建”的工作服,曾用弧光照亮“尼罗河上的明珠”……
远赴中东,挑战世界“第一次”
2020年,他来到了以色列,在中东抽蓄电站从事金属结构安装工作。这一回,他干上了铆工的活。
“在这里施工,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难的又是什么?”我问张雁辉。
“印象最深的是干竖井钢管的安装,最难的是竖井下弯段钢管的安装。”他对我说。
中东抽蓄电站的超深高压竖井总高度450米,上部调压井60米,累计吊装总高度510米,由直径15.9米调压井和直径5.9米高压竖井组成。在500米级超深高压竖井中安装钢管,是全球水电工程的首次实践。
面对这项“世界首次”的巨大挑战,张雁辉他们迎难而上,奋力拼抢。然而,“首当其冲”却遇到了“拦路虎”,他说:“因为竖井内的水。”
“我知道,因为地下水太多,不到一分钟就把人身上淋透了。”我说。
防水治水的原因,是因为竖井段下部处于海拔0米以下,需在水位线以下施工,富含地下渗水。竖井段有一半位于地下水位线以下,水如雨下,更是增加了施工的安全风险,防水治水任务艰巨繁重。
根据预定方案,张雁辉所在的铆工班用厚厚的塑料布和风筒布,在钢管顶部之上利用平衡梁搭建起防水顶棚,象一把巨大的“平安伞”把钢管罩在下面。安装平台用粗大的钢丝绳固定在平衡梁下,为大家的工作提供施展拳脚的舞台。
张雁辉说:“防水处理好后,就没有啥了。”其实,钢管安装并不像他说的这样简单。单说竖井直管安装101个大节,共分为34个循环。每个循环由2个小节直径4米、高度2米的钢管组成1个大节整体吊装,共3个大节,安装高度合计12米。
吊入竖井内的每个大节,都要在井下与下一节拼装、加固好才能开焊。每个循环3个大节连装,既要有速度,又要保质保量,对铆工是极大的考验。尤其是竖井下半部的高强钢段,钢板厚、管节重,调整十分困难。但他们知难而上,挑战极限,用自己出色的工艺为后续工种的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共同努力“挤压”多余的工时,大大提升安装效率,赢得了外方业主、工程师的赞许和尊重。
在超深超高的狭小密闭空间内,通过他们24小时连续作战,竖井钢管安装工期由最初的12天一个循环,提前到5天一个循环,节约了近一半的时间。在这期间,他们还利用土建浇筑混凝土的时间,采用“游击队”的战术,灵活机动地“分兵突击”其他洞室的金结任务,分别完成了上平洞、下平洞、尾水土洞、引水支管、尾水支管等部位的钢管安装,最终仅用了280多天的时间,完成了原计划400多天工期的施工目标。
对待工作,张雁辉从不分份内份外,不计较个人得失,埋头苦干,顾全大局。近二十年的海外工作经历,他不仅干电焊老本行,还熟练掌握了许多其他工种的技术,诸多技能在身,没什么能难倒他。当金属结构工程的施工完成后,他又加入到机电安装的队伍中,再显身手。于是,我们看到:
在母线洞,他一个人给一根根接地铜线压上“鼻子”,然后将它们接到封闭母线设备上,每道工序仔细而严谨;
在主变楼,他和同事一起安装电缆桥架,抬桥架、递工具、挪平台车,招呼注意安全,一步步紧张有序,忙而不乱;
在钢屋架的安装中,他和大家一道在施工平台上抬构件、装构架、铺屋板,连接、紧固螺栓,在地下厂房高空作业,准备周全,毫不松懈……
发挥余热,站好最后一班岗
那天,张雁辉接到了退休通知。
由于中东抽蓄电站建设正处于抢发电冲刺的关键时期,经领导与张雁辉沟通,他二话不说,服从安排,坚守阵地,继续在以色列工作到电站主体工程完工。3月1日一早,待人真诚友善的他又乘上大巴车,出现在地下厂房的施工现场,继续为这个工作、生活了30余年,与自己命运紧紧相连的企业服务,为“创纪录”的海外岁月再添新的业绩,竭尽自己所能,做到有始有终。
当年,张雁辉转业后参建的潘家口抽蓄电站,是中国第一个大型抽水蓄能电站。三十年弹指一挥,如今他将退休,又是在中东抽蓄电站。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他参加并见证了中国电建从国内到海外的发展之路,对他来说,这仿佛是一个完美的闭环,有始有终。而奉献担当,发挥余热,这是父母辈曾留下的光荣传统,作为“水二代”的他正默默地践行着,焕发出最美的夕阳红。
与张雁辉交谈的时候,他总是反复强调:“你看,我的经历非常简单。”“就是这样,没什么可写的。”他的言谈朴实无华,他的心态安静沉稳,如同他每天的工作一样认真踏实。我慢慢理解了,他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向我讲述这样一个道理: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而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就像一滴水汇入大海,一个人在集体中发光发热,就能照亮世界,温暖众生。
“大老张”是电建的“普通一兵”,他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在最需要的地方当好“螺丝钉”,兢兢业业,尽职尽责。这个“老海外”,不愿辜负工作着的每一天,“在岗一分钟,奋斗60秒”,用无声的行动诠释着奉献和担当,为“一带一路”建设再尽一份绵薄的心力,为自己的水电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让我们向这个电建“老兵”致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