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源到客户,要想将电力输送到千千万万的客户家中,中间还有重要的一环,那就是输电线路。
1960年8月1日,随着东莞第一座变电站——35千伏东莞变电站的投运,珠江电网的电随之送到东莞。而输送这些电力的正是东莞第一条输电线路——菠东线(后改称文东线)。如果一旦停电,整个东莞将面临停电的风险,所以东莞供电人必须要学会高压输电带电作业,也就是在35、110、220千伏甚至500千伏高压线路不停电的情况下,完成线路的维护、检修等任务。从当时的一回33公里的35千伏输电线路到如今3720公里的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的架设,东莞在50年间输电线路里程增长超过100倍。
曾经担任过东莞高压输电带电班班长的黄振强、张国华、蔡柏林等老一辈供电工作人员,聊起了去年退出历史舞台的高压输电带电班。高压输电带电班如何克服困难学到了带电作业的绝活等一个个生动的细节故事,让我们也“穿越”到了44年前那段时光。
与高压电线“亲密接触”44年
220千伏、500千伏高压线路,对于一般人而言,听着就不寒而栗,而东莞供电局输电部高压输电带电班的12名成员,曾不定期就要与它们“亲密接触”。
从1967年成立至2010年取消,高压输电带电班在东莞电力系统存在了44年。1967年12月,东莞县电业供电公司(当时东莞供电局名称)成立带电作业班,14人都是年轻小伙子,平均年龄24岁。“去年,最后一个带电班12个班组成员除几名被调到其他运行班以外,大部分留在该班成立了一个新的运行班组,负责运行、维护、巡线等工作。”当时的东莞供电局输电部主任林润平对记者说,当时的带电作业班,换横担、换瓷瓶、带电升压、换变电站导线什么都做过,是全能的“电保姆”,所以现在的工作他们一样能胜任。
曾经担任过带电班班长的黄振强、张国华、蔡柏林等几名老供电人,聊起当年的带电作业,都激动不已,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把人仿佛带回到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景。
“当时,只有一条线路(文东线)输电到东莞,如果停电,那么整个东莞就没电了。”黄振强曾任第二任带电班班长,他告诉笔者,当时形势所迫必须得进行高压输电带电作业。带电班于1966年开始筹建,1967年11月23日正式开始第一次带电作业——将文东线杆塔的木头横担更换为角铁横担。由于一天只能换一两只,33公里线路上的169基杆,带电班差不多用了一年时间才更换完整条文东线上的木头横担。“刚开始是通过各种工具间接操作,后来就是直接操作也就是等电位作业。”黄振强告诉笔者,当时东莞的高压输电带电作业主要是向广州、佛山等地学习,带电作业的工具大部分是从外地买回来后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改造的。
等电位作业时人必须穿上特制的均压服、头罩、手套、袜子等全副服装。而因为衣服密不透风,即使是在冬天一次作业下来,作业人员的前胸后背也被洇得湿淋淋的,在夏天均压服里更是倒得出水。“那些衣服都有一股汗臭味。”黄振强、张国华等老供电人都笑着说。
“闪电秀”绝活功成身退
老带电班的人都还清晰地记得,1974年初的一天,东莞县供电公司(当时东莞供电局名称)决定在110千伏莞城变电站进行一次35千伏人体接地实验:从35千伏高压线上接出一根电线,由身穿均压服的工人进行接地操作。
当操作人身穿均压服,站立在地面,手持长柄扳手接触35千伏电线并滑动着离开时,一道耀眼的“闪电”亮起来,随着扳手离开高压线一段距离,淡蓝色高压电弧也随之延长,35千伏电压下的强电流此时击穿了空气,发出噼噼啪啪的细微声响,沿着操作人员均压服中的金属线,直透大地。这场人造“闪电”秀,无疑震撼了每一个参观者,个个都为带电班的技术叫好。
高压输电带电班设立的初衷,是过去东莞供电线路单一,缺少回路支援,不得不带电检修。而从供电人对待电线杆上鸟巢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东莞供电人对高压工作理念的进步。“过去,大家对鸟巢都很头痛,鸟粪不但腐蚀电力设备,而且鸟窝淋了雨或鸟窝的草接近带电导线也会增加输电线路跳闸的危险。”老供电人曾经这样抱怨。“但到现在,我们都采用更加人性化的疏导办法,在电线塔上安全的地方专门安装人工鸟巢,‘筑巢引鸟’,引导鸟儿到不影响输电线路运行的人造鸟巢内做窝,既消除安全隐患又保护鸟儿的安全。”
据林润平解释,大约在1988年至1995年,东莞市输电网络各级电压环网基本建成,线路停电安排比较容易,高压输电带电作业项目减少。从1995年开始,高压输电带电作业趋向于简单化,并广泛开展简单带电作业,大型带电作业成为应急手段,“带电班退出了历史舞台。”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 网站运营:北京中电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热线:400-007-1585
