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区创举——沕沕水发电站

1947年,电力工人为西柏坡架设供电线路。

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城西南65千米外、距革命圣地西柏坡50千米之处,就是被誉为平山八大景之一的沕沕水瀑布。1948年,华北解放区第一座红色水利发电站在此落成。

当年,这座红色发电站点亮了西柏坡的灯光。朱德总司令向电站赠送了题有“边区创举”的纪念匾。

如今,水电站的历史使命早已终结,但当初电站建设者们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精神依然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飞流瀑布上建起红色电站

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委机关来到西柏坡。当时,解放战争正处在战略转移的紧要关头,解放军第33兵工厂从张家口以分散的形式迁到平山县北冶、南冶、唐家会、罗汉坪等村庄。

水电站首任站长、在此工作43年的王平玉回忆,当时兵器生产全靠人工操作,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前线的需要,急需电力供应。同时,党中央即将从陕北迁往西柏坡,作为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也需要解决工作照明、发报的电力问题。聂荣臻要求晋察冀边区工业局尽快解决西柏坡的供电问题。

当时,没有建设火力发电厂的条件,只有依靠滹沱河的水力资源建立水电站。建厂选址的任务最终交给了华北工业交通学院的黎亮和张子林。

说到建站选址,王平玉讲了一段有趣的故事。接到任务后,黎亮和张子林带领十几名技术人员先后考察了滹沱河及其支流,但结果不是流量小,就是落差不足,让人犯愁。一天夜里,张子林梦见他在深山密林中看到泉水奔腾,急流飞泻。

张子林一边向战友们讲述梦境,一边翻阅一本破损不全的清代《平山县志》,突然发现有关“沕沕水瀑布”的记载。大家兴奋不已,连夜奔向瀑布所在地,进行了三天的考察。近百米的瀑布飞流直下,甘洌的泉水湍流不息,高山深谷林繁树茂……大家都觉得这里是绝好的水电厂建设地点。

“梦中选址”一说听来颇具传奇色彩,但沕沕水的确有着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优势:有流量为0.35立方米/秒的喀斯特岩溶泉,常年涌流,四季不竭;泉水沿绝壁飞落,形成落差极大的天然瀑布;地处偏僻的深山老林,隐蔽性好。

“土专家”背水一战创奇迹

现在,在沕沕水发电站旧址内,当年的发电设备依然保存完好,看起来十分简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发电设备也非常稀罕,建设一座水利发电站可谓困难重重。

1947年4月,正当大家为建设水电站紧锣密鼓地筹备时,凑巧正太战役结束后,井陉煤矿得到解放,解放军缴获了一台德国造的150基罗瓦特的发电机及部分管件。据此有利条件,中央财办处、工业局建议迅速启动电站工程建设。6月,华北工交学院大批干部及工业局干部陈宝诚、卢成铭和井陉矿区来的工友蒋崇礼等进驻沕沕水,开始了施工设计准备。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工业局还是华北工交学院的干部,谁也没有搞过水电站工程,也都没见过这德国的洋玩意儿。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很快一个设计班子组建了起来。

电站水轮机最让设计者头疼。水轮机是发电站的核心,是设计中的技术难点。设计水轮机的重任落在机械科科长周士富、技师龚蕴章、技术干部梁英的肩上。对他们来说,水轮机的形状构造都没有接触过,但他们硬是靠着意志、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四处查资料、请教专家、研究推理,圆满完成了任务。

这是非凡的创举,“老水电”们谈起这段传奇时说:“当时的政策叫三边政策,即边上马、边设计、边施工,没给我们留充裕的设计时间。那真叫背水一战啊!”

