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阳”照进老区群众心坎里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勾起了江西南昌供电公司退休员工漆达林、李艳华等人的记忆。照片记录了漆达林和李艳华在江西省内第一条跨江线路上更换绝缘子的瞬间。她们在高空中自信从容地作业,风华正茂的青春在高塔银线间熠熠生辉。

电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那张照片记录了漆达林所在的南昌“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的工作场景。17名20岁出头的女性供电员工扛起20世纪70年代南昌带电作业的“半边天”。爬软梯、徒手攀铁塔、立杆、换导线、换架空地线、更换绝缘子……高难度的工作,她们游刃有余,从不叫苦喊累。

漆达林回忆道:“当时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去现场的交通工具就是解放牌大卡车。班里的姑娘们站在没有斗篷的车上,烈日戴草帽、下雨撑把伞,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一些工作地点无法通车,她们则要背上六七公斤重的工具,翻山越岭徒步前往现场。肩膀的血印、脚底的老茧给她们20多岁的青春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今,每当看到带电作业车穿梭在城区乡间,漆达林总会羡慕地感叹:“现在的条件真好!”

改革开放40年来,江西电网早已发生巨变。无数像漆达林一样的供电员工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建设、运维电网,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点亮了万家灯火。

南昌红谷滩新区地处赣江以北。夜幕降临,摩天大楼灯光闪烁,流光溢彩。40年前,这里是一片砂石荒滩。如今,176平方千米的新区里,4座220千伏和10座110千伏变电站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可靠电能。较15年前新区刚设立时,电网规模逐年扩大,用电负荷增长了50多倍。

改革开放后的20年里,江西电网网架还比较薄弱,以110千伏为主。1999年参加工作的江西省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副主任钟远林说:“我很幸运,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220千伏变电站建设。21世纪初,全省每年投产的220千伏变电站只有两三个。”由于历史欠账多、布局不合理、供电可靠性差,江西不少地方有着“三天不停电,不是某某县”的顺口溜。

让钟远林没想到的是,工作第二年,江西电网迎来了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之后,钟远林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忙。500千伏赣州、罗坊变电站等一大批输变电工程先后建成。仅“十一五”期间,江西省内新增的500千伏变电站就有10座。

“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当时火热的建设场景让钟远林印象深刻。同一天开工的重点项目8个,最多的时候有上万人奋战在施工现场。仅用10年时间,到2010年,江西电网已形成500千伏中部环网,实现了主干网架从220千伏到500千伏的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电网建设的速度更快,发展思路也有了重大转变,一举打破“华中电网末端”的传统思维,朝着“打造区域枢纽电网”的目标迈进。眼下,钟远林带领团队正在加班加点整理特高压资料,为特高压入赣做准备。

改革管理体制实现同网同价

在江西主网不断壮大的同时,一批惠民电网工程也在广袤的乡村相继竣工。

“牛碾米来石磨面,木桩用来架电线。天不亮就生火,天黑也不开灯。”歌谣描述的是1998年之前,九江市瑞昌县七房曾村的“六大怪”之一——用电怪。

那时,江西许多乡村的电力设施是“谁用电谁投资,谁投资谁管理”。村民曾金水说:“一度电3块多,甚至更贵。电比肉贵,有谁愿用?有的家庭只好继续用蜡烛和煤油灯照明。”七房曾村的电价高只是江西农网诸多问题的一方面。

1998年,党中央对江西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和高电价问题作出重要批示。江西率先拉开全国农网“两改一同价”序幕。6年后,江西全省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农村到户电价平均下降到0.9元/千瓦时。

紧接着,“户户通电”工程启动。在江西,赣州、吉安等革命老区受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制约,成了农村无电户的集中区,也是国家扶贫的重点区。2006年,江西仍有155个村17.2万户农户没用上电。一支支头戴安全帽、身穿红马甲的施工队伍每天跋涉在崇山峻岭间,抬杆、立塔、架线……

会昌县清溪村城坑小组沟深林密、交通不便。参与施工的筠门岭供电所员工邓成至今难忘当年的场景:七八千米的路,所有车辆都开不进去;一基电杆八九个人抬,上山、下坡,光是运输就要一天;金具、导线、拉线分成段,大家像蚂蚁搬家一样一步一挪;所有施工人员的手脚和肩膀都磨出了血泡,为了赶进度,大家干脆带上被子,吃住在工地。

