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山东全方位、多层次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更加凸显。
坚持系统谋划、全局统筹,推动战略实施体系进一步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山东省委、省政府注重总体设计、强化资源统合,构建起区域城乡融合、内外上下联动、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四大体系”。一是协同推进体系。山东省委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工作推进会,及时调度部署阶段性任务;将黄河战略纳入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逐年制定工作要点和重点项目、省际合作事项、重大活动三张清单,组织全省观摩活动,开展专项巡视,按季度通报全省推动黄河战略进展情况,确保任务清晰明确、责任层层压实。二是规划政策体系。编制省“十四五”实施方案、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规划,配套实施生态环保、水利建设等9个专项规划;规划完善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核心功能,加强省会、胶东、鲁南地区协调发展,制定支持沿黄25县(市、区)推动黄河战略若干政策措施、支持黄河战略若干财政政策、支持滩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并设立百亿元规模黄河战略母基金,“1+9+N”整体架构基本成型。三是法治保障体系。先后颁布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条例、东平湖保护条例、节约用水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法治保障的若干措施,设置“生态警长”2807名、黄河巡回法庭(工作室)33处,组建专门律师服务团,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是省际协作体系。牵头成立黄河流域科创、产教、自贸试验区等30多个联盟组织,成功举办世界入海口城市合作发展大会等50余项重大活动,开展了100余项省际合作事项,搭建沿黄九省区合作共赢的广阔舞台;聚力打造黄河流域最便捷最经济出海口,签署与中原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协议,布局建设39个内陆港,促进境内综合运输成本大幅降低逾20%。
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山东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体推进修山、增绿、扩湿、整地,组织开展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在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方面,新增淡水沼泽湿地7.4万亩,治理互花米草12.7万亩,每年生态补水近1.8亿立方米,核心区、缓冲区内年产原油近30万吨的300处油井全部退出,湿地环境大为改观。在全域生态改善治理方面,大力建设沿黄绿色长廊,沿黄9市完成造林20.3万亩,沂蒙山区域治理水土流失2.8万公顷,开展“无废城市”创建,25地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我们还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碳汇补偿和交易机制,与河南共同建立黄河流域首个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新路径。
坚持集约高效、安全可靠,推动水资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立足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水患与干旱并存的省情,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健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机制,提高水资源高效配置和利用水平。一方面,大力实施现代水网工程,抢抓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机遇,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561亿元,基本完成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骨干河道重点河段防洪治理,跨市骨干河道、市管河道的重要河段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另一方面,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和高效利用,实行“分水到市”“分水到县”,严格指标管控、过程管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完成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68万亩,新增节水能力4409万立方米。同步抓好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累计创建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132个,数量居全国首位。
坚持动能转换、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抓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效,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一是制造业提档升级态势明显。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坚定不移“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对“两高”项目实施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格落实五个减量或等量替代,推动产品、工序能效和能源利用率明显提高,2021年以来全省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1.1%。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达到180个、营收规模突破8.9万亿元,集群领军企业达到276家、营收规模达3.1万亿元;7个集群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首位,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8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56家,数量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3位。二是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色更足。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创建7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8家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强用好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不断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效益;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居全国前列,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农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一。三是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把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加快推进海上风电、海上光伏、胶东半岛核电、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一体化、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等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同步关停淘汰落后燃煤机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截至10月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8882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到43.2%,光伏发电、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坚持守正创新、兼收并蓄,推动黄河文化焕发时代价值。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和核心,是中华民族根之所系、魂之所附。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发源地、沂蒙精神诞生地,山东是黄河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省委、省政府站在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手抓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曲阜“三孔”、泰山古建筑群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建设鲁国故城、大汶口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响“海岱考古”品牌,有序推进焦家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实行黄河非遗保护行动计划,让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一手抓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组织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黄河文化论坛等活动,搭建起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平台;打造沿黄河“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特色文化平台“黄河大集”;牵头成立沿黄九省(区)戏曲发展联盟、黄河流域视听高质量发展协作体,拍摄制作《大河之洲》等纪录片,推出吕剧《一号村台》等一批优秀作品,讲好新时代山东“黄河故事”。
来源:鲁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