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谢泽 但棣瑶)2020年12月15日,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三峡集团正式签约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合作伙伴,让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三峡梦和奥运梦再一次牵手同行。
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为什么说是“再一次”呢?宜昌、北京远隔千里之遥,三峡工程和“冰立方”,最初是怎样结下缘分的?现任三峡集团西藏能投总经理陈俊波作为亲历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
当新世纪的曙光照进华夏大地,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进入关键期,千里之外的三峡工程也迎来建设高峰。此时,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三峡集团前身)派出了一批优秀的工程建设人才,参加奥运场馆建设。陈俊波作为其中一员,于2003年2月26日离开宜昌来到北京,参与到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项目建设管理中来。
三峡集团支持奥运场馆建设工程建设团队合影
距离:从三峡到奥运
“我们项目管理部的人原来都在三峡工地工作,家也都在湖北宜昌。来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家里也顾不上,这是我们最初的顾虑。”陈俊波回忆起刚到北京时的情形,“可是随着工作逐步展开,我们才发现,最烦恼的问题并不是三峡到北京的空间距离,而是三峡到奥运的专业距离。”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项目管理部大部分人的对口专业,不夸张地说,在水电行业里,三峡人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但一个世界顶尖水平的体育场馆建设管理项目,对陈俊波和同事们来说则是一个新的课题:“在三峡,我们的专业知识可以充分发挥。而体育场馆建设属于工民建领域,与我们的专业有一定距离。奥运、三峡都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哪个干不好,都愧对全国人民。”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比赛大厅
为了建设一座世界一流的游泳场馆,通宵作战成为项目管理部的工作常态:白天调研学习,晚上整理材料,审查复核、讨论修改、定稿装订……通宵达旦后才能休息,下一班的同志再接茬儿干。
在多方努力下,建设一座世界最大水电工程和建设一座举世闻名的体育场馆这两个传奇工程,三峡人都做到了。
“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去承载梦想——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陈俊波说。
战疫:从备战到胜利
北京冬奥会在筹备过程中,遭遇了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而在2003年2月,陈俊波一行刚到北京,便与气势汹汹的非典疫情正面遭遇。
“我们刚到,非典疫情就爆发了,北京防控任务艰巨。很多驻京单位的人员都开始撤离,在京人员也尽量不出门、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少与人接触。气氛开始变得紧张。”
而当时“水立方”正处于规划设计关键阶段,工作一旦停滞,整个工期都会延后,甚至影响奥运会举行。因此,项目管理部没有一个人离开北京,而是更加全身心投入工作。
不仅不能离开北京,大家每天还必须搭乘地铁,过着办公和住宿“两点一线”的生活。“平日里高峰时段挤不上去的地铁,那时空空如也,只有我们项目管理部的几个同志,感觉异常冷清。”
“后来非典疫情很快被控制,我们的工作由于在疫情期间从未中断,所以项目进度未受影响。”陈俊波感慨道。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竣工交付仪式
缘分:从水立方到冰立方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之一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本届冬奥会竞赛场馆中非常特别的一座。2019年,该场馆完成了游泳池与冰场的转换,成为世界首座实现由水到冰转换的奥运场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水上项目和冰上项目均可进行的“双奥”场馆。今年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这里将产生3枚金牌。
凭借出色的投资控制和工程质量,自2007年顺利交付以来,“水立方”从承接体育赛事,举办会议展览,到今年再战冬奥,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
今天,“水立方”变成了“冰立方”,三峡总公司也成为三峡集团,但奥运与三峡的缘分却一直在延续。
“冰立方”外景 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三峡工程的建设练就了一支优秀的团队,打造了三峡品牌,形成了三峡精神,这些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底气,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维护好三峡品牌、弘扬三峡精神。”
“回想过去,我们从刚接到任务时只知道‘国家游泳中心’六个字,到后来构建出‘水立方’设想,然后将它变为现实,在这一过程中三峡品牌、三峡精神和三峡团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肯定。”陈俊波回忆道。
正是因为这份艰辛付出,三峡人在奥运场馆项目中树立了良好声誉,得到了各方高度认可。
作为一名结缘奥运的三峡人,当陈俊波听到三峡集团成为北京冬奥官方合作伙伴时,心里由衷地欣慰:“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官方合作伙伴是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的,这充分体现了北京冬奥组委对三峡集团的认可,对三峡品牌、三峡形象的认同。”
“我们在创建世界一流企业过程中不断坚持的三峡精神,不是正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相互契合吗?”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被采访者提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