项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传真:010-58689040 投稿邮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140522号 京ICP备14013100号 京公安备11010602010147号
从电源到客户,要想将电力输送到千千万万的客户家中,中间还有重要的一环,那就是输电线路。
1960年8月1日,随着东莞第一座变电站——35千伏东莞变电站的投运,珠江电网的电随之送到东莞。而输送这些电力的正是东莞第一条输电线路——菠东线(后改称文东线)。如果一旦停电,整个东莞将面临停电的风险,所以东莞供电人必须要学会高压输电带电作业,也就是在35、110、220千伏甚至500千伏高压线路不停电的情况下,完成线路的维护、检修等任务。从当时的一回33公里的35千伏输电线路到如今3720公里的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的架设,东莞在50年间输电线路里程增长超过100倍。
曾经担任过东莞高压输电带电班班长的黄振强、张国华、蔡柏林等老一辈供电工作人员,聊起了去年退出历史舞台的高压输电带电班。高压输电带电班如何克服困难学到了带电作业的绝活等一个个生动的细节故事,让我们也“穿越”到了44年前那段时光。
与高压电线“亲密接触”44年
220千伏、500千伏高压线路,对于一般人而言,听着就不寒而栗,而东莞供电局输电部高压输电带电班的12名成员,曾不定期就要与它们“亲密接触”。
从1967年成立至2010年取消,高压输电带电班在东莞电力系统存在了44年。1967年12月,东莞县电业供电公司(当时东莞供电局名称)成立带电作业班,14人都是年轻小伙子,平均年龄24岁。“去年,最后一个带电班12个班组成员除几名被调到其他运行班以外,大部分留在该班成立了一个新的运行班组,负责运行、维护、巡线等工作。”当时的东莞供电局输电部主任林润平对记者说,当时的带电作业班,换横担、换瓷瓶、带电升压、换变电站导线什么都做过,是全能的“电保姆”,所以现在的工作他们一样能胜任。
曾经担任过带电班班长的黄振强、张国华、蔡柏林等几名老供电人,聊起当年的带电作业,都激动不已,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把人仿佛带回到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景。
“当时,只有一条线路(文东线)输电到东莞,如果停电,那么整个东莞就没电了。”黄振强曾任第二任带电班班长,他告诉笔者,当时形势所迫必须得进行高压输电带电作业。带电班于1966年开始筹建,1967年11月23日正式开始第一次带电作业——将文东线杆塔的木头横担更换为角铁横担。由于一天只能换一两只,33公里线路上的169基杆,带电班差不多用了一年时间才更换完整条文东线上的木头横担。“刚开始是通过各种工具间接操作,后来就是直接操作也就是等电位作业。”黄振强告诉笔者,当时东莞的高压输电带电作业主要是向广州、佛山等地学习,带电作业的工具大部分是从外地买回来后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改造的。
等电位作业时人必须穿上特制的均压服、头罩、手套、袜子等全副服装。而因为衣服密不透风,即使是在冬天一次作业下来,作业人员的前胸后背也被洇得湿淋淋的,在夏天均压服里更是倒得出水。“那些衣服都有一股汗臭味。”黄振强、张国华等老供电人都笑着说。
“闪电秀”绝活功成身退
老带电班的人都还清晰地记得,1974年初的一天,东莞县供电公司(当时东莞供电局名称)决定在110千伏莞城变电站进行一次35千伏人体接地实验:从35千伏高压线上接出一根电线,由身穿均压服的工人进行接地操作。
当操作人身穿均压服,站立在地面,手持长柄扳手接触35千伏电线并滑动着离开时,一道耀眼的“闪电”亮起来,随着扳手离开高压线一段距离,淡蓝色高压电弧也随之延长,35千伏电压下的强电流此时击穿了空气,发出噼噼啪啪的细微声响,沿着操作人员均压服中的金属线,直透大地。这场人造“闪电”秀,无疑震撼了每一个参观者,个个都为带电班的技术叫好。
高压输电带电班设立的初衷,是过去东莞供电线路单一,缺少回路支援,不得不带电检修。而从供电人对待电线杆上鸟巢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东莞供电人对高压工作理念的进步。“过去,大家对鸟巢都很头痛,鸟粪不但腐蚀电力设备,而且鸟窝淋了雨或鸟窝的草接近带电导线也会增加输电线路跳闸的危险。”老供电人曾经这样抱怨。“但到现在,我们都采用更加人性化的疏导办法,在电线塔上安全的地方专门安装人工鸟巢,‘筑巢引鸟’,引导鸟儿到不影响输电线路运行的人造鸟巢内做窝,既消除安全隐患又保护鸟儿的安全。”
据林润平解释,大约在1988年至1995年,东莞市输电网络各级电压环网基本建成,线路停电安排比较容易,高压输电带电作业项目减少。从1995年开始,高压输电带电作业趋向于简单化,并广泛开展简单带电作业,大型带电作业成为应急手段,“带电班退出了历史舞台。”