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特高压工程陇东—山东±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下文简称陇东-山东线路)开工建设。中国能建西北院承担了该工程包3段线路的勘察设计工作。
回忆起该段线路的终勘定位工作,西北院设计总工程师陈正伦感慨满满:“这趟太不容易了,但是也收获满满,更深刻感受到我们团队勠力同心的力量”。
35天,对于参与此次终勘工作的西北院工程师们来说,是一趟意外与挑战交织,创新与收获并进的难忘旅途……
意外!火箭“掉下来”,黄河“跨过去”
陇东-山东线路启动之后,西北院负责包段的工作进度顺利且设计深度扎实。然而在一次可研工程协调会上,意外消息传来——受相邻山西省境内设计包段新划定的卫星发射中心火箭发动机残骸坠落区影响,西北院负责包段的路径方案需要全部推翻重来。
顿时,顺利的进度被全面打破,松弛的心态被紧迫感完全取代。“推翻重来”意味着在所有工程节点都已经明确的情况下,西北院设计项目部面临着必须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完成之前三个月的工作的严峻挑战。
任务艰巨,刻不容缓。陈正伦全身心投入新路径方案的更改工作中:第一时间评估后续工作需求、申请更多专业技术人员加入队伍,更改路径方案,亲自带队踏勘,冒雨进行塔位选址……在各部门的倾力配合下,一连串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没有影像资料就现场去测,缺少岩土数据就现场去探,把办公室建在现场,把实验室立在现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数日的比选和优化,一个全新且大胆的方案逐步清晰,采用大跨越方案来跨越黄河天堑,连接秦晋两省,这也将是西北地区首个大跨越工程。
在工程可研收口以及初步设计启动会上,西北院技术方案及负责专题顺利通过评审,完成的延安黄河大跨越技术方案更是得到了评审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黄河都跨过去了,还有什么困难能拦得住我们呢”?项目组成员备受鼓舞。
“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我们线路工程的主要特点之一。这次这么大的改动靠自怨自艾是扭转不了局面的,还是得靠大家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后面我们可能还会面对其他的挑战,大家要绷紧弦继续努力。”电气专业负责人周文武的话给大家鼓足了劲。
挑战!“航测”出不来,双腿“跑起来”
设计方案顺利修改完成,新的问题又来了。路径方案全改了,新的航测数据出不来,终勘定位工作该怎么开展?西北院陇东-山东线路项目部很快给出了答案:靠卫星数据和人的两条腿。
“这么多年上山下海的,还能被家门口的山给难住?” 测量专业负责人聂亮说道,“没有航测数据,我们还可以用卫星数据啊,精准度虽然差了点,但至少能提供一个趋势引导,剩下的就靠我们工测的基本功了”。
工测的内容说简单了是多走几步路,但在这样几乎没有信号的密林里,往哪走,又走多远,考验着项目组每一个成员的基本功和意志品质。“你看这里,卫星图上看着是个沟,现场测出来高程高了二十多米就是个平台。这地方要是测不到那不就麻烦大了。”聂亮一边整理着最新的测量数据一边说道。
9月的陕北密林,灌木上茂盛的尖刺时不时展露 “锋芒”。在骄阳的炙烤下,项目组成员每前进一步都绝非易事。
信号的缺失也给工程进度造成了极大困难,“这是我从业近20年,第一次碰到大面积没有网络的情况。”结构专业工程师杨晓峰感叹道。本工程沿线信号极差,几支踏勘队伍之间的沟通联系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使使用对讲机,头尾两支队伍也常常因为距离过远无法保持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为保障协同作业顺利进行,打头的队伍只能先把消息告诉位于中间的一支队伍,再由他们一一转告到队尾。
进度虽被延缓,但前进的势头无法阻挡。
就这样,项目组白天在烈日下在密林前行,夜晚在灯光下梳理数据,消息靠击鼓传花缓慢传递,老手段配合新方法,多跑两步路,多测几个点。工程组的杆塔定位工作就硬是在没有航测数据的情况下,靠着卫星高程数据结合现场工测的方式一步步开展了起来。
创新!打起时间差,项目稳推进
然而,航测数据的缺少给项目部的工程师们造成的影响远不止是多走几步路那么简单。由于卫星图与现场实际情况差异较大,80%的塔位都需要根据现场情况调整。而一旦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往往意味着前几天工作内容作废或者第二天工作内容的短缺。图上少体现了一面坡,现场人员就要多翻一座山;现场动了一基塔,工作进度就要倒退两三天。进两步退一步,这样的工作进度让大家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
困难不是用来畏惧的,而是用来战胜的。面对这样的困境,电气专业负责人张雪松提出了更高效的解决办法。经与各专业商议,由他带一组队伍在其他定位组之前出发,先去现场初步勘查后续作业段的关键塔位,确定没问题后再由其他组按部就班地完成终勘定位工作,若是有问题则立刻拟定改线方案。
就这样,用这种一组带头打时间差,多组扫尾做细致测量的方式,小步快跑,使得现场工作得以稳步推进。而这也使得早晨七点钟出发,晚上七八点钟回到住宿点成为张雪松的常态,先前焦虑到失眠的他在连日的疲惫中得以夜夜安眠。“我这失眠可算是不药而愈了”,张雪松打趣道。
经过了最初的忙乱与反复,现场工作在各专业的共同努力下变得稳定且条理清晰。“这才仅仅是少了航测数据就让我们忙乱了一阵,想不来过去全靠工测的情况下这山地里的线路工程得怎么干。我们解决的问题的手段比过去丰富了,但是还不够丰富。无论是现场组织形式还是勘测手段,我们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新技术新方法多多益善。”张雪松感慨道。
在困难来临之时,能迅速应变创新工作模式;在各项挑战前,能不慌不忙沉着应对,这是本次西北院陇东-山东线路工程项目部圆满完成任务的法宝,也展现出西北院工程师们扎实的基本功和团队的强大凝聚力。他们为陇东-山东特高压直流线路工程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也为西北院后续线路工程建设树立了榜样。(朱梦伟,张雪松,赵浩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