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阿曼益贝利光伏总承包项目在迪拜签约,这是华东院当时在海外装机规模最大的新能源项目。历经两年建设,如今益贝利光伏电站已在阿曼北部的沙漠中迎光绽放,其成功建设不仅得到了业主、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也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递上了一张新名片。
置身电站中央,仿佛置身黑色的海洋。一排排光伏板好似向远处无限延伸,即便聚精会神地盯着看也望不到头。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人,无不感叹电站之大所带来的震撼,其广阔程度相当于1600个足球场拼在一起的大小。若是越野车驶过带起一缕沙烟,则颇有几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
精细设计:引领中东地区大型电站运维趋势
益贝利项目装机607MW,年发电量1598GWh,可满足当地3.3万户家庭的年用电,对于当地多样化能源结构、改善高峰期电网调峰能力,缓解阿曼马斯喀特及北部地区的高峰期电力短缺,具有重要意义。
高温、戈壁、大风是项目团队首先必须要克服自然因素。阿曼热季温度平均在40摄氏度以上,即便晚上也不例外,对光伏板、主变、逆变器等设备的设计施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风时常光顾广袤荒芜的戈壁,卷积沙粒形成沙尘暴,极限风速达45米每秒。风暴来临的瞬间,黄沙遮天蔽日,“满嘴沙子,无法睁眼,感觉房子都要被吹跑了”,风暴过后更是一层厚厚地灰尘积落在光伏板上,对发电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沙尘暴对发电产生的不利影响,项目团队进行了敢为人先的尝试——将光伏智能清扫机器人运用到平单轴支架上,清扫机器人自动定期清理面板上覆盖的沙尘,“这也是全球首次如此大规模地运用这种新技术,以往都只是运用到光伏的固定支架上或者小范围地运用”,引领中东地区大型电站运维的主流趋势。
除了克服自然环境的不利条件,设计团队想方设法提升电站的发电效率,益贝利项目成为世界首个组合使用“平单轴跟踪支架+N型双面光伏组件+反光膜材料”发电模式的电站。简单来说,平单轴跟踪支架可根据太阳所在方位自动调整角度,以使光伏面板始终面对太阳;双面光伏组件则使面板背面也可以发电;地面上铺设的反光膜则把更多光能反射到光伏面板。益贝利项目还首次解决了光伏跟踪系统与自动清洗系统的适配性设计,实现机器人与跟踪支架的相互协调工作,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都大大提升了光伏发电的效率,为这片沙漠能源“绿洲”的茁壮成长浇灌创新养分。
同时,精细化设计理念在益贝利项目也得以充分体现。就拿桩基而言,益贝利项目采用外围、内围、深内围的桩基设计,最外围的光伏板受到风沙的影响会比内围的大,因而桩长较深;内围、深内围方阵在外围光伏板重重遮蔽下受到风沙影响较小,而桩长较浅,从而降低建设成本。
又如电缆敷设,在以往光伏项目中,施工单位拥有很大的自由度来处置电缆的路径,容易造成电材料的浪费。而益贝利项目通过使用我院自研的光伏项目软件,自动生成以最佳经济指标为目标的交直流电缆敷设施工信息模型,通过BIM模型进行设计交底,指导现场严格按照模型施工,加强成本管控。项目团队还充分考虑地貌、地形条件、支架设计、组件安装、电缆敷设等因素,通过精细化计算提升串联组件数量,通过降低支架数量来减少投资成本、提升施工效率……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41项,完成专著1项,发表科技论文8篇。
“有人说中东是EPC项目的坟场,益贝利项目是我们进去阿曼的第一个光伏项目,而且是特大型光伏项目”,项目副经理吴孝清说道。我们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卓有成效:快速决策、动态管理
物资设备是光伏电站建设的核心,如何对其进行精细化管控是项目团队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益贝利项目共计94个方阵,光是双面太阳能板就需要约150万块,一批批物资设备漂洋过海从国内到阿曼,从排产、生产、装船、海运、清关,到卸船、进场、保管、场内运输、安装,任何一个环节的滞后都可能造成工期的延误。
项目团队通过流程化的手段实现物资设备的动态管理、精细管理,卡牢每个环节,实时掌握每一批次设备所处的状态:每天计划生产多少太阳能板,实际生产多少;发货多少批,现场施工每天需要多少;什么时候可以装船,运输周期是多久,什么时候到港清关;计划什么时候进场,实际什么时候进场……精细到每颗螺丝、每个螺栓,做到问题提前排查,时刻心中有数。
即便设备已经进场,场区范围如此之大、光伏组件和支架数量如此之多,场区内的保管、运输也是不小的挑战。项目团队在场区BIM施工模型的基础上,结合GIS信息,实现施工场地与交通路线的规划,通过现场材料堆放、行车路线方案比选,提高场地利用率。
项目初期团队就开发了KPI管理系统,通过将项目建设任务拆解到每一家供应商每一天的进度,以天为单位进行进度跟踪,时刻掌握项目进展,从而进行项目进度的及时管控,“即便是延误,也要知道延误几天”。
为了提升设计工作效率,团队对设计流程进行了重构,同时率先应用Think Project文档及沟通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手段,保障项目信息收集、发布、反馈、存储、检索的及时和准确性,确保同业主、监理沟通的及时性和文档审批过程的全记录,为项目动态管理提供强力支撑。
