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价总体趋稳 “过山车”难重演

发布时间:2017-02-21   来源:中国证券报

  随着供暖季即将步入尾声,煤炭价格走势再成市场关注焦点。“目前山西这边排队买煤的盛况早没了,动力煤已是微利,公司这块已经不做了。”山西龙泰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预计今年煤炭行业总体上不乐观。

  为稳煤价,一边“276天工作日限产”措施不断发酵;另一边,中煤协21日召集神华、中煤等部分大型煤炭企业召开座谈会,分析当前煤炭经济运行情况,研究2017年运行走势,探索促进煤炭经济平稳运行的对策与措施。业内人士认为,2017年煤价弹性较小,总体上会比较稳定,“过山车”行情较难出现。

  动力煤价弱势调整

  中国煤炭市场网20日发布的“CCTD秦皇岛动力煤价格”显示,本报告期(2月11日至2月17日),CCTD5500报收于602元/吨、环比下降3元/吨,CCTD5000报收于535元/吨、环比下降了1元/吨,上述两种主流动力煤的市场成交价格继续保持着自2016年11月初开始的下滑局面。

  另据监测数据测算,17日,中国煤炭价格指数(全国综合指数)为158.1,比上期下跌0.4点,比年初下跌1.4点。分煤种来看,动力煤市场运行偏弱,复产煤矿继续增多,但市场供应尚未完全恢复,电厂煤耗水平总体平稳,市场成交略显低迷,用户采购情况欠佳,动力煤价格弱势调整。

  “煤炭价格逐步下跌,由于买涨不买跌的原因,客户都在观望不敢出手。”山西大同一位煤炭企业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年后的煤价不太稳定,不知道价格今年怎么走,所以大部分企业都还没有规划产量,今年的煤炭价格走势应该会下降,但幅度不会太大。

  为防止煤价下跌,很多小煤矿也减缓复工节奏。榆林某煤矿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煤矿核定的产能是一年30万吨,但是煤矿的生产能力可以达到一年90万吨。现在煤价较低,这时候开始生产,只会加速煤价下行,对我们并不利,所以小煤矿现在复工积极性都不是很强。”

  “采暖季结束后,动力煤的价格将会下降。我们预测今年煤炭行业总体上不乐观,价格走势会下滑,但这属于煤价的一种理性回归。”山西龙泰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煤炭企业的效益可谓是良莠并存,微利的比如电煤只够维护生产,而利润较高的焦煤利润能达到400%。目前我们企业的重心在于优质焦煤的贸易,不再进行电煤的购销,并逐渐退出煤炭领域。

  难现过山车行情

  “煤炭行业相当的复杂,煤价的大幅波动难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因此维稳也是当前政策着力的重点。”一位煤炭行业分析师指出。

  近日,有媒体称,相关部门正在考虑在3月中旬供暖季结束之后,从目前允许煤矿按照330个工作日/年生产,恢复至按照276个工作日/年生产,以防止再度出现产能过剩。恢复执行276个工作日限制措施或将持续6个月,以观成效。同时,部分地区和部分煤矿或继续按照330个工作日生产。

  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称,2017年全年力争关闭落后煤矿500处以上,退出产能5000万吨左右。这比2016年退出产能2.5亿吨的目标减少了80%。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今年房地产、基建等方面情况不如去年,即使是采取276个工作日的政策,煤炭价格也不会有去年上涨的动力。目前实体经济情况比较稳定,电力、能源数据都比较好,今年煤价走势会稍低一些,顶多再跌10%左右,但总体上会比较稳定,不太会出现过山车的行情。但他指出,如果恢复276天工作日,这是对市场极端的干预,不可取。实际上,还是应该通过市场机制动态化来调整,不该一刀切,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有收有放,才能将煤价稳定在合理范围,而不是人为推动,造成虚高和猛跌。

  中金公司指出,供暖结束及淡季到来后煤炭需求将有所回落,若恢复限产,煤价将得到一定支撑,从而淡季不淡。2016年煤炭行业超额完成2.5亿吨的去产能任务,2017年去产能目标近期有望公布。2017年去产能的继续推进以及更多的有效产能关停将对煤炭产量起到更多实质收紧作用,从而部分缓解煤价过度暴跌的风险。

  海通证券认为,近日,相关部门正在考虑政策调控煤炭产能产量,促使2017年煤价控制在合理区间,主要因为煤价一直疲软,担忧3月供暖季结束后煤价大幅下行。市场预期限产可能涉及煤炭产能约1.5亿吨。短期煤炭价格压力已现,有待去产能、限产政策正式下发对冲,煤价在2017年的弹性较小,不会是全年投资重点,建议多关注国企改革。改革有利于推进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和资产注入。如晋煤集团,近期展开一系列摸底、调研工作,3月份将选取3-5家企业开展国企改革试点;河南三家煤炭巨头有望改组。

      关键词: 煤炭,动力煤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70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