发电站旧址内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台德国产的发电机。这台发电机自1948年开始发电,一直工作到1975年,当地政府对电站进行扩建并网时才更换下来。在电站服役近30年的老设备,作为革命文物被永久保存在这里,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鲜为人知的“材料战”

从水电站的旧址向西望去是山崖。工作人员介绍,当时从瀑布源头到电站共铺设了873米的管道。

商钧是水电站的建设者之一,建设水电站时他接受的是架电线任务。上级领导布置任务时说:“一个月内架起全部电线,材料没有,工具仪器更没有,只能你们想办法。”

当年的架线材料都从正太战役缴获的战利品。电线五花八门,有铜线、铝线,粗细长短不一。电气科长陈宝诚、技术干部商钧从1947年6月16日开始,带领20名架线工人,在野外作业半年时间,战胜了一个个困难,化解一个个矛盾。接线时电线不足,他们就把7股铝线劈开用4股,其余3股再并入一股,延长了线路约14千米。他们灵活机动,将细线合成粗线,架在需要的线路上,节省了不少开支;配置变压器时,没有变压器油,就利用平山县当地产的核桃油放在大锅熬煮,煮干水分,当作变压器油用;水泥不够用,技术人员研究决定,让村民们把石头烧成白灰,再到山梁上挖来红黏土,从河滩运来细沙,三种材料按比例搅拌成三合土代替水泥……

历时半年,建设者们以惊人的速度奇迹般地建成了全边区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源源不断的电能送往西柏坡,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在明亮的灯光下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当时党中央由西柏坡发往各战场的电报,就是以此水电站的电力为动力。

电力改变了解放军武器制造靠手工操作的落后状况,使西柏坡的兵工厂生产能力成倍提高。1947年8月,一兵工厂生产“轻82弹”,人工操作仅生产2000发。建电站后,靠机器操作,每月能生产1万发,而且原来手工无法生产的重型炮弹也可以生产了。这些炮弹在“三大战役”和解放太原等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49年,第33兵工厂迁往太原,沕沕水电站结束了为军工厂生产供电的使命。1955年,沕沕水电站改为民用。1975年,大电网进入沕沕水区域,水电站停运,平山县政府投资在原站旁边新建一座水电站,装机250千瓦,并入平山电网运行。2004年5月1日,沕沕水生态风景区对外开放。

关键词: 区块链, 河北电网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边区创举——沕沕水发电站

作者:张艳 韩文诚 李峰  发布时间:2019-03-18   来源:电力网

1947年,电力工人为西柏坡架设供电线路。

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城西南65千米外、距革命圣地西柏坡50千米之处,就是被誉为平山八大景之一的沕沕水瀑布。1948年,华北解放区第一座红色水利发电站在此落成。

当年,这座红色发电站点亮了西柏坡的灯光。朱德总司令向电站赠送了题有“边区创举”的纪念匾。

如今,水电站的历史使命早已终结,但当初电站建设者们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精神依然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飞流瀑布上建起红色电站

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委机关来到西柏坡。当时,解放战争正处在战略转移的紧要关头,解放军第33兵工厂从张家口以分散的形式迁到平山县北冶、南冶、唐家会、罗汉坪等村庄。

水电站首任站长、在此工作43年的王平玉回忆,当时兵器生产全靠人工操作,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前线的需要,急需电力供应。同时,党中央即将从陕北迁往西柏坡,作为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也需要解决工作照明、发报的电力问题。聂荣臻要求晋察冀边区工业局尽快解决西柏坡的供电问题。

当时,没有建设火力发电厂的条件,只有依靠滹沱河的水力资源建立水电站。建厂选址的任务最终交给了华北工业交通学院的黎亮和张子林。

说到建站选址,王平玉讲了一段有趣的故事。接到任务后,黎亮和张子林带领十几名技术人员先后考察了滹沱河及其支流,但结果不是流量小,就是落差不足,让人犯愁。一天夜里,张子林梦见他在深山密林中看到泉水奔腾,急流飞泻。

张子林一边向战友们讲述梦境,一边翻阅一本破损不全的清代《平山县志》,突然发现有关“沕沕水瀑布”的记载。大家兴奋不已,连夜奔向瀑布所在地,进行了三天的考察。近百米的瀑布飞流直下,甘洌的泉水湍流不息,高山深谷林繁树茂……大家都觉得这里是绝好的水电厂建设地点。

