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建设 > 企业

【乡村振兴进行时】聚沙成塔力千钧

水电七局发布时间:2021-04-26 08:25:13  作者:冯本财

唐静靖获奖了,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谈及精准扶贫三年最大的收获,一是光荣入党,完成人生重大蜕变;二是亲身参与见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打滚乡然尼村逐步摆脱贫困,藏族同胞们过上幸福生活。

按照组织安排,唐静靖已完成扶贫使命,即将离开为之奋斗近三年的雪域高原。

“对这片雪域高原最留恋的是什么?”

“是藏族同胞捧起的那一碗醇厚的酥油茶,是藏族娃娃清澈眼眸中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远方的渴望,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打滚乡然尼村的一花一木、一草一树……”

一片丹心赴高原

故事得从2018年6月说起,在水电七局的倡议下,26岁的唐静靖主动请缨扎根雪域高原,坚守德格县打滚乡然尼村开展扶贫工作。

“为什么选择挺进藏区深处?”

“生活不能是一潭死水,还应该有激荡的浪花。”

唐静靖身上不仅有90后的洒脱、随性,还有超越年纪的成熟、理性。

“在水电七局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土建5标工作这两年,我努力了,也获得了重视与肯定。如今新的挑战和机会就在眼前,我要去争取,翱翔于更广阔的天地。”

“选择挑战的方式有很多,为什么选择与专业完全没有关系的驻村扶贫?”

“我出生在遵义,也许是红色革命精神已深入了我的骨髓;也许是因为我也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受益者,此刻想以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社会。”

扎根深处闯难关

理想与现实差距巨大,然尼村平均海拔4000米,对于从未踏足雪域高原的唐静靖来说,显然是一场不小的考验。在与稀薄空气的正面交锋中,几次昏昏欲睡、头痛欲裂,又几次咬紧牙关、笃定前行。

早就做足了心理准备,但初到然尼村,这里落后的面貌依然超乎他的想象。作为雅砻江上游24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主要收入为养殖业,副业为中药材及部分务工收入,基础设施薄弱、没有骨干产业支撑,村民基本靠天吃饭,洗澡、上厕所等基本生活需求都不能满足。全村169户73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64户279人。

在打滚乡党委统筹安排下,唐静靖既是然尼村的驻村干部,又是乡人民政府综合办公室主任。除了负责安全、司法、维稳、扫黑除恶、民族团结、防汛及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防灭火、教育等工作外,还要负责安排综合办公室日常会务工作,任务艰巨,充满挑战。

“一下雨只能穿着筒靴入户走访,经常深一脚浅一脚,要是陷进泥里,得费好大劲才能把筒靴拔出来!”泥泞的道路和艰难的走访让他记忆犹新。为了更好地走村入户、走访问贫,唐静靖拿出工资积蓄买下一辆越野车,3年间跑遍了全村每家每户,里程数达3万多公里。

“自然条件差点还可以克服,语言障碍才是最大的障碍。”当地藏族牧民基本都听不懂汉语,更不会说汉语,唐静靖也不会藏语,沟通过程中常常手舞足蹈,结果大家都是一头雾水,多数情况得靠同事作“翻译”,这给工作开展带来极大影响。

为了尽量克服语言障碍,唐静靖只能挑灯夜战学藏语,逮住机会向身边同事紧急“求教”。3年间,藏语入门教材和藏语词典不知道翻过多少回,如今已经能用简单的藏语与村民进行交流了。

真情为民办实事

在高原藏区,牧民由于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宁愿住在山上的破旧土房和帐篷,也不愿意搬进新房,45岁的贫困户德呷就是如此。在他看来,山上放牧、采挖药材更为方便。然而,地质条件差,灾害频发,危及生命财产安全,且饮水存在极大困难,让人十分担忧。

那段时间,唐静靖天天下村对接异地搬迁工作,给德呷做思想工作,跟他们全家讲解易地搬迁惠民政策,告诉他搬迁后不仅方便孩子上学,还能方便生活物资采集,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

经过不懈努力,唐静靖用千言万语终于感动了他们一家。现在,德呷思想变化极大,一家人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政策,每次下村到他家,总会竖立大拇指冒出一句“卡卓”(意思为:谢谢)。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来到然尼村后,唐静靖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有一次,唐静靖在学校对接“控辍保学”工作,期间有位学生跑来询问虫草采挖期间能不能请假回家,因为挖虫草可以补贴家用。这令唐静靖深受触动,是什么导致学生对教育那么淡然?难道他们不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吗?在他看来,最好的“虫草”在学校,只有帮助这些学生娃娃转变思想,摆脱传统观念束缚,才能真正走出贫困的泥潭。

那次工作之后,唐静靖主动申请留下来,他要在学校多呆些日子,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陪伴,给他们讲讲外面的故事,讲讲读书的好处,尤其是他教授的写字课程,深受多个年级的学生喜爱。

“打滚乡中心小学学生400人左右,贫困学生占200人左右,他们最缺的是学习用品和保暖用品。”唐静靖主动将当地情况向水电七局一分局汇报,得到了分局党委和团委的大力支持。

2019年3月,一场名为“春风三月,我们与雷锋一起,助力打滚乡中心贫困学生”爱心募捐活动成功举办,分局干部职工慷慨解囊,筹集善款1万元给贫困学生购买防滑棉鞋,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认真努力学习。棉鞋发放现场,看着娃娃们高兴的样子,唐静靖满眼欣慰。

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大雨中奔走、泥泞中挣扎、冰天雪地中前进……一路走来真的很难。但当看到然尼村点滴变化:孩子们学习条件逐步改善,家家户户通水通电通路,村民们喝上了干净的饮用水,住上了安全的住房,有了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之后,他愈发明白扶贫工作的初心和意义,也给予了他战胜苦难的信心和勇气。

这3年,唐静靖以“小我”的付出与坚守,与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一道,聚沙成塔汇聚起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磅礴力量!

重整行装再出发

“2021年4月组织脱贫村轮换人员到位,4月底前组织原驻村帮扶人员返回……”夜阑人静时,唐静靖总会拿出这份文件反复默读。这一刻,无措、不舍、眷念……种种情绪将他包裹。3年的岁月虽然艰苦,但他却在这里不断磨练成长,这里早已经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那人、那事、那山、那水,都注定要成为他一生的回味与眷恋。

“我是一名党员,党的决定必将坚决执行。”唐静靖坦言:“我喜欢挑战与尝试,一如2018年夏天作出的那个重大决定。”

“如果重新选择,还会走驻村扶贫这条路吗?”

“会!看到然尼村村民逐步过上好日子,特别是看到娃娃些坐在新修的宽敞明亮的教室徜徉于知识的海洋,我觉得值。”

“那么,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拥抱新环境,适应新岗位,迎接新挑战!”


唐静靖(后右一)与村民在一起


下村途中


为村民送粮食


为村民宣讲政策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