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施工中存在困难,但总体进度仍在按计划推进。”伸手一挥,项目常务副经理樊海悦的语气笃定有力。他的眼前,是一片忙碌的防渗墙施工现场,钻机抓斗桅杆高耸,向下冲击地层,向上刺破天空。
时值盛夏,内蒙草原,天阔云舒,万物吐绿。在水电基础人的全力以赴下,开工一年来,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的琥珀沟水利枢纽项目顺利达成“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既定目标,正在朝着今年入冬前完成全部施工任务的承诺全力攻坚。这颗冉冉升起的“琥珀”,让“一库碧水润草原”的美好蓝图逐渐落地生根,正在照进现实。
沉着应对,点亮技术“探照灯”
百万年前,蒙古高原隆起,周围盆地沉降,这里的地质构造和地貌轮廓经受着复杂而漫长的变化。
地质勘探显示,在琥珀沟水利枢纽坝基下部,分布有2亿年前的古生界二叠系下统岩石层。
这为防渗墙造孔带来挑战。抓斗工作到地下十多米处,开始频繁出现孤漂石、探头石。
“一米以上的孤漂石,抓斗要用两三个小时,深孔用时更长。”“正常一天能抓三十米左右,遇到一两块石头,一天就只能抓两三米。”回忆起当时的进展缓慢,技术员袁晓波的语气里透着溢于言表的急切。
“孤漂石,长度超过一米的,就有五十多块。印象里最大的一块,差不多要两个人合抱,之前真没见过。”年轻的技术员付翰林双手比划着,对此印象深刻。
随着地层加深,孤漂石出现的数量不断增加。“石头太多,功效影响太大喽。”面对开工没多久就出现的“拦路虎”,工程部主任朱亚峰干脆蹲点在现场,潜下心来寻找最优解。
“合理调配钻机抓斗,避免窝工。”“必要时增加钻机数量,全力重凿大石。”“增加电焊人员,提高钻头补焊效率。”“减少钻机检修浪费的非必要时间。”……生产例会上,项目团队集思广益,一项项切实有效的措施迅速执行,施工进度恢复正常,技术员们紧皱的眉头舒展了。
孤漂石的困扰刚刚解决,漏浆问题接踵而至。
浆站机长董晓山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漏浆发生在主坝右岸两个台阶地段连接处。“当时我正在现场巡视,发现槽孔液面一直下降,三四分钟下降了两三米。”
结合施工地层,董晓山初步判定槽孔在漏浆,迅速上报现场值班工长。工长南敬宝立即查看现场进尺情况,对可能发生漏浆的具体部位进行判断。锁定槽底漏浆后,迅速采取填充壤土措施。“装载机大概填了十多方壤土,漏浆才被控制住。”
“防渗墙造孔时,突发预案一定要提前备好。比如漏浆时回填用的壤土,这东西平常可能用不上,但是真出现问题,就是大麻烦。”尽管防渗墙施工轴线长达2公里,管理难度大,但经验丰富的南工长和他的同事们依然想在前头,做足了各种准备。
16号槽孔抓斗成槽时,21米处进尺困难,抓取上来的岩样基本符合基岩特性。但设计孔深31.6米,与实际相差甚远。这让现场值班技术员很是“困惑”。
项目总工李冬华知道后,让冲击钻打辅助孔,结果抓斗还是抓不动。一向严把质量关的他,并没有被表象“麻痹”,调来地质钻机一直打到设计孔深。
“结果是厚度4米多的夹石层,差点‘上当’了。”项目团队的精益求精,让值班技术员迅速成长。
截至目前,琥珀沟项目主副坝防渗墙成墙面积60920.08平方米,总工程量占比77.2%;振冲碎石桩完成105876米,占比64%。工程保质保量稳步推进,得益于技术人员的严谨细心,更来自于项目团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念。
厚培责任,开启工期“加速器”
坝基表面,分布着10米深的低液限黏土层。这种黏土具有压缩性,承载性差,像果冻一样,承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极容易破碎。
依照施工原设计方案,“沿着防渗墙心墙轴线,上下游各20米的范围,进行碎石振冲桩处理。”打开图纸,樊海悦对施工位置捻熟于心。
碎石桩总工程量17.6万米,将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使地层应力向碎石桩集中,从而提高地层承载力。
原有设计是对坝基局部做振冲碎石桩加固处理,“这样一来,与其他未加固的地方相比,两种承载力形成比较大的差距,会发生大坝不均匀沉降、拉裂的风险。”
项目团队经反复验证确认后,积极与业主、设计院等相关单位沟通,多次反馈其中利弊关系,最终各方同意扩大振冲碎石桩的加固范围。
“这对提高大坝的基础承载力和稳定性都有好处,做完之后工程质量更加保险。”收到同意变更的消息,樊海悦如释重负。
全局考虑,消除隐患,确保工程安全可靠,这是水电基础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开工筹备阶段,在沿着施工轴线打临时井时,项目团队便对地下卵石层和基岩层透水率问题产生了疑惑。
