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洞里的变电站

在云贵高原群山环抱中,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变电站,大型电力变压器“藏”在巨大防空洞中,变电站灰白色的水泥围墙右前方10余米处,是两栋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红砖房。

这就是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一座变电站——110千伏水城变电站,建于50多年前“三线建设”初期,如今叫作110千伏杉树林变电站。50多年前,六盘水电网实现了变电站零的突破,正式联接贵州电网。随后,六盘水先后又有了第二座、第三座、第四座110千伏变电站以及220千伏变电站、500千伏变电站……以此为依托,六盘水大地上星星点点的电力之源,开始一点点串成线,一条条并成网。越来越强大、完善的电网,为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力支持。

一座变电站联通一张电网

第一次走进杉树林变电站,是今年9月底一个细雨纷飞的日子,陪同我们前往的是贵州电网公司六盘水供电局变电管理所党支部书记雷建强。

依山而建的杉树林变电站(以下简称“衫变”),最引人瞩目的首先是一个山洞状的水泥拱洞,变电站的“心脏”——变压器就藏身其中。据查,这是当年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三线建设中具国防意义的工厂及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的指示精神选址建设的。由于场地所限,变电站建在了山脚的平地上,而其他输变电设备装置、包括主控室、开关室等则修在了半山腰。每一次检修操作时,工作人员都要爬坡上坎无数次,在杉变操作一次的工作量、耗时因此相当于别处的三四倍。

如今,杉变的很多设备早已更新换代,但裸露的红砖墙上依稀还有上世纪60年代的安全口号,建站时安装的避雷针仍在坚守着“岗位”。尤其是当年修建的水泥支架,虽早已满布苔痕,还在牢牢地支撑着各类设备……

在六盘水供电局,我们看到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8年3月,六盘水在运变电站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12座、110千伏变电站45座,其中,负责六盘水市区供电任务的110千伏变电站就有10座。

110千伏杉树林变电站,如今只是中心城区众多的城网变电站之一了。

“当年,它(指杉树林变电站)可是六盘水地区最重要的枢纽变电站!”已年近八旬的六盘水供电局退休职工许金义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

1964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在随后召开的西南“三线建设”规划会上,决定在贵州西部的六枝、盘县、水城建设煤炭基地,并配合建设以钢铁、电力、建材为主的重工业基地。

“三线建设”的号令发出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1965年,中、东部地区各省、市组织抽调地勘、设计、基建队伍1.3万多人,先期到达贵州六盘水。到1966年,各路建设大军已达10万之众,六盘水“三线建设”全面铺开。

时年28岁的山东德州人许金义作为建设大军中的一员,从济南供电局调到了六盘水供电局。

此时,贵昆线刚开通,水电部六盘水电力指挥部成立不久,下辖“两厂一局”(水城发电厂,盘县发电厂,六盘水供电局)。

当时的六盘水地区只有星星点点的“电源点”——小型发电机,国家紧急调来了7台“列车发电站”(六枝3台,水城4台,就放在今天的西站靠近货场附近),每台1500千瓦,烧煤作为动力,移动发电。“列车发电站”调来后,对周边企业生产建设进行临时性供电。不久,从长远发展考虑,建设输变电工程提上了日程。

当时的电网建设也是千头万绪——六水线(六枝到水城)已建好;水盘线正在施工(水城到盘县,长109公里);在变电站外围建设的临时变电站已通电,山东来的变电值班人员开始值班,为水城县、152地质局以及煤矿建设指挥部、水钢等提供施工电源;由贵州送变电承担的110千伏水城变施工进入紧张阶段,六盘水供电局派人到现场,提前介入,熟悉设备……

1970年3月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就在杉变现址,没有鲜花,没有喝彩,却有着暖意盎然的热烈喜庆气氛。除了建筑施工人员,六盘水供电局很多部门负责人也早早地赶到现场,四五十人共同见证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时年24岁的六盘水供电局员工郑思贵当天早上8点半接班,便接到了调度通知:“杉变新址投运,做好一切准备!”

于是,当天值班的3人,按捺住急迫的心情,先在临变控制室,有条不紊填写操作票,和调度沟通情况……经过分工:郑思贵负责操作,局生产科1人负责监护。

按照相关要求,新变电站正式投运前,母线最少需经过5次全电压冲击,主变需冲击3次。

“冲击试验非常成功!”时隔45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70多岁的郑思贵仍然透露出一丝紧张和激动,还有掩饰不住的自豪。

当天的整个操作流程前后持续了大约半小时,由于配合顺畅,操作中无任何混乱、失误、操作不到位现象,切换操作一次成功。当时水城地区唯一的变电站、六盘水地区唯一的11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水城变成功试运行!

