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网 > 焦点新闻

一件电力“国货”的崛起

国家电网报发布时间:2024-09-25 11:05:48  作者:刘早 刘环

  7月29日,甘肃—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作为世界上首个在送受两端均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跨区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甘肃—浙江工程将攻克大容量柔直换流变压器、高比例新能源并网等关键技术,是科技含量十足的电力“国货”。

  打造这件电力“国货”的道路,中国走了近40年。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代代电力人深耕直流输电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历史性突破,推动我国直流输电事业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古泉换流站。 国网特高压公司供图

  30%、70%、100%,这组数字展现了我国直流输电工程国产化率的提升历程。其中的故事,从几名电力“老兵”的经历讲起——

  1986年7月,当21岁的种芝艺走出大学校园,进入葛洲坝换流站工作时,我国首个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葛洲坝—上海±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尚不足1年时间。那时,我国在超高压直流输电领域尚无实践经验。作为一项由外国企业承担的“交钥匙”工程,葛沪直流的成套设计、工程设计、设备制造、试验调试等环节均依靠外国专家组织实施。

  种芝艺办公室的书柜中有一本购于1986年8月的《英汉技术词典》。当时,换流站设备、图纸上的文字和资料都是英语。种芝艺等站里的年轻人边翻字典边与外国专家交流,努力学习工程技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三峡输变电工程的大规模建设为我国直流输电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从建设三峡—常州±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开始,中国电力人在工程中留下了越来越多属于自己的印记。

  三常直流工程的中国印记有多少?曾经参与工程建设的邹军峰给出了一个数字——30%。他回忆:“当时,国内一些厂商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分包了换流变压器等设备的生产制造,使整个工程的国产化率有了一定提升。”

  令邹军峰意想不到的是,30%这个数字在短短几年内还在快速上升。当他2004年参与三峡—上海±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建设时,越来越多的国产设备出现在施工现场,整个工程国产化率提升至70%。

  后来,灵宝直流背靠背工程用上了国产的控制保护设备,整个工程实现100%国产化。“到了2009年,我们终于建成我国首个全部实现国产化的远距离、大功率直流输电工程——宝鸡—德阳±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邹军峰自豪地说。

  一系列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为我国直流输电事业发展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时,转而攀登直流输电领域新的高峰——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2008年,39岁的谭启斌告别工作10多年的湖北送变电公司,来到四川宜宾,参与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建设。

  “这是一项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设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在换流站建设中,除部分直流场设备和高端换流变压器从国外进口外,其他设备均由国内厂商制造。”作为工程送端站复龙换流站的项目执行经理,谭启斌体会到我国在直流输电领域的进步。但他也坦言:“我们那时依然没有扔掉外国企业这根‘拐棍’。”

检修人员在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姑苏换流站检查柔性直流换流阀。 曾斌 摄

  如何扔掉“拐棍”独立行走?中国电力人靠的是自主创新。2012年,当邹军峰参与溪洛渡左岸—浙江金华±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时,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高端换流变压器已经应用到了工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时在施工现场再也看不到外国人的身影。”邹军峰回忆。

  ±800千伏,中国电力人并未止步。为满足更长距离、更高效率的电力传输需要,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电压等级在2016年被提高到史无前例的±1100千伏。那年年初,谭启斌再次担任“急先锋”,参与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在这项工程之中,中国电力人一连攻克国产穿墙套管、换流阀耐压特性提升及电磁环境等一系列难题。从新疆昌吉到安徽宣城,跨越3000多千米,工程创下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等多个“世界之最”。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2020年6月,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设的世界上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建成投运,创造12项世界第一。两年后的2022年7月,应用“常规直流+柔性直流”混合级联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入运行,成为全球首个混合级联特高压直流工程。在种芝艺看来,每一项新工程的投运,每一次新技术的突破,都将激励更多中国电力人开拓创新,朝着更高更远更难的电力科技高峰攀登。

  如今,国家电网在运“19交16直”35项特高压工程,成为世界上输电能力最强、规模最大的电网。勤于钻研、勇于创新的中国电力人将打造出越来越多的高品质电力“国货”,更好保障电力供应,服务企业生产,造福百姓生活。(刘早 刘环)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