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行业在经历漫漫寒冬之后,开始迎来久违的春天。
4月23日,第三届中国光伏农业高峰论坛暨2016通威科技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成都商报记者从论坛获悉,中国光伏行业正在快速回暖,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中东部地区则为光伏电站投资新热点。
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与累计装机容量
行业持续回暖,又见排队拉货
安徽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占地逾1000亩的通威太阳能(合肥)基地生产线上设备全速运转,数千名员工穿梭忙碌。
“目前通威太阳能合肥基地产能全部启动,产能利用率达到120%。电池的各项指标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而且生产成本行业最低。”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合肥基地已经实现满产满销、现款现货。
事实上,除合肥基地外,通威在成都双流的5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也将提前至今年7月投产。该项目总投资50亿元,去年11月动工,目前一期工程即将完工,创造了令人称奇的“通威速度”。
在合肥,还有阳光电源、海润光伏、晶澳太阳能等多家光伏巨头。成都商报记者发现,一些光伏企业门前又排起了货车的长队等待拉货。“光伏行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阳光电源的腾飞,2015年,我们取得了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第一的佳绩。”阳光电源高级副总裁赵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公司今年业绩将继续大幅增长,主要因为行业持续景气,带动公司产品出货量提高。同时,公司的光伏电站业务也在快速放量,订单广泛分布安徽、云南、广东、山东等省份。
光伏上市公司业绩密集预增
行业的回暖,还体现在光伏上市公司最新的业绩上。阳光电源、拓日新能、中环股份、科华恒盛等一季报显示,公司业绩均大幅预增。
阳光电源预计,一季度净利润1.17亿至1.38亿元,同比增长70%~100%;拓日新能预计,一季度盈利2500万至2800万元,同比增长268.02%至312.18%;去年同期亏损的东方日升、向日葵、中利科技等也纷纷宣布扭亏为盈。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则显示,2015年光伏上游市场多晶硅产量超过16.5万吨,同比增长21%,市场需求旺盛。其价格也稳中上行,目前在12.5万元/吨左右,国内多晶硅厂家开工率80%。在光伏中游市场,以晶硅电池为主流的光伏组件去年产量超过43GW,同比增长20.8%,占全球总产量7成以上。下游国内光伏装机新增15GW,同比增长40%,新增装机和累计装机均居全球第一。
无论是全球市场的变化,还是中国市场的快速回暖,光伏行业都感受到了久违的春意。在这当中,拥有更高转换效率、更低生产成本的企业无疑更具竞争优势。通威太阳能已经完成上游多晶硅、中游太阳能电池片生产,以及终端光伏电站建设的全产业链布局,特别是电池片产能、出货量均居行业第一。
西部弃光难题待解,光伏东进
光伏电站近年出现的“弃光限电现象”,也成为本次论坛的热议话题。
事实上,光伏电站投资除了考虑阳光资源外,还要考虑多方因素。如装机增速超过用电需求,影响电力消纳;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电力需求不足;电网输送能力有限,发电后难以并网外送;此外,光伏上网电价下调、补贴资金拖欠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弃光限电发生。
“西部有些地区光伏发电项目利用率不足,‘光伏+储能’应是行业发展方向,而且储能技术进步很快。”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表示,光伏系统配置储能可以解决光伏发电间歇性、随机性和输送瓶颈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弃光难题。
但光伏电站的长期出路,还在于分布式发展和就地消纳。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电力缺口较大,就地消纳能力更强,这也推动了中东部光伏装机快速增长,并导致我国光伏发电格局已经悄然改变。
国家能源局新近公布的今年一季度光伏发电建设和运行信息简况显示,华北、华东、华中和南方累计光伏发电装机总计达2560万千瓦,已经超过西北地区的2364万千瓦。
光伏农业已有千亿市场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增长迅速,但仍然连续两年未能完成国家既定目标。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红炜表示:“2014年光伏电站建设目标是15GW,实际只完成了10.6GW;2015年建设目标是23.1GW,实际只完成了15.1GW,缺口很大。”
而根据国家能源局提供的规模发展指标,“十三五”时期,太阳能发电产业规模有望得到大幅提升。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有望达到1.6亿千瓦,其中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亿千瓦。
业内人士认为,光伏农业已成为实现目标的重中之重。红炜认为,以渔光一体、农光互补、牧光一体等模式发展的光伏农业,这种跨界融合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如通威集团的“渔光一体”模式,“传统鱼塘养鱼,每亩每年只有几千元钱收入。装上光伏发电板后,每亩鱼塘少则发电3万~5万度,多则10万度以上,养殖户年收入可增加数万元,而且持续20年以上。”
国家发改委国际能源研究所所长王进也表示,随着光伏利用模式不断创新,光伏农业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这一新兴产业每年已有千亿市场规模,未来几年甚至可达数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