自此,六盘水电网实现了变电站零的突破,经110千伏水城变出口,正式联接贵州电网。随后,六盘水先后又有了第二座、第三座、第四座110千伏变电站以及220千伏变电站、500千伏变电站……以此为依托,六盘水大地上星星点点的电力之源,开始一点点串成线,一条条并成网。越来越强大、完善的电网,为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力支持。

一座变电站传承一种精神

今年48岁的支永琴是六盘水500千伏变电站的值班长,2001—2003年曾在杉变(1985年,110千伏水城变电站正式更名为杉树林变电站)上班。在杉变值班的岁月,早已成为她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有着50年历史的杉变在六盘水供电局又有“变电设备博物馆”之美名,可同时呈现三代左右设备。支永琴介绍,杉变虽设备老旧,抗事故能力差,设备故障多,却便于职工培训、积累实战经验。于是,山东老师傅们因材施教,将杉变“变成”了六盘水供电局的一个运行工种培训基地,带出了很多业务尖子。如今,局很多中层干部和重要岗位技术骨干都是从杉变出来的。正因如此,杉变不仅传承了好的传统、优良作风,而且从未出过重大设备人身伤亡事故。

今年9月16日,六盘水供电局组织年青一代的党员干部到“防空洞力的变电站”现场聆听老一辈“三线人”讲述当年攻坚克难的建设故事,零距离感受当年电力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我18岁就来到了这里。当时条件特别艰苦,两块木头一搭,就是一张床。”2010年退休、已年逾七旬的王建斌老人站在红楼前,讲述着杉变建设初期的艰难和不易。

王建斌是六盘水供电局建局以后招收的第一批学徒工,第一代杉变人。令他终身难忘的还有当年两位山东师傅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的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一点一滴,艰苦却温馨。“教了半年左右实操后,师傅常带着我去看未投运设备,鼓励我学会观察、分析、摸索,一处一处指点,手把手教。”“当时学徒工没有加班费,逢年过节,师傅们都要主动把加班费拿出来,集中给大家改善伙食……”

韩先同1980年参加工作就到杉变值班,直到1989年离开。作为第二代杉变人,他对杉变的每一处变化如数家珍,“当时用水不方便,局里特地建了蓄水池,但只是自然形成的山塘,天旱时还是会干涸。通常外面送不进水来时,我们就舀来洗菜、打扫卫生。原先对面山上有个水塔,值班人员吃水基本靠水塔。”

38岁的汤峰是一位曾经在杉变担任值班员的80后,现任六盘水巡维中心值班员。杉变的运行维护,如今就由六盘水巡维中心负责。“以前,杉变的值班人员、员工起码有十五六人,实行数字化以后,实现无人值守了。”在汤峰看来,经历了50年沧桑变化后,杉变始终有一种精神在代代相传,那就是老一辈供电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或许,地处偏远的杉变在六盘水电网中的作用如今逐步减弱,但在六盘水电力人眼里,杉变的地位始终如一。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防空洞里的变电站

作者:邵静 李泵 王春山  发布时间:2018-10-29   来源:电力网

在云贵高原群山环抱中,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变电站,大型电力变压器“藏”在巨大防空洞中,变电站灰白色的水泥围墙右前方10余米处,是两栋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红砖房。

这就是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一座变电站——110千伏水城变电站,建于50多年前“三线建设”初期,如今叫作110千伏杉树林变电站。50多年前,六盘水电网实现了变电站零的突破,正式联接贵州电网。随后,六盘水先后又有了第二座、第三座、第四座110千伏变电站以及220千伏变电站、500千伏变电站……以此为依托,六盘水大地上星星点点的电力之源,开始一点点串成线,一条条并成网。越来越强大、完善的电网,为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力支持。

一座变电站联通一张电网

第一次走进杉树林变电站,是今年9月底一个细雨纷飞的日子,陪同我们前往的是贵州电网公司六盘水供电局变电管理所党支部书记雷建强。

依山而建的杉树林变电站(以下简称“衫变”),最引人瞩目的首先是一个山洞状的水泥拱洞,变电站的“心脏”——变压器就藏身其中。据查,这是当年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三线建设中具国防意义的工厂及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的指示精神选址建设的。由于场地所限,变电站建在了山脚的平地上,而其他输变电设备装置、包括主控室、开关室等则修在了半山腰。每一次检修操作时,工作人员都要爬坡上坎无数次,在杉变操作一次的工作量、耗时因此相当于别处的三四倍。

如今,杉变的很多设备早已更新换代,但裸露的红砖墙上依稀还有上世纪60年代的安全口号,建站时安装的避雷针仍在坚守着“岗位”。尤其是当年修建的水泥支架,虽早已满布苔痕,还在牢牢地支撑着各类设备……

在六盘水供电局,我们看到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8年3月,六盘水在运变电站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12座、110千伏变电站45座,其中,负责六盘水市区供电任务的110千伏变电站就有10座。

110千伏杉树林变电站,如今只是中心城区众多的城网变电站之一了。

“当年,它(指杉树林变电站)可是六盘水地区最重要的枢纽变电站!”已年近八旬的六盘水供电局退休职工许金义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

1964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在随后召开的西南“三线建设”规划会上,决定在贵州西部的六枝、盘县、水城建设煤炭基地,并配合建设以钢铁、电力、建材为主的重工业基地。

“三线建设”的号令发出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1965年,中、东部地区各省、市组织抽调地勘、设计、基建队伍1.3万多人,先期到达贵州六盘水。到1966年,各路建设大军已达10万之众,六盘水“三线建设”全面铺开。

