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鸣:改革开放让中国电力发展更清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行业攻坚克难,从“缺电”到满怀信心地“走出去”,一路发展壮大。在61岁的曾鸣教授眼中,蜡烛、“绿电”、特高压,是他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行业发展历程时,绕不过的一些关键词。

“有电用”与“用好电”

“197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元年。我刚好参加高考,考上了华北电力大学。”曾鸣回忆40年前的学生时代,夜读备蜡烛是标配。“那是一个全面缺电的时期,整个电力行业面临着‘卡脖子’的问题。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发展,电力系统负荷峰谷差越来越大,但调峰手段却很匮乏,高峰缺电明显。”曾鸣回忆道。

1984年年底,曾鸣分配至北京的一所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他到北京没几天,便又老老实实地预备了一抽屉蜡烛。当生活、工作受到缺电困扰的时候,他也切身感受到了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电力的重视和希望解决缺电问题的迫切心情。“当年,我受华北电力工业管理局委托做解决缺电问题的课题研究。随后,全国多个省市邀请我去做同样的课题研究。从国家层面看,为了解决缺电的困局,也先后实施了‘自建、自管、自用’‘以电养电’等政策。”

1993年,曾鸣本着学以致用的想法,以需求侧管理为方向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次年又以论证电网最优的调峰手段为方向再次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连续两年由同一个人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那个年代较为少见。这让曾鸣感觉到,电力行业伴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很快,1996年,我国的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4亿千瓦,与发电量同时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电力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2017年年底,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达177703万千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经营区域内城市供电可靠率高达99.948%,农村供电可靠率高达99.784%。“蜡烛早已退出了我记忆中的历史舞台。”曾鸣说,改革开放中,我国电网规模得到了发展。

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电网多以省级、市级电网为主,基础薄弱。1979年开始,我国定下了电力工业发展走联网的基调。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时,我国已形成六大区域电网,并出现了省间互联。2004年,我国提出全国联网;2009年,我国电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时至今日,我国跨区跨省输电能力已突破2亿千瓦,跨省交换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时。

“电网的发展对于‘用好电’的作用极大。”曾鸣表示,尤其是面对能源发展需考虑环境容量与承载力、降低碳排放的要求,以及可再生能源如何发展、能源结构如何调整更加合理、能源效率能否进一步提高等一系列问题,电网成了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

一直以来,我国资源禀赋与用电负荷呈逆向分布,西部、北部地区有大规模集中的清洁能源生产,却仅有少量就地消纳,而电网的跨区域传输功能与资源配置能力,恰恰可以将二者连接。事实也证明,在我国清洁能源发电比例提升的背景下,得益于电网发展规模与资源调配能力的不断增强优化,我国形成了“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水火互济、风光互补”的电力配置格局。

谈及我国电网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能力,曾鸣想起了一个电话——2017年6月16日,他的一位在青海做调度工作的学生突然来电:“他当时跟我说,曾老师,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们青海省从17号到23号,要连续7天实现全清洁能源供电。”随后,曾鸣连续7天紧盯关于“绿电7日”的消息。他表示,“绿电7日”与一年之后的“绿电9日”,都让他感到振奋:“在近40年的发展中,我国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尤其是处理多能互补的能力,令世界瞩目。两次‘绿电’活动,从连续168小时到216小时,全部以清洁能源供电,实现用电零排放。这两次的成绩,都是世界上史无前例的首次。”

从意识到落后到特高压“走出去”

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国内高校紧跟步伐。1991年,曾鸣作为访问学者被公派至欧洲的新鲁汶大学访问。

“国外电力行业中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让我大开眼界。但也让我心里很不舒服,有些专业名词在我们当时的国内甚至没有听说过。”只有一年零三个月的学习访问,让曾鸣受益匪浅,却也意识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电力行业的落后。

2001年,中国加入WTO。曾鸣在校内开设“WTO的加入对于我国电力工业的影响及其对策”的专题讲座时,常常会有同事、学生对作为开放行业之一的电力行业,进行分析探讨:“大家对于行业走势有着各种判断,但都在期待着业内有拿得出手的成绩,参与国际竞争。”

这种期待成了现实——从2009年开始,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输电技术。特高压充分发挥了远距离、大容量的优势,让资源禀赋区优势转化,使负荷区有了充足的能源供应,成了一张中国自主创新的亮丽名片。

曾鸣认为,特高压技术既通过在国内的实践满足了国内改革的需求,又证明了其价值。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国内电力行业积极响应,曾鸣更对“走出去”充满了期待与信心:“凭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输电技术,中国电力工业一定可以漂亮地走出去。”

2015年5月19日,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奠基仪式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该项目是国家电网公司在海外中标的首个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特高压技术“走出去”取得了重大突破。

曾鸣认为:“40年来,我国电力行业不懈努力,就是在追赶,想要摘掉落后的帽子。这期间,我们有过与西方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的领域,但谈到超越,就一定要说特高压。我们主导突破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是迄今为止难度最大、最复杂的一项电力技术成就,扭转了我国电力行业长期以来基本跟随西方发达国家的被动局面。”

回首改革开放40年,从生活到自己所处的电力行业,都让今天的曾鸣感慨,这是一个从起步维艰到扬眉吐气的过程。这也让他坚信,我国的能源革命,只有继续改革开放才能获得更好的支撑,取得更大的成就。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曾鸣:改革开放让中国电力发展更清洁

