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博鳌发出最强音 推动产业升级协同发展

  2019年7月2日,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南博鳌召开。大会围绕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融合发展特色,聚焦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联动,并就智慧城市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展开了讨论。

  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等进行了专题演讲。此外,来自大众、宝马、一汽、上汽、长安、比亚迪、北汽等车企领导,与全球150多名汽车行业各界人士济济一堂,共同探讨新能源汽车跨界融合新趋势。受此利好消息提振,A股市场新能源汽车板块指数迅速翻红,盘中涨幅一度超过2%。

  据悉,出席本次大会的除了政府主要领导,国际能源署、清洁能源部长级合作机制秘书处等国际组织代表,还有来自大众、宝马等产业界的重量级嘉宾。同时,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学术界的权威专家也将出席大会。《证券日报》记者将首日重要领导和相关部门发布的主要内容汇总如下:

  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

  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

  万钢表示,新一代科技革命汹涌而至,形成了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变革的大潮流,全球汽车产业正在进入百年未遇的大变革。发展新能源汽车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把握好新旧动能转换的节奏,电动化的发展要特强调安全和质量,在新能源补贴退坡的同时,将加快"碳交易"政策的制定和推进。

  他指出,燃料电池汽车具有清洁零排放、续航里程长、加注时间短的特点,是适应市场要求的最佳选择,未来将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我国目前有1500多辆燃料电池汽车在具有氢能优势的示范区域商业化运营,运行的加氢站有15座,在建设的有20多座。其中最重要的是,在示范运营区域构建集制氢、储氢、运输、加注和商业运营一体化的氢能体系,下一步,要加强对氢能优势区域进行氢能的全体系建设。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

  正制定2035年产业发展规划

  辛国斌表示,工信部正在牵头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21年-2035年编制工作。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包括: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改善生态环境、明确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导向、兼容多种技术路线发展等。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市场活力,形成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与社会运行的良好循环。

  辛国斌还提到,工信部近期通过对行业和企业研究调研后,结合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初步拟定了2021年-2023年双积分后续政策相关措施,并将于近期公开征求意见。

  一汽集团董事长徐留平:

  安全性是产业持续发展关键

  近年来,关于电动汽车安全事故报道比例在增加。徐留平表示,最近一系列的电动汽车燃烧的报道成为新闻头条。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少量的个例的电动车燃烧问题,或可能形成"恐慌性"的态势,给正在蓬勃发展的行业蒙上阴影。安全第一是确保电动汽车长期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前提。应重视电动汽车安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正面回应社会关切,避免电动汽车产业不良蝴蝶效应发生。

  他表示,热安全、机械安全、电安全、功能安全是电动汽车安全的核心,其中,热安全和电安全是基础性安全作用。建议国家强化法规行业标准强制执行,企业应该强化内部管理,坚决履行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公开透明,及时发布信息,正面回应关切,消除社会疑虑,减少因不明真相带来的恐慌。此外,还应加强创新驱动,强化电动汽车基础技术研究,深度关注用户使用过程,提升服务水平。

  徐留平还公布了一汽集团的发展目标:到2030年,中国一汽将实现两个主流乘用车平台,产品覆盖A0级到D级,品牌涵盖红旗、奔腾、解放;车型包括轿车、SUV、MPV、轻卡、中重型车等。传统燃油车普及应用48V、HEV、PHEV,新能源技术包括BEV、FCV,续航里程涵盖50-600km。到2025年,中国一汽计划新能源产品在乘用车产品中占比40%以上;到2030年,新能源产品在乘用车产品中占比60%以上。性能、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达到全球先进水平,与合资企业协同大幅提升。

  上汽集团总裁陈志鑫:

  正打造上汽第一代智能坐舱

  陈志鑫表示,要落实"建设汽车强国"战略,应在市场规模、核心技术、产业链配套、标准体系、制度经验上下功夫,加快构建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产业竞争新优势。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全面加速期,中国整体汽车市场进入阶段调整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成长过渡期。当市场需求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才有实力参与全球竞争力。

