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电 > 行业要闻

中核全球超高海拔地区最大风电项目并网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4-11-14 15:20:26

  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壮阔的雅鲁藏布江南岸,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的皱褶间,蕴藏着中国最极致的“风”“光”。11月14日,由中核汇能西藏公司投资建设的中核萨迦30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全容量并网成功,其中风电场区最高海拔为5194米,是目前全球超高海拔地区单体容量最大的风电项目。

  该项目是我国在风光储一体化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是中核集团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西藏能源结构高质量转型发展,提升西藏电力保障能力、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将西藏建设成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的生动实践。

  在新能源项目中,一般将海拔3500米的地方称为超高海拔地区。据了解,该项目光伏场区平均海拔4500米,风电场区平均海拔5000米,总装机30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20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10万千瓦,并配套建设1套储能系统,年平均发电量超5.7亿度,相当于每年可节约燃烧标准煤约16.4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45.34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5.01万吨。

  投产运营后,风电、光伏和储能将构建成一个巨大的绿色“充电宝”,形成多能互补能源格局,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最大化利用,上网电量占日喀则地区用电负荷20%,为日喀则地区乃至西藏区域提供坚强电力支撑,有效补齐水力发电夏盈冬缺、光伏发电昼盈夜缺的短板,保障人民群众冬季供暖和电力安全供应,为全球超高海拔地区新能源项目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示范样本。

  迎风而上 挑战极限

  海拔4500米以上通常被称为“生命禁区”,头昏脑涨失眠、皮肤灼烧干裂,给初来乍到的建设者带来重重一击。“缺氧不缺精神嘛,来之前都做好了心理准备。”已经被西藏的大风吹得皮肤泛红起皱的中核汇能萨迦项目负责人张云虎笑着说道。

  虽然高海拔地区的风大,但是由于空气密度低,风就变得“有气无力”。如何让“低风力”吹出“高效益”,精准选出机组的位置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设计团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气象数据分析技术,历时六个月,最终确定40台机组的选址。

  机组分散在100平方公里的10处山头,东西长约15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蜿蜒横布在沟壑之间。“2023年8月,我们突击队队员每天背着近10公斤的设备,总共接近400公里的徒步摸排,20天完成了40台风机的测量放线和15万多块光伏板矩阵的定位下桩。”张云虎回忆道。

  施工现场地势较高,山路狭窄,只能保证大型运输车辆单向通过,上山下山单向车程近1小时。为了让重达500吨的机组,长达90余米的叶片等大型材料设备准时完好运至施工现场,建设团队采取了分段式运输与现场组装策略,确保了施工的连续性和高效性。

  据介绍,项目开工之初,西藏公司就协同中核二二、中核二三、中核华辰等单位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党建+工程建设”为抓手,全体上下秉承中核集团“勇担使命、奋发图强、协同攻坚、敢于超越”的重大工程精神,坚决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新西藏精神,积极克服高寒、缺氧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不利的施工条件,保质保量开展各项建设任务。

  乘风而起 协同攻坚

  施工现场年平均温度在5-6℃,为了给“不抗冻”的混凝土保温,项目团队在基坑周围搭建了保温棚,给浇筑好的风机基础盖上了“大棉被”,团队通过首台风机基础的浇筑,积累了大量经验,4个月完成所有风机的浇筑工作。

  项目起重机械安拆、风机吊装等最高作业点海拔5194米,最大起重量达到130吨,风机吊装恰逢萨迦的雨季,降雨与强风持续进行,立稳“大风机”绝非易事。

  “施工人员需要严密监测风速,确保吊装作业的风速严格控制在10米/秒以下。”中核二二萨迦项目经理张静介绍,“有时通过测风软件预测中午或下午风大,为了在上午完成全部吊装作业,凌晨4点就要上山准备吊装,能看到风机与太阳一起缓缓升起。”

  针对超高海拔风力资源特性,项目采用了可以根据风速自动调整叶片角度和转速的智能机型。同时选择叶片长度更长的风机产品,加大机组扫风面积,增强捕风能力。在正常运行下,单个风机叶片每转动1小时可产生电量5000度,满足4个普通家庭的一年用电需求。

  2024年11月,项目团队对风电机组、光伏电站和储能系统开展了联合调试。同时依托智能化运行管理平台,24小时采集设备发电量、设备状态、环境参数等运行数据,并实时根据能源需求和供应情况,自动调整风能、太阳能和储能的输出比例,实现能源的优化管理。

  与风共舞 地企联动

  项目所在的萨迦县是喜马拉雅山脚下一座不起眼的小城,萨迦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和畜牧业。

  作为中核集团的在藏窗口单位,西藏公司积极承担央企援藏的重要任务。项目建设过程中,西藏公司与当地政府积极开展合作,积极架起援藏“连心桥”,带头开展党建联建、捐赠慰问,主动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开展捐赠帮扶和安全知识宣讲等各种公益活动。项目建成后,预计在项目全周期内(20年)缴纳近7.5亿元所得税,平均每年提供15个就业岗位,有效带动农牧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成果、促进民族团结融合,成功在雪域高原上点亮中核品牌。

  为了最大程度助力乡村振兴和促进民族融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西藏公司与当地政府单位就工程建设进度与管理进行了多次沟通与协调。日喀则市、萨迦县等政府工作人员多次亲临项目现场,慰问广大建设者,并对施工一线的工作提供了大力支持与协助。其间,为保障风机运输安全,地方交通管理部门连续多日执行交通维稳工作,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对清洁能源的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保护为代价。”张云虎提到,在规划建设阶段,项目团队将风机的选点确定在山脊线上,减少对当地居民放牧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限制施工机械的活动范围,设置绿网、围栏等临时的植被保护屏障,以防施工活动对植被造成直接的伤害。施工结束后,项目迅速启动受损植被的修复与补植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从今天起,项目实现了全容量并网发电,让来自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风轻抚成绿色的诗篇,穿越重重山峦与浩渺江河,化作璀璨光芒,温柔地照耀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