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网 > 焦点新闻

最忙的电为最美最快的冰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2-02-17 00:00:00

  9时15分至12时40分,花样滑冰双人自由滑、冰舞自由舞;19时30分至21时25分,短道速滑女子500米、男子1000米;次日9时15分至13时30分,花样滑冰……这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都体育馆部分比赛日程安排。由于花样滑冰与短道速滑两项比赛交替进行,首体在比赛期间要进行30次的冰面转换,这意味着电力负荷的明显波动和电力保障工作的繁忙和艰巨。

首都体育场馆群电力保障团队开展设备巡视工作。

  “首体不仅是北京冬奥会唯一需要冰面和场地转换的场馆,还是中国冰雪运动的大本营,拥有最‘美’的冰和最‘快’的冰。我们已做好充分的准备,为这最‘美’、最‘快’、最‘忙’的冰提供坚强可靠的电力保障。”首体场馆群电力保障团队经理李清涛表示。

最美最快的背后是坚强的电力支撑

  一座米黄色颇有历史感的建筑,坐落在北京西直门商圈西北方向二、三环之间,建筑正面上部有5个鲜红的大字“首都体育馆”。从外观看,它不像新建体育场馆那么炫酷,但却是中国冰雪运动的大本营。同时,它也是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比赛的竞赛场馆。

  1968年10月落成的首体建有国内首座人工室内冰场,如今是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办公地点。

首都体育场内景

  为迎接冬奥会,首体进行了改扩建,外观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但内部却是焕然一新。场馆的正中央是一块亮白色的多功能转换标准冰场,像一块晶莹通透的巨大玉石。场馆顶部新增了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围绕场馆还设置了环屏,非常具有科技感。场地四角,还分别布设激光投影仪,将绚丽的灯光与精彩的比赛投影至场馆顶部的屏幕,形成了最“美”的冰。

  除了大型天幕显示系统营造的最“美”的冰,首体冰面还被世界顶尖运动员盛赞为最“快”的冰。2021年10月测试赛期间,短道速滑世锦赛5次打破世界纪录。在最“美”、最“快”冰的背后,是坚强的电力支撑。

  为加强冬奥会场馆电源侧建设,同时更好地接受来自张北的绿电,国网北京海淀供电公司在首体场馆群区域内专门建设了首体110千伏变电站。变电站建设首次应用了三维设计技术,仅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就保质保量地建成投运。

  “三维设计技术是先在电脑里模拟变电站建设及电气安装的全过程后,将遇到的问题全部调整到位,再进行施工,所以效率非常高。这是北京首个应用三维设计建设的变电站。”首体场馆群电力保障团队综合管理组组长杨浩介绍。

  通过新建和改造,首体场馆群已成为集比赛、训练、科研于一体的冰上运动园区,总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园区包括承担比赛任务的首都体育馆、承担训练任务的首体综合馆、运动员公寓和新建冬奥赛事中心4个项目,北园区包括首都滑冰馆和新建综合训练馆。因此,首体也是北京冬奥会中唯一同时承担训练和竞赛两项任务的场馆。

首都体育场馆群电力保障团队进行场馆电缆敷设工作。

  “去年其10月份测试赛之后,首体的电力建设和保障任务是与运动员的训练交织在一起的。由于本届冬奥会是在闭环内运行,我们的电力人员只能晚上等消杀完毕才能进入场馆开展临电工程建设,通常从23点以后进入场馆内工作,到凌晨四五点撤出来,场馆再次消杀之后换运动员或工作人员再进入。”李清涛说。

  比赛的发令枪即将打响。首体场馆内外,夺目的灯光屏幕,先进的制冷机组,还有各种安保、除湿、送风、气溶胶检测、消毒等智能科技产品的大量使用,处处都显示着电力的安全可靠保障。

保电“最忙”的冰

  2月4日至2月20日期间,首体的正赛共有17天。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交替进行,夺金的比赛就有14场,很有看头。

  台上的万众期待背后,将产生“最忙”的保电模式和强大考验。

  “基本上是一场花样滑冰,下一场换短道速滑,然后再花样滑冰……短道速滑追求速度,为减少摩擦力,要求冰面较薄较硬,制冰温度是零下7至零下8摄氏度;花样滑冰运动员有许多跳跃和旋转动作,因此冰面是所有冬奥会项目中最柔软的,制冰温度是零下4至零下6摄氏度。”李清涛告诉记者,制冰机组有时候要化冰,有时候要冻冰,所以共需要进行30次的冰场转换。

首都体育场馆群电力保障团队在场馆内进行测温测负荷工作。

  “每次冰场转换对电力保障的要求不一样,而且转换的时间也非常短。因为有防疫消杀的时间间隔,每次冰场转换需要两个小时之内完成,这就需要电力保障人员对电气设备、制冰设备等电力负荷来进行非常细致的巡视。各业务领域,尤其是制冰领域要与奥组委制冰工作人员精准对接。首体的保电任务难度比较高,挑战也是比较大。”他表示。

  首体场馆群的4块冰面均采用新型环保制冰技术,是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在北京的首次应用。过去历届冬奥会制冰都是用氟利昂或氨,但氟利昂容易造成臭氧层破坏,而氨具有微毒、易燃易爆的特性。使用二氧化碳制冰,不仅使场馆碳排放趋近于零,还更加节能省电。

首都体育场馆群电力保障团队巡视设备。

  “制冰机组的波形是长城形状或叫齿轮形的,一启动电流就会非常大,一停电流就非常小,甚至没有了,所以制冰机组负荷在冰场转换时正将会出现明显波动,对电能质量的和设备抵抗负荷变化的冲击要求是很高的。”杨浩说,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是个新技术,尽管配备高标准的电力设备,在赛前还做了负荷特性、高次谐波等检测和大负荷测试,但是对它负荷特性并不能说完全掌握,赛时还提高关注和加强风险应对。

  通过新建和改造,首体场馆群已建成为集比赛、训练、科研于一体的冰上运动园区,总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园包括承担比赛任务的首都体育馆、训练任务的首体综合馆、运动员公寓和冬奥赛事中心4个项目,北园包括首都滑冰馆和新建综合训练馆。

首都体育场馆群电力保障团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冬奥正赛期间,首体的竞赛主馆、短道与花滑训练馆都将启用,是唯一需要‘三块’冰面同时保障的场馆。这对团队的三馆联动、服务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李清涛说。

  据介绍,冬奥组委会把首体的运行团队分为30多个领域,电力是其中一个。按人数来讲,首体电力保障团队共有196人,人员规模在各领域里面排在前列,凸显了电力对赛事保障的重要作用。

  信息来源:国网宣传部,国网北京电力,中国电力报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