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平价

    当前及未来,新能源行业的最热词一定是平价。“518”和“531”两个通知开启了喧嚣已久的平价倒计时,时至今日,抱怨、质疑和反对声音一直未绝,主管部门的决心同样也未见一丝动摇。新一轮降价已经开始酝酿,全面竞争性配置即将开始,平价已迫在眉睫。对新能源行业来说,决心已下,目标已定,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式的怨天尤人无济于事。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攻艰克难是当务之急。

  能否平价事关产业生死存亡

  十余年来,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凭借清洁低碳属性、相对成熟的技术和快速下降的成本,契合了能源转型需求,得以快速发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迄今为止,新能源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政府财政补贴,并非市场规律的自发作用。

  历次能源革命,表象都是某种新的能源取代传统能源,本质是市场和利益的重新分割,因此市场规律必然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比如占据当前能源系统核心地位的煤炭,出现之时就污染严重,遭到英国政府立法禁止使用,但凭借低廉的价格,煤炭还是成功取代薪柴统领能源领域几百年至今,行政命令也敌不过市场规律。石油在最初同样靠价格优势,取代了鲸油成为照明燃料,在内燃机出现后,又凭借不可替代性占据了交通能源的主导地位。

  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同样不会违背市场规律。新能源电力与其他能源所发电力相比,没有任何不可替代性,价格优势是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的唯一出路,是在能源系统生存并获取能源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清洁低碳的道德高点和行政指令,都无法与市场规律抗衡。继续依赖补贴大规模扩张,势必造成全社会电力价格上升,最终被市场抛弃。

  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应对快速去补贴是当务之急

  经济形势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以及减税降费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快速去补贴已成定局,不可逆转。认清形势,丢掉幻想,停止一切无意义的争吵抱怨,研究如何实现平价上网才是明智之举。

  少谈道德与情怀。与生俱来的清洁低碳属性,使新能源天然地占据了环保道德高点,也是发展初期获得政府补贴支持的原因。但在当前新能源已开始向主力能源过渡的时期,继续挟道德属性,要求提高附加,扩大补贴规模,就成为了要全社会为道德买单的道德绑架,一定会失去社会与舆论的支持。要牢记对市场与消费者来说,便宜才是硬道理,自愿绿证的交易量已经证明,离开价格优势的道德与情怀没有市场。

  专注技术与市场。当前无论是风电还是光伏,已经具备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平价上网的能力。只要充分利用好接下来两到三年最后的补贴窗口期,加快推动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创新发展模式,全面平价上网一定能够实现,新能源将真正凭借成本优势占领市场,推动全社会用能成本的下降。必须坚定全行业对新能源实现全面平价的信心,并将信心传递到全社会,获取更多支持。一味哀嚎补贴少了行业就死了,不仅不能争取更多补贴,反而可能更快失去各方面的支持。

  断绝薅最后一把羊毛的念头和作法。光伏大规模超规划发展,在本就千疮百孔的补贴基金池上捅了一个更大的窟窿,海上风电突击核准,又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不管承认与否,行业内的个别行为是引致国家层面加快去补贴的重要原因。在仅剩的补贴期限内,有限的补贴额度下,如何最大化发挥补贴作用,扶持真正具备技术实力的设备企业,通过研发与创新,驱动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是全行业应该深入思考并一致行动的方向。争先恐后扑上来薅补贴的最后一把羊毛,只会把行业推入不复之地。

 去补贴之下更需更多政策支持

  去补贴不代表完全放手不管,反而需要政府发挥更大作用,解决平价路上的各种障碍,降低开发风险,引导行业平稳过渡。

  引导有限补贴发挥最大作用。在最后的补贴窗口期内,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合理引导补贴流向,真正发挥推动技术进步、降低度电成本的作用,避免补贴成为单纯撬动装机规模的大锅饭。

  落实各项降低非技术成本的措施。平价之下,非技术成本对项目抗风险能力的影响更加突出。近两年来,主管部门多次出台相关规定,作用显著,但部分地区仍需进一步抓好落实,确保弃风、弃光限电情况持续改善,以及新能源电量全额全价收购;继续规范土地、资源费等地方收费行为;研究推动新能源产业降低融资成本相关政策。

  加快推动开发模式创新。尽管弃风弃光再创新低,但消纳能力将是三北新能源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新能源发展不能也不可能完全依赖于特高压。加快推进中东南部分散式风电破局,拓展新的开发模式,以及推动分布式发电参与市场交易,才是未来发展空间所在。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能源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平价