在项目建设的高峰期,时间就是最宝贵的资源。每天的午饭时间对项目管理团队的核心成员而言都像是一场短会,项目经理、现场经理、总工程师等他们把午饭拿到一起吃,借着这个短暂的间隙交流当天各方面进展,“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方案,基本上饭吃完了,下一步怎么安排也都清楚了”李久伟说,光伏项目就是在与时间赛跑,快速决策是致胜法宝。
至暗时刻:忍耐与行动
“万事开头难”,对阿曼项目而言最难的却并不是开头。2020年春节刚过,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地四散开来,阿曼宣布边境关闭,这一封就是半年,这对于即将进入生产高峰期的益贝利项目而言仿佛晴天霹雳,整个项目履约进入“至暗时刻”。
疫情首先带来的问题是人员流动受阻,原计划的施工分包队伍无法进入阿曼境内,最高的时候,人力资源缺口达到了1000人。
那段时间,无论中方还是外籍员工,都在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渠道联络阿曼当地的分包队伍。但在阿曼有着类似经验的熟练工人并不好找,“一天至多能找到3—5个”,这个数量相较人力缺口可谓杯水车薪。国内的设计团队无法到达现场,只能通过远程连线来解决现场遇到的困难。看着进度表上“计划”与“实际”两条曲线的间隔越来越远,团队在漫长的忍耐中,努力着、行动着,等待边境重开和拐点的到来。
另一方面,同样是受到疫情的影响,一家光伏组件的供应商宣布无法再继续为项目提供组件,数量占到所有组件的1/3。这意味着需要在全球疫情、阿曼封国的背景下,重新确定一家在质量、产能、价格方面均符合条件的供应商,重新安排物资采购、供应计划。
焦虑、未知、五味杂陈的感觉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大家都在这段时间默默忍耐着巨大压力。“每当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想想一年以后发电时的喜悦,也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李久伟说,他的“朋友圈”动态记录着、见证着这一切。
实干是打消焦虑的最好办法。在院后方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次协商,很快供应商的替代方案就得以落实:由另一家供应商扩建生产线以填补组件供应空缺。为了确保一切按计划进行,项目团队安排专人驻厂跟踪生产线扩建的情况,直至新的生产线按计划顺利投用。
解决设备供应问题的同时,项目团队通过与参建各方的沟通协调,一致同意为益贝利项目建设“加资源”,参建各方的沟通会由原来的一周一次,变成了一周五次,“开完会再回去画图,今天一定要把某些图纸关掉”李久伟说道,在疫情情况下大大保障了现场的施工进度。
疫情三年,很多项目员工与家人的见面只能通过视频连线,也有的年轻同事回国办完婚礼,就又匆匆回到项目上……也正是他们的付出,才让整个项目平稳运行。
疫情倒逼下的属地化发展
也正是疫情导致中方分包团队无法按时进场的缘故,倒逼着益贝利项目在属地化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前行。
项目建设过程中运用了大量外籍员工,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参与了项目建设,仅是项目管理团队中就有60多人是外籍员工。其中人员最多的施工专业,20多人中只有2—3个中方员工。团队予以外籍员工充分的信任,以能力决定职位,各部门既存在“中管外”,又有“外管中”。除了合同管理、财务等关键岗位由中方人员履职,团队其他岗位基本都由外籍员工承担。
谈到多元文化背景团队的管理,李久伟说“项目经理就像是球队教练,以前是中方教练、中方球员,现在是中方教练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球员,如何去激励他们团结在一起打赢一场球赛”。
“一些值得庆祝的时刻,我们就回来把所有人叫到一起,一起吃披萨庆祝一下”,又或是在营地席地而坐拍一张合照,中外员工同吃同住,不分彼此。
阿尔斯兰是团队中的一名外籍员工,一天晚上当他在检查生产计划的时候,发现临时缺失了几个电缆头,而这几个电缆头可能会影响到第二天的施工进度。于是他在凌晨5点出发,独自驱车往返300公里把这几个电缆头买了回来,当早晨大家起床工作时,电缆头已经摆在了桌上。
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是属地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斋月是伊斯兰历的第九个月,该月名字意为“禁月”,按照穆斯林习俗的规定,在太阳升起和降落的期间,穆斯林人员不能饮水饮食。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现,有大量的调试工作需要在斋月期间进行,加上阿曼当地高达50℃的高温,这给会给团队中的穆斯林员工带来极大考验。项目部根据现场中方人员比例和调试事项提前计划,合理分配调试人员的工作时间和白、夜班,以确保调试工作能够有序、正常进行,大家勠力同心把项目干好。
三年时光白驹过隙,经过阿曼益贝利项目建设,很多当年的光伏新人也已可以独当一面。
益贝利光伏电站运营经理兼当地业主代表哈穆德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也对项目建设予以了高度评价,“中国同事们待人友好、勤劳肯干、执行力强”。他口中的这些中国同事们,现在已经重整行囊,继续走向世界的四面八方,他们将为世界更多地方的绿色发展不断带来新的希望。
阿曼益贝利光伏项目
阿曼益贝利光伏项目团队(部分成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