作者:侯帅  发布时间:2018-12-29   来源:电力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行业攻坚克难,从“缺电”到满怀信心地“走出去”,一路发展壮大。在61岁的曾鸣教授眼中,蜡烛、“绿电”、特高压,是他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行业发展历程时,绕不过的一些关键词。

“有电用”与“用好电”

“197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元年。我刚好参加高考,考上了华北电力大学。”曾鸣回忆40年前的学生时代,夜读备蜡烛是标配。“那是一个全面缺电的时期,整个电力行业面临着‘卡脖子’的问题。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发展,电力系统负荷峰谷差越来越大,但调峰手段却很匮乏,高峰缺电明显。”曾鸣回忆道。

1984年年底,曾鸣分配至北京的一所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他到北京没几天,便又老老实实地预备了一抽屉蜡烛。当生活、工作受到缺电困扰的时候,他也切身感受到了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电力的重视和希望解决缺电问题的迫切心情。“当年,我受华北电力工业管理局委托做解决缺电问题的课题研究。随后,全国多个省市邀请我去做同样的课题研究。从国家层面看,为了解决缺电的困局,也先后实施了‘自建、自管、自用’‘以电养电’等政策。”

1993年,曾鸣本着学以致用的想法,以需求侧管理为方向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次年又以论证电网最优的调峰手段为方向再次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连续两年由同一个人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那个年代较为少见。这让曾鸣感觉到,电力行业伴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很快,1996年,我国的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4亿千瓦,与发电量同时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电力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2017年年底,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达177703万千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经营区域内城市供电可靠率高达99.948%,农村供电可靠率高达99.784%。“蜡烛早已退出了我记忆中的历史舞台。”曾鸣说,改革开放中,我国电网规模得到了发展。

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电网多以省级、市级电网为主,基础薄弱。1979年开始,我国定下了电力工业发展走联网的基调。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时,我国已形成六大区域电网,并出现了省间互联。2004年,我国提出全国联网;2009年,我国电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时至今日,我国跨区跨省输电能力已突破2亿千瓦,跨省交换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时。

“电网的发展对于‘用好电’的作用极大。”曾鸣表示,尤其是面对能源发展需考虑环境容量与承载力、降低碳排放的要求,以及可再生能源如何发展、能源结构如何调整更加合理、能源效率能否进一步提高等一系列问题,电网成了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

一直以来,我国资源禀赋与用电负荷呈逆向分布,西部、北部地区有大规模集中的清洁能源生产,却仅有少量就地消纳,而电网的跨区域传输功能与资源配置能力,恰恰可以将二者连接。事实也证明,在我国清洁能源发电比例提升的背景下,得益于电网发展规模与资源调配能力的不断增强优化,我国形成了“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水火互济、风光互补”的电力配置格局。

谈及我国电网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能力,曾鸣想起了一个电话——2017年6月16日,他的一位在青海做调度工作的学生突然来电:“他当时跟我说,曾老师,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们青海省从17号到23号,要连续7天实现全清洁能源供电。”随后,曾鸣连续7天紧盯关于“绿电7日”的消息。他表示,“绿电7日”与一年之后的“绿电9日”,都让他感到振奋:“在近40年的发展中,我国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尤其是处理多能互补的能力,令世界瞩目。两次‘绿电’活动,从连续168小时到216小时,全部以清洁能源供电,实现用电零排放。这两次的成绩,都是世界上史无前例的首次。”

从意识到落后到特高压“走出去”

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国内高校紧跟步伐。1991年,曾鸣作为访问学者被公派至欧洲的新鲁汶大学访问。

“国外电力行业中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让我大开眼界。但也让我心里很不舒服,有些专业名词在我们当时的国内甚至没有听说过。”只有一年零三个月的学习访问,让曾鸣受益匪浅,却也意识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电力行业的落后。

2001年,中国加入WTO。曾鸣在校内开设“WTO的加入对于我国电力工业的影响及其对策”的专题讲座时,常常会有同事、学生对作为开放行业之一的电力行业,进行分析探讨:“大家对于行业走势有着各种判断,但都在期待着业内有拿得出手的成绩,参与国际竞争。”

这种期待成了现实——从2009年开始,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输电技术。特高压充分发挥了远距离、大容量的优势,让资源禀赋区优势转化,使负荷区有了充足的能源供应,成了一张中国自主创新的亮丽名片。

曾鸣认为,特高压技术既通过在国内的实践满足了国内改革的需求,又证明了其价值。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国内电力行业积极响应,曾鸣更对“走出去”充满了期待与信心:“凭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输电技术,中国电力工业一定可以漂亮地走出去。”

2015年5月19日,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奠基仪式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该项目是国家电网公司在海外中标的首个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特高压技术“走出去”取得了重大突破。

曾鸣认为:“40年来,我国电力行业不懈努力,就是在追赶,想要摘掉落后的帽子。这期间,我们有过与西方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的领域,但谈到超越,就一定要说特高压。我们主导突破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是迄今为止难度最大、最复杂的一项电力技术成就,扭转了我国电力行业长期以来基本跟随西方发达国家的被动局面。”

回首改革开放40年,从生活到自己所处的电力行业,都让今天的曾鸣感慨,这是一个从起步维艰到扬眉吐气的过程。这也让他坚信,我国的能源革命,只有继续改革开放才能获得更好的支撑,取得更大的成就。

      关键词:电力, 曾鸣,中国电力,清洁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