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12点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灾情牵动人心。地震发生后,中国电建成都院亦闻令而动,立刻启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火速成立应急救援队伍,忘我涉险,舍身攻坚,以最快速度、最大程度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抗震救灾中彰显央企担当。
危!8度地震,大岗山成“孤岛”
大岗山水电站,为大渡河上唯一一座特高拱坝电站,库容7.42亿立方米,装机总容量260万千瓦,最大坝高210米。经中国地震局测定,泸定地震发生时,震中距电站坝址区不到30公里。
9月5日12点52分,大岗山水电站设计总工程师邵敬东因成都疫情在家办公。刚刚吃完午饭的她,正准备小睡一会。突然,身边防空警报声刺耳地响了起来。她拿起手机一看,泸定地震了!邵敬东赶紧跑到安全地带,打开手机通讯录,尝试与大岗山发电有限公司联系,但电话拨了一遍又一遍,却没有一个人回应。
电视新闻中,泸定地震已经造成多人遇难,山体滑坡、房屋坍塌、通信中断、人员受困……大岗山,成为了信息断绝的“孤岛”。
高坝大库与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容不得半点闪失。但地震刚发生时,通往大岗山的道路全部中断,通讯无法联系到大岗山公司,不知道坝址区的影响烈度,也无从估算大坝的受损情况。怀着对泸定人民、现场设代人员、大坝工程安全的担忧,邵敬东的心,也不禁悬了起来。
战!火速出征,巾帼须眉共赴灾区
值此当战之时,必有敢战之兵。
成都院在震后第一时间便启动了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地质、水工、施工、监测等各专业积极响应,火速组织专家随时待命。邵敬东作为大岗山设计总工程师,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应急处置技术保障组的一员。
地震发生当天晚上21点,成都院收到流域各电站地震加密监测简报,要求迅速提出大坝安全性意见。当邵敬东看完简报之后,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不少。大岗山电站就像是她的“孩子”,每个细节她都无比熟悉。看完简报,她心里有了初步判断:大坝主体是安全的。与各专业沟通之后,她更确认了这一判断。收到简报后仅过了一个半小时,成都院便向大岗山业主汇报了初步评估意见。
但邵敬东的心并没有完全放下,工程区的局部滑坡、道路通信中断仍然牵挂着她的心。9月7日进场道路刚一具备简易通行条件,她便与张顺高、刘翔、邓忠文、冯宇强、马俊琳等专家一起,马不停蹄地奔赴灾区。此时灾区余震不断,不到三天的时间里发生3级以上余震15次,路上余震不断,碎石飞落,滑坡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但灾情在前,邵敬东等专家依然一刻不停歇,在颠簸中于晚上10点抵达了大岗山营地。
山上掉落的飞石砰砰作响,邵敬东的心情就如同大渡河的江水般,并不平静,她脑海里回顾着路上看见的灾情,梳理着手上已有的地震资料,分析着整个电站枢纽区可能的风险点,为后续的排查评估作着准备。
这一夜,注定难眠。
安!全面体检,200米高坝稳如泰山
9月8日天一亮,邵敬东等成都院专家便与业主方一起,对拱坝主体、坝肩边坡、抗力体、泄洪洞进口、电站进水口、尾水出口、开关站后边坡、自来水厂前缘边坡、上坝公路等工程部位进行全面排查。
天上飘着雨丝,不停的余震可能松动边坡上的孤石。专家们并没有忽视可能的风险,相互提醒可能的落石,一步步地走在200余高的大坝上,走在长达数公里的枢纽区工程边坡群里,排查每一处垮塌、每一处疑似裂缝……
下午,雨渐渐大了,余震也愈发显著。排查队伍不得不暂时中断前进,将剩余的排查工作安排在9日进行。在这片刻闲暇之际,业主与专家组根据排查情况,召开了评估会议,并编制了大岗山水电站震后设计应急检查报告,于22点30分提交给业主。
虽然工程尚未全部排查完毕,但主要部分的情况已经清楚。现场所看到的,和邵敬东之前预想的基本一致。专家组形成了初步检查结论:大坝在震后无损伤破坏,工程边坡及抗力体边坡完好;泄洪洞建筑物完好,可正常泄洪;引水发电系统建筑物未受不利影响;自然边坡有局部垮塌,有的还存在继续变形破坏的可能,但不影响建筑物安全及功能;电站机组运行正常,可持续保障震区电力供应。同时,专家组与后方应急救援技术保障组在进行充分沟通和分析后,对大岗山电站后续运行提出了专业建议,对震后的局部隐患提供了针对性处理措施。
这无疑是一颗及时强力的定心丸,所有关心大岗山工程安全的人都松了一口气。业主认为,大岗山水电站勘察选址优良,设计和建设水平卓越,是保证枢纽主体工程在高达8度地震下能安全运行的关键,无愧为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和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的工程。
看到大坝抗震的卓越表现,听到业主及相关方的肯定,邵敬东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勇!人才技术,英雄不曾后退一步
回忆从前,汶川大地震、芦山大地震、九寨沟地震……成都院能在每一次大灾中都冲锋在前,英勇担当,扛起技术支援的一片天。这亮眼表现的由来,既不是上天眷顾,也不是岁月静好,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初心,是无数无名英雄的负重前行!
早在多年前,成都院便成立了西南地区首支专家型应急救援队伍,立足于地灾防治、结构分析、监测预警等技术优势,开展以“技术服务为主、现场救援为辅”的地震及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正因如此,成都院才可以在灾后迅速派出技术保障应急救援队伍,启动专家会商研判机制,组织计算分析、讨论险情,随时掌握现场最新状况,动态调整抢险力量和方案,以最快速度、最大程度、最好温度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央企力量减少灾害影响。
“外功”要练,“内功”也同样重要。抗震救灾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底气。
仅就水工一个部门而言,亲自奔赴大岗山灾区的有设计总工程师邵敬东、坝工专家刘翔、建筑专家马俊琳。但在三人背后,有因交通条件不足暂未成行的水道、厂房专家枕戈以待,更有后方时刻准备着为工程提供分析计算。水工如此,其他专业也是如此。这,便是人才积累的底气。
泸定地震中,高达210米的大岗山拱坝遭遇8度地震安然无恙;汶川地震中,132米高的沙牌碾压混凝土拱坝遭遇9度地震后无明显震损。这,并不是偶然。大坝设计过程中,无数专家夜以继日,时刻不忘技术钻研的初心,扎扎实实地解决了抗震设计等关键技术难题,才为这些工程在遭遇地震时的稳固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这,便是技术传承的底气。
这些在抢险救灾中低调而坚定的人们,这些在日常工作中坚守初心的人们……他们,是幕后的无名英雄;他们,是技术支援的充沛底气;他们,是成都院真正的脊梁!
天灾总是无情,人却更应有为。抗震抢险中,成都院人,从不曾后退一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