2007年,城坑小组通电。江西“户户通电”工程竣工。“村民们敲锣打鼓、放鞭炮庆祝,就像过节一样。”邓成说。没有电的日子里,陪伴朱兆南全家的就是两盏煤油灯。村里通电那天,他买了一台电视机,还置办了一台碾米机。“我再也不用挑着上百斤的担子,走十几里山路到外乡去碾米了,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朱兆南说。

“小康电”送到“最后一公里”

用上电只是起点。随着农村用电负荷剧增,低电压等问题又随之出现。2012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网江西电力落实23项具体措施,重点解决赣州35万户农户的用电低电压问题。两年后,电灯更亮了,现代化设施也更多了。兴国县长冈乡合富新村村民李盛春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住上了新楼房、用上了放心电。现在,我家添置了许多电器,电视机就买了3台,跟城里没差。”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网江西电力将农网改造升级项目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打通供电服务“最后一公里”。2016~2017年,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中,国网江西电力累计完成6396个自然村电网改造,惠及590多万人,并助推226万人实现脱贫。6年多来,江西农村长期存在的低电压问题已基本消除,144.6万户农户受益。

一直在外打工的定南县历市镇良富村村民胡大达,今年返乡创办了一家制衣厂。望着厂里的几十台机器日夜不停地运转,胡大达喜笑颜开地说:“电力足,圆了我的创业梦。”

信丰县古陂镇猫舌背果园里,橙黄橘红。工人们将一筐筐刚摘下的脐橙搬上车销往外地。老板曾强种的600亩脐橙不仅品质好,产量也很高,到12月中旬时已订购一空。曾强笑得合不拢嘴:“今年的脐橙大丰收,除了气候适宜,供电可靠也很重要。”农网改造升级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史料记载,1934年,毛泽东同志看到村民燃烧松明子来照明时说:“革命胜利后,送你们一个‘小太阳’。”如今,“小太阳”无处不在,照进了乡亲们的家,也照进了大伙的心坎。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小太阳”照进老区群众心坎里

作者:张明明 彭海燕 邱麟杰  发布时间:2018-12-27   来源:电力网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勾起了江西南昌供电公司退休员工漆达林、李艳华等人的记忆。照片记录了漆达林和李艳华在江西省内第一条跨江线路上更换绝缘子的瞬间。她们在高空中自信从容地作业,风华正茂的青春在高塔银线间熠熠生辉。

电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那张照片记录了漆达林所在的南昌“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的工作场景。17名20岁出头的女性供电员工扛起20世纪70年代南昌带电作业的“半边天”。爬软梯、徒手攀铁塔、立杆、换导线、换架空地线、更换绝缘子……高难度的工作,她们游刃有余,从不叫苦喊累。

漆达林回忆道:“当时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去现场的交通工具就是解放牌大卡车。班里的姑娘们站在没有斗篷的车上,烈日戴草帽、下雨撑把伞,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一些工作地点无法通车,她们则要背上六七公斤重的工具,翻山越岭徒步前往现场。肩膀的血印、脚底的老茧给她们20多岁的青春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今,每当看到带电作业车穿梭在城区乡间,漆达林总会羡慕地感叹:“现在的条件真好!”

改革开放40年来,江西电网早已发生巨变。无数像漆达林一样的供电员工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建设、运维电网,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点亮了万家灯火。

南昌红谷滩新区地处赣江以北。夜幕降临,摩天大楼灯光闪烁,流光溢彩。40年前,这里是一片砂石荒滩。如今,176平方千米的新区里,4座220千伏和10座110千伏变电站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可靠电能。较15年前新区刚设立时,电网规模逐年扩大,用电负荷增长了50多倍。

改革开放后的20年里,江西电网网架还比较薄弱,以110千伏为主。1999年参加工作的江西省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副主任钟远林说:“我很幸运,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220千伏变电站建设。21世纪初,全省每年投产的220千伏变电站只有两三个。”由于历史欠账多、布局不合理、供电可靠性差,江西不少地方有着“三天不停电,不是某某县”的顺口溜。

让钟远林没想到的是,工作第二年,江西电网迎来了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之后,钟远林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忙。500千伏赣州、罗坊变电站等一大批输变电工程先后建成。仅“十一五”期间,江西省内新增的500千伏变电站就有10座。

