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国电力工业的先行者——从单机10万、20万、30万千瓦到60万、100万千瓦;从引进西方技术、设备更新换代到自主研发、设备国产;从集资办电、改革体制,到“上大压小”、形成竞争格局,火电行业一直引领电力工业风气之先……
它是中国发电工业技术进步的引领者——在单机容量、蒸汽参数、机组效率、供电煤耗等方面,中国超超临界机组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已经实现出口。全球首台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空冷机组在宁夏华电灵武电厂投产,2台机组节水率达到80.6%,相当于80万人一年的用水量;世界容量最大的循环流化床机组在我国建成,火电行业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制造、运行技术世界领先……
它是绿色发展的一面旗帜——截至2018年底,行业平均除尘率99.9%以上,脱硫机组占煤电机组比例接近100%;2017年火电厂单位发电量火电脱销机组容量约10.2亿千瓦,占火电装机容量的92.3%,废水降幅比峰值降幅达到86.5%,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72%,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为75%……
70年来,中国火力发电勇立发展潮头,用自己实际行动承担起电力供应、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绿色发展的使命,全面进入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低排放的新时代。
勇担发展使命:驱散黑暗艰辛跋涉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整,毛泽东迈上100个台阶,准时出现在北京天安门城楼。精神焕发的毛泽东走到麦克风前,他那高亢有力的声音传递到电声元件上,由电压再转为电能,并迅速传递到广场附近的放大器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正式成立了!”
天安门广场上响起海潮一般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响彻云霄,人们陷入节日的狂欢中。
3时10分,毛泽东用力地按动了天安门城楼上身边的电钮。瞬间,电流启动了远方广场旗杆下的电动机,新中国的第一面巨幅国旗,如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升得好!”毛泽东看着乘风而上的国旗,脱口高喊。
开国大典的晚上,新华社记者李普将采写的开国大典盛况的新闻稿交到了分管新华社工作的胡乔木手中。胡乔木看了一遍文稿,指着新闻稿中一句话对李普说:“这句话要改一改。虽然你懂我也懂,但有些读者可能不明白,要加些文字,写清楚一些。”
新闻稿上的那句话是:“毛主席亲自开动电钮,使第一面新国旗在新中国首都徐徐上升。”
当时,很多共产党干部和解放军战士是第一次进入城市,在此之前从没有见过电灯,也没有用过电。如果不加上几个字,会使人产生误解,以为毛泽东是神仙,有什么法术,这边一按电钮,那边红旗就升起来了。于是,人们从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第一版上,看到修改后的文字是:“毛主席亲自按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使这一面新国旗在新中国首都徐徐上升。”
回望红旗升起之前,中国自1879年5月17日有电始,虽然有电70年,却是“夜漫漫,路漫漫,长夜难明赤县天。”1882年7月26日,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的第1个12千瓦发电厂正式发电照明,成为我国第1座火电厂,这是火电建设史的开始。旧中国的70年,战乱频仍,道路崎岖,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全国火电装机容量仅169万千瓦。
1949年底,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只有184.86万千瓦,全年发电量43.1亿千瓦时,分别排在全世界21位和25位。全年实际用电量34.6亿千瓦时,只相当于2002年浙江省一个中等规模城市用电量,人均7.94千瓦时,相当于现在我们家庭客厅里的立柜式空调4个小时的用电量。
在百废待兴的背景下,共和国的火电伴随着“一五”计划大踏步走上工业化道路。
“一五”计划期间,一批新的火电项目在阜新、抚顺、吉林、西安、郑州、太原、包头、重庆、武汉等地建成,增加火电装机163.9万千瓦,接近1949年时全国拥有的火电机组容量之和,在世界排名上,从第21位跃至第12位,中国火电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吉林热电厂是“一五”计划确定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58年我国第一台进口1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就在吉林热电厂投产。
1952年1月,阜新电厂正式扩建,扩建工程是156个重点工程的第一项,9月17日,汽轮发电机组比计划提前一个半月完成。
“一五”期间,中国电力工业一边引进设备、管理、技术,一边学习、消化,开足马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与此同时,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线的中国火电国产化历程,一路跋涉一路豪歌。
1956年第一套6000千瓦火电机组在安徽淮南电厂胜利投入运行,从此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火电设备的历史。
“一五”计划完成后,火电行业迅速支撑起了共和国的经济大厦,新中国工业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
1958年8月,国产第一台1.2万千瓦机组在重庆电厂投产;
1958年12月,第一台2.5万千瓦机组在闸北电厂投产;
1959年11月,第一台5万千瓦机组在辽宁电厂投产。
在这一个个“第一”的背后,是电力职工的创业之艰、守业之苦。
上世纪60年代初,国际政治气候巨变,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电力人与共和国一同经受了最困难的考验。火电职工凭着顽强的拼搏精神,负重前行。
——1967年2月,由哈尔滨三大动力厂生产的国产第一台1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高井发电厂安装成功!
——1969年9月,国产第一台12.5万千瓦双水冷汽轮机在吴泾电厂投运,标志着我国电机制造工业有了新发展;
——1972年12月,国产第一台20万千瓦机组在朝阳电厂投产;
——1975年30万千瓦烧煤机组在姚孟电厂投运。这些高参数大容量国产机组的投运,标志着中国的发电设备从制造至发电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改革开放后的电力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9年11月,国产第一台3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江苏望亭电厂投产。与以前的国产第一台火力发电机组不同的是,安装在江苏望亭电厂国产的第一台30万千瓦发电机组是燃油机组。
火电建设尽管经历了许多坎坷,但仍然出色地完成了第一个到第五个五年计划。到1978年,全国发电设备容量5712万千瓦、全年发电量2565亿千瓦时。从1957年到1978年,火电装机年平均增长12.1%,火电发电量的平均增长13.6%。火电占全国发电量比重,1957年为75.1%,1978年达到82.6%,火电始终是我们电力工业的主力。
然而,即便是如此快速的发展,到改革开放初期,全国还是处于大面积缺电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