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储能 > 动态

规模实现全国“两连冠”!山东领跑新型储能赛道

经济导报发布时间:2024-08-15 09:04:40  作者:初磊

  “相聚电池名城、共创绿色未来”,8月25日,2024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将在枣庄拉开序幕。这场新能源产业盛会,搭建了高层次技术交流和合作平台,将让山东的储能产业汇聚更多资源,继续领跑新型储能赛道。

  “截至目前,全省新型储能规模达553.8万千瓦,连续2年居全国首位。”8月13日下午,在济南举行的“2024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能源局二级巡视员朱辉表示,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山东将新型储能作为破解消纳难题的关键一招,大力实施“百万千瓦”行动计划,推动新型储能发展实现新突破。

  “煤城”变身“新能源电池名城”

  经济导报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聚焦新能源电池产业,围绕行业发展、技术创新、关键材料等多个领域打造高层次交流平台,并配套开展动力电池技术创新挑战赛决赛、特种电池技术及发展趋势对话会、锂电产业创新发展论坛、新能源电池材料研讨会、新能源电池行业产学研用交流会、海智专家枣庄行6项分项活动,探讨核心技术方向,分享典型领域应用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共话新能源电池产业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枣庄市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忠波介绍,为提升此次大会举办实效,枣庄市领导多次带队赴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开展招商活动,拜访对接了华友钴业、中创新航、弘正储能、仁烁光能等头部企业,枣庄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市)、枣庄高新区洽谈谋划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经大会筹备工作小组初步研判,从中筛选出了涵盖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电池领域共计24个产业引领性强、带动效益好的项目在大会上集中签约,签约项目总投资超过400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2个、30亿元—50亿元项目3个,10亿元—30亿元项目13个。其他项目也将在分项活动或会后组织签约,并加快推进项目落地。这些优质项目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助力枣庄加快建成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

  正如枣庄市委副书记、市长翟军所言,“‘百年煤城’正在向‘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华丽蝶变。”枣庄抢抓国家“双碳”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支持枣庄集聚发展锂电产业的重大机遇,突出新能源产业发展首位度,通过规划引领、组建联盟、链式招商、龙头带动、立法保障、创优服务,打造布局优化、链条完备、集聚效应日益凸显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这也是推动枣庄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山东锂电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目前,枣庄市锂电新能源企业已发展到270家,年产能实现正极材料16万吨、负极材料6万吨、电解液26万吨、隔膜21亿平方米、电芯32GWh、拆解0.9万吨,构建了从锂矿开采加工到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芯、检测检验、终端应用和拆解回收的完整产业链。

  产业链带动,龙头在枣庄集聚成势,发展优势更加凸显。枣庄坚持优存量、扩增量并举,健全完善“链长+链主+联盟+基金”工作机制,全力支持丰元锂能、中材锂膜、联泓新科、精工电子等本土头部企业对标登高、提质扩规。积极推进吉利欣旺达、山东欣旺达、科达利、亿恩科天润、泉为新能源、协氢科技等重点项目持续释放产能。例如,山东泉为新能源异质结电池级光伏组件产能空间全省最大,光电转化率全省领先;金晶玻璃生产的TCO镀膜玻璃作为钙钛矿新型光伏电池产业链上的重要组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协氢(枣庄)公司生产的小型氢燃料电池已被广泛应用在两轮电动车、小型无人机等领域,形成了龙头牵引、项目带动、抱团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

  枣庄的“蝶变”正是山东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储能产业提速奔跑的一个缩影。

  朱辉介绍,山东省能源局积极支持枣庄抢占新能源电池发展新赛道,大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近两年,共支持枣庄新型储能示范项目7个、76.2万千瓦,数量和规模均居全省前列;将“新能源电池名城”产业集群,纳入《指导意见》加快发展;共同举办首届国际锂电产业展览会,支持枣庄成立锂电产业联盟、全国锂电产业融合共同体,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协同发展。目前,枣庄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锂电全产业链条,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道路上跑出了枣庄“加速度”。

  山东省能源局还将积极支持枣庄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拉长产业链,做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构建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生态,聚力打造“新能源电池名城”,为全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注入“枣庄力量”。

  探路示范,产业成长空间逐步打开

  新型储能今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无论是装机规模还是储能技术,在山东落地的不少项目都让行业瞩目。朱辉介绍,山东提速储能项目建设,实行“赛马制”“亮牌制”“积分制”等激励机制,“加快推动中储国能肥城30万千瓦压缩空气、东营津辉50万千瓦电化学等一批国内领先的大型储能电站先后建成并网。”

  据悉,中储国能肥城二期30万千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于今年4月30日并网发电成功,连同一期的1万千瓦,这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效率最高、性能最优、成本最低的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被称为“地表最强空气充电宝”,充满电后可实现连续放电6小时,年发电量约6亿度,在用电高峰可为20万—30万户居民提供电力保障,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8.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9万吨。

  今年6月26日,全球最大新型储能基地也在山东启动,该基地位于菏泽市单县黄岗镇南部的土山行政村,总投资额超200亿元,首创“盐电联营+采储一体”集群式开发模式,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体量3060兆瓦新型储能基地、世界最大规模盐矿定制造腔储能基地和世界首台(套)单机功率6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这些项目建成投运的意义不言而喻。以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并网发电为例,这是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又一项重要里程碑,让我国压缩空气储能的装机规模实现了从千瓦向兆瓦级、百兆瓦级到300兆瓦级的跃进,为产业化快速发展“打样”,从而打开了压缩空气储能领域规模化建设应用的新局面。

  这一项目之后,中储能河南信阳3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也施工开建,江西、河北、新疆、湖南、陕西、青海等地的大规模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亦开始启动。

  山东新能源风光齐备、海陆并举,现已探索形成了独立共享、新能源配建、火电联合调频等多元应用场景,实现了锂电池、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多技术路线共同发展。

  政策支持、招引头部项目落地、创新技术领跑,为山东储能产业领跑提供了强大的“补给”。经济导报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到7月底,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已达1.02亿千瓦,占比46%,年底将超过煤电装机。其中,光伏6503万千瓦,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生物质445万千瓦,居全国第二;海上风电新增规模连续两年全国第一,累计建成497万千瓦,跃居全国第三。

  为推动全省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山东省能源局、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17部门于7月29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明确目标——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市场机制和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全产业链竞争优势逐步凸显。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500亿元;2030年,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竞争力达到全国领先。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意见》提出了多元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健全新型储能创新体系、拓展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壮大新型储能产业规模等措施。

  在产业规模上,明确提出,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按照“差异化发展、专业化集聚”原则,推动产业向产业基础好、配套体系完善的地区集聚,依托骨干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在东营、滨州、威海布局锂电材料生产集群,重点打造东营电化学储能产业园、滨州万润锂电新材料基地、威海亘元锂电池添加剂基地;在济南、青岛、淄博、枣庄、济宁等地布局锂电池、冷却系统、封装等设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山东电工电气储能产业基地、青岛先进储能产业集聚区、淄博齐鲁储能谷、枣庄新能源电池名城、济宁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支持潍坊、临沂加快发展液流电池产业集群,壮大潍坊液流电池产业园规模;在德州、临沂、菏泽培育钠离子电池产业集群和锂电池回收产业集群;支持东营、泰安布局压缩空气储能产业集群。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聚焦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建设,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全产业链竞争优势逐步凸显。”朱辉介绍。(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