水井内的基岩分布,对坝基防渗处理部位的地质情况有一定的参考性。“原来准备打150米,没想到才打到50多米,水就哗哗流。”按照地质报告,50米本应该属于基岩的相对不透水层。由此可见,“基岩层和上部的卵石层透水率都比较大。”项目团队初步判定。
通过岩心钻取样试验,发现基岩破碎,里面带有水锈色,岩石自然形成的发育裂隙非常丰富。项目团队做复勘孔,邀请设计院地勘团队实地验证,此前的推测得到进一步印证。
基岩层透水率大的问题横亘在前,项目团队屡次与业主、设计院等相关方专题探讨解决办法。“主坝河床段局部透水率过高的部位,目前正在考虑增加防渗墙下帷幕灌浆。”针对后续的工作,樊海悦已提前开始了准备。
灌浆试验阶段必不可少。设计参数是否满足施工要求、灌浆参数是否满足防渗要求,这些都需要一一验证。如今,河床段帷幕灌浆预埋管已经下设,各项筹备工作正有序推进,试验日期日益临近。
琥珀沟水库库区,主要以河流侵蚀堆积河谷地貌和构造剥蚀低山为主。放眼望去,防渗墙施工轴线高低错落,遍布着大大小小的22个台阶。
台阶高低起伏,设备调动便格外耗费时间,还有着不小的安全风险。这是制约项目工期的重要因素。“台阶落差很大。主坝最大落差9.8米,副坝最大落差6.68米。”工程部主任朱亚峰深知这个“阻力点”,早在开工筹备期,便整体分析编制施工线路,各项数据心中有数。
经过合理计划,台阶填筑有条不紊,防渗墙施工流畅进行,就连台阶之间的墙段造孔也无缝连接,如同丝绸般顺滑。
工期吹响号令,责任凸显担当。项目团队深知,这是水利工程,更是民生工程,早一天完工,早一天建成水库,就能早一天让这颗“琥珀”惠及当地群众。
曲突徙薪、打好安全“持久战”
“今年3月底,刚开工那会儿,风特别大,正好下一斜坡,我刚迈腿,就直接给我吹下去了。顶风回来更费力气。”草原上的大风,带给技术员袁晓波不一样的感受。
项目所在地巴林左旗地处草原东南部,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多雨、风沙频繁。恶劣的施工环境,向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工前,项目团队抓实“四个责任体系”,制定年度安全生产目标,逐一分解落地。“为了完善安全责任制,我们制定了安全奖惩办法,建立了防洪度汛应急小组、应急管理小组,形成了一整套安全管理体系。”项目安全总监倪海盟结合公司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要求,做足安全措施,“确保针对现场突发事件能作出快速反应。”
“暴雨频繁,常年大风,今年最大风力10级,安全隐患可不小。”安全环保部副主任刘江龙坦承,虽然环境恶劣,安全管理压力大。但是一想到织密成网的安全体系和责任到人的监督检查,“累是累点,但心里挺踏实”。
“夜班下雨,雨点打在值班室房顶上,就像石头砸袭来,上夜班都不困了。”说起经历暴雨的感受,技术员付翰林乐观幽默。
夯实的砂石路,严整的遮雨棚,布置合理的电缆,防护到位的围栏,拌合站和浆站周边的数十条缆风绳,让黑夜亮如白昼的大功率照明灯……这些以人为本的安全措施,为前方施工人员撑起“保护伞”。由最初的不适应到现在的习以为常。“克服急风骤雨,安全施工作业”已成为他们的常态。
在副坝防渗墙轴线靠近山体部位,一条高压线横跨施工工作面,近200米的施工面受到影响。“这种存在极高安全隐患的地方,绝对不能施工。”项目团队主动与业主单位协调改迁高压线位置,另一方面及时调整施工作业面。
“人人做到‘安全生产心中有数’,这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成效。”倪海盟介绍说,除了安全交底培训、安全部日常检查、电工每天巡检、气象信息预警这些具体而微的工作,“我们还要加大危险源的排查力度,全面辨识和评估安全风险,既要坚持问题导向,也要坚持效果导向。”
内蒙地区入冬较早,10月中旬就已进入冬歇期,每年有效施工时间不过8个月。漫长的冬歇期,对现场设备和施工材料的存放问题也带来影响。
去年冬歇期前,针对现场大型施工设备的存放,项目物资管理人员提前做好了防雨、防水、防风尘措施,集中停放营区周边,安排专人每日巡视。今年复工前,又及时安排检修维护,保证了开工时的正常运转。
“主材的采购,越是临近冬歇,我们越紧抠计划,和工程部反复核对。用多少,采购多少,避免储存过冬。”物资部主任李宗瑞一向细致,“零下二十几度的低温,对主材质量肯定有影响。我们要从源头把控。”
安全大过天,责任记心间。夯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仅牢记在琥珀沟项目全体参建者的心头,更是贯穿于施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
空碧蓝如海,云白似征帆。此刻,按期完工的目标承载着殷切期盼,建党百年的荣耀激发着奋进斗志,项目团队士气高昂,工程建设如火如荼,琥珀沟上的璀璨“琥珀”正从大地深处汲取力量,潜滋暗长。
琥珀沟施工全景
项目组织安全检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