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网 > 电网人物

王浩:把技术难题当作创新点

国家电网报发布时间:2021-05-17 09:32:13  作者:赵超 周思怡

  ●人物简介

  王浩 中共党员,江苏徐州供电分公司变电运维室监控班副班长,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曾获中国好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技能大师、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国家电网公司优秀技能专家人才等荣誉。

  ●个人感悟

  我们搞技术,就是要一切从生产实际出发,用新方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全力以赴守护电网安全运行。

  5月9日,在江苏徐州供电公司变电运检室庆云桥集控站,该公司监控班副班长王浩在自己开发的监控值班机器人辅助下,密切监控着徐州电网95座变电站的运行情况。该监控值班机器人具备监控业务、全景管理、智慧化分析与处置能力,可辅助值班人员24小时把控电网巡检工作的薄弱环节。

  工作25年来,王浩坚守在变电运行和电网监控岗位上。他本着一切为了提升工作效率的原则,始终致力于技术创新工作,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9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5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项。

  “创造条件搞创新”

  1996年,王浩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徐州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室工作,成为220千伏桃园变电站值班员。

  220千伏桃园变电站是徐州地区的重要电源点之一。王浩的日常工作就是在变电站值守、巡检。第一次去巡检的情景,他至今记忆犹新。变电站设备发出“滋滋”的电流声,他由于对高压电的恐惧,双腿发抖,手里冒汗,蹑手蹑脚跟在老师傅刘新身后。

  “王浩脑子灵光,又肯学,很快克服了畏惧心理,一个月后就基本熟悉了巡检流程。”刘新说。

  2003年,王浩发现桃园变电站没有巡检记录。为了强化安全管理,他想到一个办法——把射频卡布置在设备巡检路线上,员工巡检时只需用手持射频接收器采集射频卡信号,就能掌握设备巡检情况。他自费买来装备,开展设计、研发工作,并调试、安装设备。在工作中,他坚信“创造条件搞创新”的理念。在设备研发最艰难的一个多月里,他经常住在桃园变电站,开展彻夜攻关。2003年10月份,他研发出“变电站设备巡检检查系统”,实现了设备巡检电子化管理,使缺陷发现率同比提升了26个百分点。

  2004年,他在“变电站设备巡检检查系统”的基础上,研发了“设备巡检网络检查系统”,使变电站值班员可通过网络实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

  在变电运维室工作的10年里,王浩解决了40余项技术难题,正确处理故障及异常1000余起,减少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创新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2006年,王浩被调到徐州供电公司监控中心任专业工程师,负责市区变电站的运行监控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创新。

  “调度难、调度苦、眯着眼睛盯屏幕,熬夜通宵黑眼圈”是对当时监控专业人员的形象描述。那时,DF1800监控系统屏幕上每天滚动着上万条设备状态信息。值班员一旦不能准确捕捉到异常信号,电网设备安全运行就可能存在隐患。

  为了减轻人员值班压力、解决信息遗漏问题,从2006年6月开始,王浩发挥自己计算机专业的特长,扩展监控系统功能。2007年6月,监控系统升级完毕后,他应用“监控信息筛法”,通过程序分类梳理监控信号,让监控系统具备了事故、异常、越限信息分屏显示的功能。接着,他开发出开关光子牌集控显示画面等十多项功能。2009年,这个“监控信息筛法”入选了徐州供电公司评选的“十大操作工作法”。

  2008年,为解决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导致的客户停电时间长、接地点安全隐患大的问题,他和同事研制小电流单相接地检测报警仪,可快速检测出线路故障。王浩不断改进小电流单相接地检测报警仪,2014年开发出小电流拉路程序化操作功能,将停电时间缩短到1秒钟。该技术于2015年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于2019年在江苏各地推广应用,每年可减少电力设备损坏及供电损失数千万元。

  “变电站设备信息全回路自动校核平台”提高设备验收效率近80%,“基于人工智能的监控管家”实现监控业务全维度监管……他的创新成果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工作25年来,他完成20多个科技项目,获得全国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能源化工学会优秀职工创新成果二等奖、中国质量协会优秀质量管理成果国优奖等奖项30多个。

  “我收徒弟,得‘勤商’高”

  4月27日,在徐州供电公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上,“电网可视化智能规划平台”“厂站端专用运维调试终端的研制”“基于AI边缘计算的视频智能分析盒及主站实时分析平台”三个项目分获一、二、三等奖。这些项目成果都来自“王浩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

  2018年,徐州供电公司成立王浩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现在已是徐州供电公司技术创新主阵地。

  谈及创新,王浩反而说起了“基础”。“只有勤观察、勤思考,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才能知道哪里需要改进、怎么去改进,才能打好创新的基础。”他说,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基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钻深钻透后的提升路径。

  王浩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的墙上挂着创新团队成员组成表。在工作室成员中,70%是青年员工。2018年至今,王浩每周都会抽出时间指导他们的创新项目,并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创新心得分享给他们。

  王浩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累计完成科技项目1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获得全国及电力行业质量管理成果发布奖14项。

  说到自己的收徒标准,王浩说要“勤商”高的员工。“电力系统监控业务是一门系统技术工作,知识储备和工作经验是开展工作的基础,所以勤奋一点、多学一点总是有好处的。”从2005年开始,王浩带的30多个徒弟均获得中级及以上职称,其中有1名高级工程师和3名高级技师。

  “我们工作室的成员来自各个专业。有时,我们也会跨专业交流,利用跨界思维和系统思维开展技术创新。”王浩说。王浩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教学研讨,搭建起一个集学习、培训与实操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