作者:李海涛  发布时间:2019-01-25   来源:电力网

    当前及未来,新能源行业的最热词一定是平价。“518”和“531”两个通知开启了喧嚣已久的平价倒计时,时至今日,抱怨、质疑和反对声音一直未绝,主管部门的决心同样也未见一丝动摇。新一轮降价已经开始酝酿,全面竞争性配置即将开始,平价已迫在眉睫。对新能源行业来说,决心已下,目标已定,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式的怨天尤人无济于事。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攻艰克难是当务之急。

  能否平价事关产业生死存亡

  十余年来,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凭借清洁低碳属性、相对成熟的技术和快速下降的成本,契合了能源转型需求,得以快速发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迄今为止,新能源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政府财政补贴,并非市场规律的自发作用。

  历次能源革命,表象都是某种新的能源取代传统能源,本质是市场和利益的重新分割,因此市场规律必然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比如占据当前能源系统核心地位的煤炭,出现之时就污染严重,遭到英国政府立法禁止使用,但凭借低廉的价格,煤炭还是成功取代薪柴统领能源领域几百年至今,行政命令也敌不过市场规律。石油在最初同样靠价格优势,取代了鲸油成为照明燃料,在内燃机出现后,又凭借不可替代性占据了交通能源的主导地位。

  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同样不会违背市场规律。新能源电力与其他能源所发电力相比,没有任何不可替代性,价格优势是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的唯一出路,是在能源系统生存并获取能源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清洁低碳的道德高点和行政指令,都无法与市场规律抗衡。继续依赖补贴大规模扩张,势必造成全社会电力价格上升,最终被市场抛弃。

  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应对快速去补贴是当务之急

  经济形势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以及减税降费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快速去补贴已成定局,不可逆转。认清形势,丢掉幻想,停止一切无意义的争吵抱怨,研究如何实现平价上网才是明智之举。

  少谈道德与情怀。与生俱来的清洁低碳属性,使新能源天然地占据了环保道德高点,也是发展初期获得政府补贴支持的原因。但在当前新能源已开始向主力能源过渡的时期,继续挟道德属性,要求提高附加,扩大补贴规模,就成为了要全社会为道德买单的道德绑架,一定会失去社会与舆论的支持。要牢记对市场与消费者来说,便宜才是硬道理,自愿绿证的交易量已经证明,离开价格优势的道德与情怀没有市场。

  专注技术与市场。当前无论是风电还是光伏,已经具备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平价上网的能力。只要充分利用好接下来两到三年最后的补贴窗口期,加快推动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创新发展模式,全面平价上网一定能够实现,新能源将真正凭借成本优势占领市场,推动全社会用能成本的下降。必须坚定全行业对新能源实现全面平价的信心,并将信心传递到全社会,获取更多支持。一味哀嚎补贴少了行业就死了,不仅不能争取更多补贴,反而可能更快失去各方面的支持。

  断绝薅最后一把羊毛的念头和作法。光伏大规模超规划发展,在本就千疮百孔的补贴基金池上捅了一个更大的窟窿,海上风电突击核准,又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不管承认与否,行业内的个别行为是引致国家层面加快去补贴的重要原因。在仅剩的补贴期限内,有限的补贴额度下,如何最大化发挥补贴作用,扶持真正具备技术实力的设备企业,通过研发与创新,驱动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是全行业应该深入思考并一致行动的方向。争先恐后扑上来薅补贴的最后一把羊毛,只会把行业推入不复之地。

 去补贴之下更需更多政策支持

  去补贴不代表完全放手不管,反而需要政府发挥更大作用,解决平价路上的各种障碍,降低开发风险,引导行业平稳过渡。

  引导有限补贴发挥最大作用。在最后的补贴窗口期内,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合理引导补贴流向,真正发挥推动技术进步、降低度电成本的作用,避免补贴成为单纯撬动装机规模的大锅饭。

  落实各项降低非技术成本的措施。平价之下,非技术成本对项目抗风险能力的影响更加突出。近两年来,主管部门多次出台相关规定,作用显著,但部分地区仍需进一步抓好落实,确保弃风、弃光限电情况持续改善,以及新能源电量全额全价收购;继续规范土地、资源费等地方收费行为;研究推动新能源产业降低融资成本相关政策。

  加快推动开发模式创新。尽管弃风弃光再创新低,但消纳能力将是三北新能源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新能源发展不能也不可能完全依赖于特高压。加快推进中东南部分散式风电破局,拓展新的开发模式,以及推动分布式发电参与市场交易,才是未来发展空间所在。

  

      关键词:电力, 可再生能源


稿件媒体合作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3737

广告项目咨询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63415404

投诉监管

  •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 电话:010-586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