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湖北荆门供电公司农网PMS系统监测数据显示,胡集供电所10千伏快市线有1处低电压台区末端电压为181伏,当天累计发生低电压3.75小时。通过更换低压导线、切割部分负荷等措施,客户电压恢复正常。这是该公司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升农配网运维精益化水平的一个场景。
荆门供电公司主动应对新形势,创新运用大数据平台、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入挖掘客户潜在需求,改善供电服务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使得个性化、精益化服务更科学、便捷,管控更有效。
线损管理 精准实用
5月2日8时,荆门供电公司城南供电所同期线损管理系统报警:东源公变台区线损率从8%突然上升到9%。网格员经排查发现,是一处电缆绝缘层损坏漏电接地所致,当即组织修复,消除了“跑冒滴漏”。
荆门供电公司是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首家将“四分线损”(分区域、分电压、分母线、分台区)结果推送到运营监控平台的单位,该公司开展设备运行大数据监测分析,深化应用同期线损管理系统,打破营销、调控等部门专业壁垒,以提高同期线损管理基础数据质量为抓手,采取每日专人巡检TMR系统、TMR系统与EMS系统比对排查故障原因、表计终端异动管理“五统一”等手段,重点对营销系统与用电采集系统的线路名称、台区名称等基础参数的一致性进行清理和校正,全面核对“四分”线损供售关系,从源头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同期线损管理系统涉及电能量采集、用电采集、营销基础数据平台、营配调贯通等多套系统的大数据集成工作,可对荆门160座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9.18万台配变、2.28万个台区和110余万高低压远程集抄客户实现24小时实时在线监测、数据分析和运维管理派工。目前,荆门供电公司共发出通报42期,通报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电量不平衡母线2070条次,不达标母线数量从原有的每周70条减少为13条。其中,35千伏分线线损达标率由85.26%提升至100%,110千伏分线线损达标率由82.19%提升至95.38%,220千伏分线线损达标率达96.15%。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分线线损达标率指标持续稳居全省第一位。
资源共享 精益服务
作为大数据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GIS系统直接融入现代电力生产经营活动之中。荆门供电公司在引进系统之初,就将复杂的需求提炼为系统能识别的“语言”,并最终建设成集网络运行数据分析、生产技术设备参数统计、电网装备诊断报告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平台。
4月30日,市民李明国在中天街游玩时,猛然发现10千伏苏泉一回线24号塔上的引线脱落接地。当他准备打电话报告时,抢修人员已赶到了现场。原来,GIS配网自动化系统报警后,抢修人员立即展开网上该线路及铁塔信息,地理位置图清晰显示:泉口一路、月亮湖北路交叉口,三十分钟后带电排除了该故障。
为计量设备上“户口”,也成为大数据应用的又一新突破。荆门供电公司开发电能计量信息管理系统,实行条形码管理,对计量装置进行了集中统一管理。每一只电能表、互感器在校验合格后,每一项具体参数均输入系统并统一编码,这个编码就成为计量装置进入系统电网运行的唯一“身份”,并作为业扩报装、维修维护与管理等业务流程的识别号码。“现在每一台运行的计量设备都有‘户口’,想逃避监管从而作弊根本不可能。”邓小梅谈起自己的业务颇为自信。
“更深远的意义是,这种手段的应用赋予了电能计量中心管理职能。”该公司营销部负责人吕康介绍,以往的电能计量市场混乱,部分以非正规渠道进入市场的计量装置质量参差不齐,甚至以次充好。有的客户以各种手段把正在运行的电度表报废,再申请换上其他渠道弄来的电度表重新计量,达到冲减电费的目的,而本应报废的设备通过种种手段再次进入市场重新进网运行。由于在网运行的计量设备数量庞大,这类现象有逃过监管的可能,实施条形码管理后,实现双向查询,可以从源头上堵塞假冒伪劣产品进入电能计量市场。
在应用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大数据技术的强大功能引起了荆门供电公司高度关注,并在生产运营中逐步注重引进、开发、应用数字化技术,逐步建设成集中模式的财务管理、客服中心、办公自动化、综合信息平台、生产管理系统、用电营销系统、电能计量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为主要功能的PMS管理系统。以大数据技术为平台,各应用系统间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合理分配,使应用系统“智能”化成为现实。目前,荆门全市110余万客户全部升级为智能电管家客户,可应用电子化交费渠道客户达60万户,采集系统建设覆盖率100%、智能电能表覆盖率100%,实现了全社会共享用电服务综合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