  陈志鑫表示,上汽集团要把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硬核,坚定不移发展技术,推动新能源技术与智能网联技术融合发展,才能有实力应对来自全球的竞争和挑战,才能减少对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的以来,才能在调整中形成差异化优势和增长点,才能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他还指出,在坚持技术进步方面,未来上汽集团计划在高端轿车、轻型客车、城市公交、重型卡车推出燃料新品,全面加快燃料电池产品发展。加强自主创新,进一步精简零部件结构,优化电驱系统集中度设计,降低采购成本和生命周期使用成本,提升产品技术竞争力,为用户创造更大价值。

  陈志鑫表示,目前上汽正在结合5G技术,探索打造上汽第一代智能坐舱,进一步解放人的双手,以便有更多时间享受技术创新成果。

  在政策建议方面,陈志鑫建议,应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并在使用环节给予必要支持,建立双积分交易宏观调控机制,避免价格大起大落;加快燃料电池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和技术标准建设,做强燃料电池产业链,构建可持续体系竞争优势。

  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

  2020年实现新产品100%联网

  在低碳环保、能源安全及产业扶持等因素的驱动下,全球汽车电气化的浪潮不可遏制和逆转。中国正在引领这轮汽车行业新的变革。

  朱华荣表示,车企作为这一轮变革的主体,需要直面诸多不确定性问题的挑战。其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包括:能源的多样性带来动力技术路线的不确定、电化学特征带来汽车安全的不确定、不同技术路线带来成本不确定、地方政府的非市场化因素。对消费者来说,电池、里程、安全、成本、充电便利性等问题的焦虑带来消费者的信心不足。

  未来,后补贴时代如何破局?朱华荣表示,从国家政策层面,应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超前性、可持续性,推动公共领域切换新能源汽车;从行业层面,抱团取暖,携手前行,聚集资源,快速突破行业共性难题;从企业层面,回归初心,聚焦用户的产品、服务的体验;从社会层面,消费者、媒体要关心和支持电动汽车产品,要包容创新发展过程中正常的试错。

  朱华荣表示,未来,长安汽车将打造ALL in one,打造国际一流、深度集成的汽车平台:三大整车平台和七大核心技术平台。研发投入不低于新能源销售收入的10%,能耗持续领先行业平均水平10%以上;2020年,实现新产品100%联网和L3级自动驾驶量产。

关键词: 区块链, 新能源车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博鳌发出最强音 推动产业升级协同发展

发布时间:2019-07-03   来源:证券日报

  2019年7月2日,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南博鳌召开。大会围绕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融合发展特色,聚焦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联动,并就智慧城市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展开了讨论。

  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等进行了专题演讲。此外,来自大众、宝马、一汽、上汽、长安、比亚迪、北汽等车企领导,与全球150多名汽车行业各界人士济济一堂,共同探讨新能源汽车跨界融合新趋势。受此利好消息提振,A股市场新能源汽车板块指数迅速翻红,盘中涨幅一度超过2%。

  据悉,出席本次大会的除了政府主要领导,国际能源署、清洁能源部长级合作机制秘书处等国际组织代表,还有来自大众、宝马等产业界的重量级嘉宾。同时,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学术界的权威专家也将出席大会。《证券日报》记者将首日重要领导和相关部门发布的主要内容汇总如下:

  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

  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

  万钢表示,新一代科技革命汹涌而至,形成了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变革的大潮流,全球汽车产业正在进入百年未遇的大变革。发展新能源汽车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把握好新旧动能转换的节奏,电动化的发展要特强调安全和质量,在新能源补贴退坡的同时,将加快"碳交易"政策的制定和推进。

  他指出,燃料电池汽车具有清洁零排放、续航里程长、加注时间短的特点,是适应市场要求的最佳选择,未来将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我国目前有1500多辆燃料电池汽车在具有氢能优势的示范区域商业化运营,运行的加氢站有15座,在建设的有20多座。其中最重要的是,在示范运营区域构建集制氢、储氢、运输、加注和商业运营一体化的氢能体系,下一步,要加强对氢能优势区域进行氢能的全体系建设。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

  正制定2035年产业发展规划

  辛国斌表示,工信部正在牵头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21年-2035年编制工作。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包括: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改善生态环境、明确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导向、兼容多种技术路线发展等。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市场活力,形成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与社会运行的良好循环。

  辛国斌还提到,工信部近期通过对行业和企业研究调研后,结合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初步拟定了2021年-2023年双积分后续政策相关措施,并将于近期公开征求意见。

  一汽集团董事长徐留平:

