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小于5级,通信联络通畅,可以开机。”11月14日8时30分,在海拔2600米的四川布拖县九都镇洛子村,±800千伏白鹤滩—浙江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川1标段正在开展最后的放线作业。随着开工指令下达,张力机发出阵阵轰鸣,3个走板各牵引2根导线缓缓移动。
±800千伏白鹤滩—浙江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起于四川凉山白鹤滩二期换流站,途经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浙江等5省(直辖市),止于浙江杭州浙北换流站,线路全长2120千米,输电能力800万千瓦,可将白鹤滩水电站发出的清洁电力送至华东地区。其中,该工程川1标段穿越四川大凉山,沿线海拔高、地形复杂,且山区气候多变,整体施工难度大。
“本次放线的区段仅长1.1千米,但要跨越500千伏鹤普线。”川1标段项目经理王培介绍,该区段是川1标段最后一个放线区段,其余部分已于8月完成主体施工。施工项目部按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施工安排,两次优化施工组织和施工方案,将放线段长度由7.8千米缩短至3.6千米,再缩短至1.1千米。
“雾气很大,能见度不超过100米,牵引速度不要太快。”随着导线的送出,张力场技术员巫恒一边通过智能放线系统观察牵引走板和导线的行进状态,一边使用对讲机与牵引场的现场负责人吴庭国保持沟通。
川1标段建设中应用的智能放线系统,全名为全景可视化及智能仿真张力放线系统,由四川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与传统的输电线路张力放线在沿线塔位设置专人监护并报送放线情况的方式相比较,该系统在张力场、牵引场等关键位置设置了传感器和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控滑车、走板等关键设备的工作状态,并将相关数据集成到现场控制指挥中心,为安全高效推进施工提供决策依据。
“运用全景可视化及智能仿真张力放线系统,减少了由于实时信息获取不及时等,可能造成的跨越安全距离不足、导线跳槽、走板翻转等隐患。”王培说,“还让我们破解了大雾天气无法开展导线展放作业的老问题。”
“走板已经跨越500千伏鹤普线,导线最低点满足该跨越点的净空距离。”
“导线已翻过铁塔滑车。”
“张力已调整到合适区间,可以进行导线锚固。”
……
随着巫恒不断使用对讲机报送放线进度,9时48分,第一极6根子导线仅用78分钟便全部牵引到位。此时,山坳中仍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超过200米,站在铁塔下都看不清塔顶的情况。
“这段时间,山里的天气都是这样,上午大雾,中午才开始放晴,一天内温差接近20摄氏度。”王培说,“运用了全景可视化及智能仿真张力放线系统,操作人员在现场控制指挥中心内就可以准确掌握整个放线过程。”
全景可视化及智能仿真张力放线系统的应用不仅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也减少了导线展放过程中张力场、牵引场及沿线塔位投入的人员数量,提升了整个放线过程的安全性,具有较强的推广性。
11月15日8时30分,川1标段最后放线区段的第二极导线开始展放。9时36分,第二极导线顺利牵引到目标铁塔。至此,±800千伏白鹤滩—浙江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线路全线贯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