时年28岁的山东德州人许金义作为建设大军中的一员,从济南供电局调到了六盘水供电局。

此时,贵昆线刚开通,水电部六盘水电力指挥部成立不久,下辖“两厂一局”(水城发电厂,盘县发电厂,六盘水供电局)。

当时的六盘水地区只有星星点点的“电源点”——小型发电机,国家紧急调来了7台“列车发电站”(六枝3台,水城4台,就放在今天的西站靠近货场附近),每台1500千瓦,烧煤作为动力,移动发电。“列车发电站”调来后,对周边企业生产建设进行临时性供电。不久,从长远发展考虑,建设输变电工程提上了日程。

当时的电网建设也是千头万绪——六水线(六枝到水城)已建好;水盘线正在施工(水城到盘县,长109公里);在变电站外围建设的临时变电站已通电,山东来的变电值班人员开始值班,为水城县、152地质局以及煤矿建设指挥部、水钢等提供施工电源;由贵州送变电承担的110千伏水城变施工进入紧张阶段,六盘水供电局派人到现场,提前介入,熟悉设备……

1970年3月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就在杉变现址,没有鲜花,没有喝彩,却有着暖意盎然的热烈喜庆气氛。除了建筑施工人员,六盘水供电局很多部门负责人也早早地赶到现场,四五十人共同见证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时年24岁的六盘水供电局员工郑思贵当天早上8点半接班,便接到了调度通知:“杉变新址投运,做好一切准备!”

于是,当天值班的3人,按捺住急迫的心情,先在临变控制室,有条不紊填写操作票,和调度沟通情况……经过分工:郑思贵负责操作,局生产科1人负责监护。

按照相关要求,新变电站正式投运前,母线最少需经过5次全电压冲击,主变需冲击3次。

“冲击试验非常成功!”时隔45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70多岁的郑思贵仍然透露出一丝紧张和激动,还有掩饰不住的自豪。

当天的整个操作流程前后持续了大约半小时,由于配合顺畅,操作中无任何混乱、失误、操作不到位现象,切换操作一次成功。当时水城地区唯一的变电站、六盘水地区唯一的11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水城变成功试运行!

自此,六盘水电网实现了变电站零的突破,经110千伏水城变出口,正式联接贵州电网。随后,六盘水先后又有了第二座、第三座、第四座110千伏变电站以及220千伏变电站、500千伏变电站……以此为依托,六盘水大地上星星点点的电力之源,开始一点点串成线,一条条并成网。越来越强大、完善的电网,为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力支持。

一座变电站传承一种精神

今年48岁的支永琴是六盘水500千伏变电站的值班长,2001—2003年曾在杉变(1985年,110千伏水城变电站正式更名为杉树林变电站)上班。在杉变值班的岁月,早已成为她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有着50年历史的杉变在六盘水供电局又有“变电设备博物馆”之美名,可同时呈现三代左右设备。支永琴介绍,杉变虽设备老旧,抗事故能力差,设备故障多,却便于职工培训、积累实战经验。于是,山东老师傅们因材施教,将杉变“变成”了六盘水供电局的一个运行工种培训基地,带出了很多业务尖子。如今,局很多中层干部和重要岗位技术骨干都是从杉变出来的。正因如此,杉变不仅传承了好的传统、优良作风,而且从未出过重大设备人身伤亡事故。

今年9月16日,六盘水供电局组织年青一代的党员干部到“防空洞力的变电站”现场聆听老一辈“三线人”讲述当年攻坚克难的建设故事,零距离感受当年电力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我18岁就来到了这里。当时条件特别艰苦,两块木头一搭,就是一张床。”2010年退休、已年逾七旬的王建斌老人站在红楼前,讲述着杉变建设初期的艰难和不易。

王建斌是六盘水供电局建局以后招收的第一批学徒工,第一代杉变人。令他终身难忘的还有当年两位山东师傅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的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一点一滴,艰苦却温馨。“教了半年左右实操后,师傅常带着我去看未投运设备,鼓励我学会观察、分析、摸索,一处一处指点,手把手教。”“当时学徒工没有加班费,逢年过节,师傅们都要主动把加班费拿出来,集中给大家改善伙食……”

韩先同1980年参加工作就到杉变值班,直到1989年离开。作为第二代杉变人,他对杉变的每一处变化如数家珍,“当时用水不方便,局里特地建了蓄水池,但只是自然形成的山塘,天旱时还是会干涸。通常外面送不进水来时,我们就舀来洗菜、打扫卫生。原先对面山上有个水塔,值班人员吃水基本靠水塔。”

38岁的汤峰是一位曾经在杉变担任值班员的80后,现任六盘水巡维中心值班员。杉变的运行维护,如今就由六盘水巡维中心负责。“以前,杉变的值班人员、员工起码有十五六人,实行数字化以后,实现无人值守了。”在汤峰看来,经历了50年沧桑变化后,杉变始终有一种精神在代代相传,那就是老一辈供电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或许,地处偏远的杉变在六盘水电网中的作用如今逐步减弱,但在六盘水电力人眼里,杉变的地位始终如一。

      关键词:电力, 防空,洞里,变电站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