  安全性是产业持续发展关键

  近年来,关于电动汽车安全事故报道比例在增加。徐留平表示,最近一系列的电动汽车燃烧的报道成为新闻头条。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少量的个例的电动车燃烧问题,或可能形成"恐慌性"的态势,给正在蓬勃发展的行业蒙上阴影。安全第一是确保电动汽车长期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前提。应重视电动汽车安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正面回应社会关切,避免电动汽车产业不良蝴蝶效应发生。

  他表示,热安全、机械安全、电安全、功能安全是电动汽车安全的核心,其中,热安全和电安全是基础性安全作用。建议国家强化法规行业标准强制执行,企业应该强化内部管理,坚决履行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公开透明,及时发布信息,正面回应关切,消除社会疑虑,减少因不明真相带来的恐慌。此外,还应加强创新驱动,强化电动汽车基础技术研究,深度关注用户使用过程,提升服务水平。

  徐留平还公布了一汽集团的发展目标:到2030年,中国一汽将实现两个主流乘用车平台,产品覆盖A0级到D级,品牌涵盖红旗、奔腾、解放;车型包括轿车、SUV、MPV、轻卡、中重型车等。传统燃油车普及应用48V、HEV、PHEV,新能源技术包括BEV、FCV,续航里程涵盖50-600km。到2025年,中国一汽计划新能源产品在乘用车产品中占比40%以上;到2030年,新能源产品在乘用车产品中占比60%以上。性能、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达到全球先进水平,与合资企业协同大幅提升。

  上汽集团总裁陈志鑫:

  正打造上汽第一代智能坐舱

  陈志鑫表示,要落实"建设汽车强国"战略,应在市场规模、核心技术、产业链配套、标准体系、制度经验上下功夫,加快构建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产业竞争新优势。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全面加速期,中国整体汽车市场进入阶段调整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成长过渡期。当市场需求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才有实力参与全球竞争力。

  陈志鑫表示,上汽集团要把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硬核,坚定不移发展技术,推动新能源技术与智能网联技术融合发展,才能有实力应对来自全球的竞争和挑战,才能减少对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的以来,才能在调整中形成差异化优势和增长点,才能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他还指出,在坚持技术进步方面,未来上汽集团计划在高端轿车、轻型客车、城市公交、重型卡车推出燃料新品,全面加快燃料电池产品发展。加强自主创新,进一步精简零部件结构,优化电驱系统集中度设计,降低采购成本和生命周期使用成本,提升产品技术竞争力,为用户创造更大价值。

  陈志鑫表示,目前上汽正在结合5G技术,探索打造上汽第一代智能坐舱,进一步解放人的双手,以便有更多时间享受技术创新成果。

  在政策建议方面,陈志鑫建议,应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并在使用环节给予必要支持,建立双积分交易宏观调控机制,避免价格大起大落;加快燃料电池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和技术标准建设,做强燃料电池产业链,构建可持续体系竞争优势。

  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

  2020年实现新产品100%联网

  在低碳环保、能源安全及产业扶持等因素的驱动下,全球汽车电气化的浪潮不可遏制和逆转。中国正在引领这轮汽车行业新的变革。

  朱华荣表示,车企作为这一轮变革的主体,需要直面诸多不确定性问题的挑战。其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包括:能源的多样性带来动力技术路线的不确定、电化学特征带来汽车安全的不确定、不同技术路线带来成本不确定、地方政府的非市场化因素。对消费者来说,电池、里程、安全、成本、充电便利性等问题的焦虑带来消费者的信心不足。

  未来,后补贴时代如何破局?朱华荣表示,从国家政策层面,应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超前性、可持续性,推动公共领域切换新能源汽车;从行业层面,抱团取暖,携手前行,聚集资源,快速突破行业共性难题;从企业层面,回归初心,聚焦用户的产品、服务的体验;从社会层面,消费者、媒体要关心和支持电动汽车产品,要包容创新发展过程中正常的试错。

  朱华荣表示,未来,长安汽车将打造ALL in one,打造国际一流、深度集成的汽车平台:三大整车平台和七大核心技术平台。研发投入不低于新能源销售收入的10%,能耗持续领先行业平均水平10%以上;2020年,实现新产品100%联网和L3级自动驾驶量产。

      关键词:电力, 新能源车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