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市场活力更高、市场更加规范,逐步构建起以中长期市场为“压舱石”,辅助服务市场和现货市场分别为“稳定器”和“试验田”的电力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体制机制。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充分发挥电力市场改革“排头兵”作用,以中长期交易为抓手,通过市场机制全力促进全网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
通过多签、长签电力中长期合同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电力中长期交易是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稳定市场价格重要手段,为电力市场的稳定高效运行保驾护航。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2021年电力中长期合同签订工作的通知》对电力中长期合同签订工作明确提出全签、长签、分时段签、电子签、见签、规范签等“六签”要求,鼓励市场主体签订年度及以上中长期合同,力争2021年年度及以上中长期合同签约电量不低于前三年平均80%,并通过后续月度交易保障中长期签约电量不低于前三年平均值90%—95%。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积极落实电力中长期合同“六签”工作要求,牵头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组织编制了推进电力中长期交易合同“六签”工作方案和任务清单,多次组织召开专项工作协调会议,按周跟踪中长期合同签订工作进度,梳理形成《2021年度电力中长期合同“六签”工作指引》,制定了跨省区和省内交易合同模版,并完成了交易系统功能升级改造等配套支撑工作。为进一步帮助主体组织生产经营、稳定市场预期,广州电力交易中心还专门组织发用两侧市场主体面对面协商,共同签订了3—5年的电力中长期合同,推动南方区域“十四五”高质量开局。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快速响应、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上级部委的充分肯定,国家发改委将“广交经验”写入工作专报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范围推广学习,并对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卓有成效的工作进行了表彰。
今年以来,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按照“六签”工作要求先后两次组织年度中长期交易,累计成交电量2292亿千瓦时,达到近三年南方区域西电东送平均送电规模的102%,超额完成工作目标,并在后续开展了月度、月内交易等共计189笔相关交易,继续提高中长期交易送电规模。1—6月,在南方区域整体负荷增长较快的情况下,跨区跨省送电规模达到8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2%,有力保障了受电地区电力供应。同时,上半年南方区域跨区跨省市场化交易均价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有效稳定了用能价格,充分发挥了中长期交易避险作用。
灵活组织电力中长期交易确保电力供应稳定
电力中长期交易是保障电力供应稳定、缓解供需矛盾的重点举措。为稳妥推进带曲线电力中长期交易,帮助市场主体更好履约,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积极完善电力中长期合同市场化调整机制,按月组织开展双边、集中交易,并逐步缩短交易周期、增加交易频次,在年度中长期交易结果的基础上,为市场主体调整电量及负荷曲线提供市场化手段。
上半年,在南方五省区电力供应持续偏紧的形势下,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积极统筹优化网内电力资源,最大限度争取网外电力支援。4—5月,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报请国家发改委协调国网送南网通道江城直流高峰时段按满功率运行,支援广东顶峰电力100万千瓦,同时积极发挥交易机构协同作用,会同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组织湖南支援广东电力中长期交易,在高峰时段支援广东电力40—60万千瓦,缓解了广东电力供应紧张局势。为更好发挥区域资源互联互通、余缺互济作用,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加强供需研判,根据送受电地区负荷曲线和供应能力特性动态优化西电东送计划。其中,为保障广东电力供应,西电送广东按照高峰时段不低于年度计划曲线安排顶峰送电交易,进一步深挖贵州顶峰能力,按贵州送出最大能力组织交易,累计调增贵州送广东计划电量5.2亿千瓦时。在此基础上,为不增加云南电力缺口,1—6月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组织送受双方优化调减云南电网外送计划电量23.8亿千瓦时。
推动建立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中长期交易配套保障机制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目标下,新能源规模化发展成为常态,以风电、光伏为主体的新能源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大规模的新能源接入除了要求电力系统必须有强大灵活的调节能力、全面推进“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外,也要在电力市场设计,特别是价格机制设计中合理体现,以引导用户主动削峰填谷、促进新能源消纳,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提供支撑。
为服务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积极推进电力中长期合同分时段签约工作。市场主体通过新一代电力交易平台自主申报24点分时电力曲线和价格,依据新能源发电出力和负荷曲线变化约定差异化电价,灵活约定价格浮动机制,更好促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背景下,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将继续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目标,继续提升服务能力,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建设,适应、把握、引领电力新常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制机制设计,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杨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