“梦中选址”一说听来颇具传奇色彩,但沕沕水的确有着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优势:有流量为0.35立方米/秒的喀斯特岩溶泉,常年涌流,四季不竭;泉水沿绝壁飞落,形成落差极大的天然瀑布;地处偏僻的深山老林,隐蔽性好。

“土专家”背水一战创奇迹

现在,在沕沕水发电站旧址内,当年的发电设备依然保存完好,看起来十分简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发电设备也非常稀罕,建设一座水利发电站可谓困难重重。

1947年4月,正当大家为建设水电站紧锣密鼓地筹备时,凑巧正太战役结束后,井陉煤矿得到解放,解放军缴获了一台德国造的150基罗瓦特的发电机及部分管件。据此有利条件,中央财办处、工业局建议迅速启动电站工程建设。6月,华北工交学院大批干部及工业局干部陈宝诚、卢成铭和井陉矿区来的工友蒋崇礼等进驻沕沕水,开始了施工设计准备。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工业局还是华北工交学院的干部,谁也没有搞过水电站工程,也都没见过这德国的洋玩意儿。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很快一个设计班子组建了起来。

电站水轮机最让设计者头疼。水轮机是发电站的核心,是设计中的技术难点。设计水轮机的重任落在机械科科长周士富、技师龚蕴章、技术干部梁英的肩上。对他们来说,水轮机的形状构造都没有接触过,但他们硬是靠着意志、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四处查资料、请教专家、研究推理,圆满完成了任务。

这是非凡的创举,“老水电”们谈起这段传奇时说:“当时的政策叫三边政策,即边上马、边设计、边施工,没给我们留充裕的设计时间。那真叫背水一战啊!”

发电站旧址内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台德国产的发电机。这台发电机自1948年开始发电,一直工作到1975年,当地政府对电站进行扩建并网时才更换下来。在电站服役近30年的老设备,作为革命文物被永久保存在这里,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鲜为人知的“材料战”

从水电站的旧址向西望去是山崖。工作人员介绍,当时从瀑布源头到电站共铺设了873米的管道。

商钧是水电站的建设者之一,建设水电站时他接受的是架电线任务。上级领导布置任务时说:“一个月内架起全部电线,材料没有,工具仪器更没有,只能你们想办法。”

当年的架线材料都从正太战役缴获的战利品。电线五花八门,有铜线、铝线,粗细长短不一。电气科长陈宝诚、技术干部商钧从1947年6月16日开始,带领20名架线工人,在野外作业半年时间,战胜了一个个困难,化解一个个矛盾。接线时电线不足,他们就把7股铝线劈开用4股,其余3股再并入一股,延长了线路约14千米。他们灵活机动,将细线合成粗线,架在需要的线路上,节省了不少开支;配置变压器时,没有变压器油,就利用平山县当地产的核桃油放在大锅熬煮,煮干水分,当作变压器油用;水泥不够用,技术人员研究决定,让村民们把石头烧成白灰,再到山梁上挖来红黏土,从河滩运来细沙,三种材料按比例搅拌成三合土代替水泥……

历时半年,建设者们以惊人的速度奇迹般地建成了全边区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源源不断的电能送往西柏坡,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在明亮的灯光下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当时党中央由西柏坡发往各战场的电报,就是以此水电站的电力为动力。

电力改变了解放军武器制造靠手工操作的落后状况,使西柏坡的兵工厂生产能力成倍提高。1947年8月,一兵工厂生产“轻82弹”,人工操作仅生产2000发。建电站后,靠机器操作,每月能生产1万发,而且原来手工无法生产的重型炮弹也可以生产了。这些炮弹在“三大战役”和解放太原等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49年,第33兵工厂迁往太原,沕沕水电站结束了为军工厂生产供电的使命。1955年,沕沕水电站改为民用。1975年,大电网进入沕沕水区域,水电站停运,平山县政府投资在原站旁边新建一座水电站,装机250千瓦,并入平山电网运行。2004年5月1日,沕沕水生态风景区对外开放。

      关键词:电力, 河北电网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