“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当时火热的建设场景让钟远林印象深刻。同一天开工的重点项目8个,最多的时候有上万人奋战在施工现场。仅用10年时间,到2010年,江西电网已形成500千伏中部环网,实现了主干网架从220千伏到500千伏的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电网建设的速度更快,发展思路也有了重大转变,一举打破“华中电网末端”的传统思维,朝着“打造区域枢纽电网”的目标迈进。眼下,钟远林带领团队正在加班加点整理特高压资料,为特高压入赣做准备。

改革管理体制实现同网同价

在江西主网不断壮大的同时,一批惠民电网工程也在广袤的乡村相继竣工。

“牛碾米来石磨面,木桩用来架电线。天不亮就生火,天黑也不开灯。”歌谣描述的是1998年之前,九江市瑞昌县七房曾村的“六大怪”之一——用电怪。

那时,江西许多乡村的电力设施是“谁用电谁投资,谁投资谁管理”。村民曾金水说:“一度电3块多,甚至更贵。电比肉贵,有谁愿用?有的家庭只好继续用蜡烛和煤油灯照明。”七房曾村的电价高只是江西农网诸多问题的一方面。

1998年,党中央对江西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和高电价问题作出重要批示。江西率先拉开全国农网“两改一同价”序幕。6年后,江西全省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农村到户电价平均下降到0.9元/千瓦时。

紧接着,“户户通电”工程启动。在江西,赣州、吉安等革命老区受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制约,成了农村无电户的集中区,也是国家扶贫的重点区。2006年,江西仍有155个村17.2万户农户没用上电。一支支头戴安全帽、身穿红马甲的施工队伍每天跋涉在崇山峻岭间,抬杆、立塔、架线……

会昌县清溪村城坑小组沟深林密、交通不便。参与施工的筠门岭供电所员工邓成至今难忘当年的场景:七八千米的路,所有车辆都开不进去;一基电杆八九个人抬,上山、下坡,光是运输就要一天;金具、导线、拉线分成段,大家像蚂蚁搬家一样一步一挪;所有施工人员的手脚和肩膀都磨出了血泡,为了赶进度,大家干脆带上被子,吃住在工地。

2007年,城坑小组通电。江西“户户通电”工程竣工。“村民们敲锣打鼓、放鞭炮庆祝,就像过节一样。”邓成说。没有电的日子里,陪伴朱兆南全家的就是两盏煤油灯。村里通电那天,他买了一台电视机,还置办了一台碾米机。“我再也不用挑着上百斤的担子,走十几里山路到外乡去碾米了,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朱兆南说。

“小康电”送到“最后一公里”

用上电只是起点。随着农村用电负荷剧增,低电压等问题又随之出现。2012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网江西电力落实23项具体措施,重点解决赣州35万户农户的用电低电压问题。两年后,电灯更亮了,现代化设施也更多了。兴国县长冈乡合富新村村民李盛春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住上了新楼房、用上了放心电。现在,我家添置了许多电器,电视机就买了3台,跟城里没差。”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网江西电力将农网改造升级项目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打通供电服务“最后一公里”。2016~2017年,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中,国网江西电力累计完成6396个自然村电网改造,惠及590多万人,并助推226万人实现脱贫。6年多来,江西农村长期存在的低电压问题已基本消除,144.6万户农户受益。

一直在外打工的定南县历市镇良富村村民胡大达,今年返乡创办了一家制衣厂。望着厂里的几十台机器日夜不停地运转,胡大达喜笑颜开地说:“电力足,圆了我的创业梦。”

信丰县古陂镇猫舌背果园里,橙黄橘红。工人们将一筐筐刚摘下的脐橙搬上车销往外地。老板曾强种的600亩脐橙不仅品质好,产量也很高,到12月中旬时已订购一空。曾强笑得合不拢嘴:“今年的脐橙大丰收,除了气候适宜,供电可靠也很重要。”农网改造升级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史料记载,1934年,毛泽东同志看到村民燃烧松明子来照明时说:“革命胜利后,送你们一个‘小太阳’。”如今,“小太阳”无处不在,照进了乡亲们的家,也照进了大伙的心坎。

      关键词:电力, 江西电力,南昌供电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